摘要:春夏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高血压患者不少人感觉到了血压的波动。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0℃,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率平均增加12.7%。为什么气温变化会对高血压患者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高血压患者日常管理指南》《中国心血管病预防和康复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年第6期。
春夏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高血压患者不少人感觉到了血压的波动。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0℃,高血压患者的就诊率平均增加12.7%。为什么气温变化会对高血压患者产生如此明显的影响?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27.9%。而季节交替时,高血压患者往往面临着更复杂的健康管理问题。专家指出,气温上升导致血管扩张,血压变化大,这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
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适当的户外步行活动对高血压患者大有裨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一项追踪调查发现,坚持每天步行30分钟的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平均可降低7-8mmHg,是药物治疗的良好辅助手段。
然而,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忽视一些看似普通但实际影响显著的行为习惯。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高血压患者在气温回升时应当避免的三件事,以及如何科学安排日常活动。
随着天气转暖,不少人开始增加户外活动量,但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尤其是举重、快速爬楼梯等活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其收缩压可能在短时间内飙升至180mmHg以上,这对血管壁造成巨大压力。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小区组织的登山活动,结果因运动过度导致血压骤升,引发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相比之下,医生更推荐什么运动呢?答案是步行、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这类运动强度适中,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同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达到稳定血压的效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运动康复中心数据表明,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45分钟,坚持8周后,患者平均收缩压可下降5-10mmHg。
气温回升后,不少人胃口大开,加上春夏季节各种新鲜食材上市,很容易导致饮食无节制。高盐、高脂饮食是高血压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居民日均食盐摄入量高达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克标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表明,每天食盐摄入量每增加2克,高血压风险增加26%。尤其是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如加工肉制品、腌制蔬菜、部分即食面食,往往含有"隐形盐",患者不易察觉。
一位长期跟踪研究的医生分享道,他的一名患者在气温回升后频繁参加各类聚餐,大量摄入高盐高脂食物,导致原本稳定的血压在两周内上升了15mmHg。
科学的饮食方案应当以DASH饮食模式为基础,即增加蔬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的摄入,减少红肉、甜食和含糖饮料的消费。多项研究证实,坚持DASH饮食可使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8-14mmHg。
春夏季节气温回升,人们活动增多,社交场合也随之增加,这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情绪压力。医学研究表明,急性情绪波动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进而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心理医学科研究显示,情绪紧张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在短时间内上升20-30mmHg。在临床实践中,不乏因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危象的案例,特别是在家庭聚会、公司会议等场合。
缓解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包括规律作息、冥想放松、腹式呼吸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实验证明,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腹式呼吸练习,持续4周后,患者的焦虑得分平均降低30%,收缩压降低5mmHg。
那么,高血压患者在气温回升后,应当如何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呢?首先,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很重要。气温回升后,早晨6-10点和傍晚4-7点是血压波动的敏感时段,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心内科团队建议,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是相对稳定的时段,更适合高血压患者进行户外活动。
其次,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可通过"说话测试"来判断运动强度:如果运动时能够正常对话但不能唱歌,说明强度适中;如果连说话都困难,则表明强度过大。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也是一个简便的参考标准(最大心率=220-年龄)。
第三,改变生活细节也能带来显著效果。如减少电梯使用,增加步行;站立工作时每隔45分钟活动5分钟;睡前轻度拉伸放松等。这些微小的改变累积起来,对血压控制同样有积极意义。
第四,建立自我监测意识至关重要。使用家用血压计每天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或就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自我监测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达36%,有效改善血压控制状况。
最后,要注意天气变化对血压的影响。气温忽高忽低、阴雨天气都可能导致血压波动,此时应当适当增加监测频次,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在医生指导下)。
高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患者持之以恒的坚持。适当的户外步行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还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相比之下,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可能带来的风险则要远远大于获得的短暂愉悦。
遛弯虽小,健康价值大。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在这个春夏交替的季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让血压管理变得轻松自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张医生健康分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