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邵中医科普讲堂
编辑 | 邵中医科普讲堂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摸过门把手就得艾滋病”?这不是科普,是恐吓。
这几年,关于艾滋病的谣言比病毒还多。很多人听说某人是“HIV阳性”后,立刻像避瘟神一样远离,甚至连对方碰过的东西都不敢碰。但你知道吗?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根本活不了多久。
艾滋病的罪魁祸首是HIV病毒。这个病毒的“脾气”很娇气,一旦离开人体,它就像离了水的鱼,很快就死掉了。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研究,HIV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至几小时后就会失活。尤其是在干燥环境中,病毒几乎几分钟就没了活性。
也就是说,你摸了阳性病人摸过的门把手、水杯、键盘,根本不可能因此感染HIV。
HIV不是新冠病毒,它不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打个喷嚏不会传,咳嗽也不会传。即使你和HIV阳性者面对面说话、共用洗手间、甚至一起吃饭,也不会感染。
HIV只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他的都不成立。
所以你坐过HIV阳性者坐过的马桶、用过他用过的毛巾、喝过他喝过的杯子水,也不会感染。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恐惧,来自无知。有人甚至担心坐公交车时不小心和别人皮肤接触会“传染”。其实,下面这些常见的接触,完全不会感染HIV:
握手、拥抱‘共用餐具;使用同一个游泳池;蚊虫叮咬;同住一个屋檐下。连“共用牙刷”都几乎不可能传播HIV,更别说洗澡、吃饭这些了。
艾滋病毒的结构非常脆弱。它的外壳对温度、紫外线、清洁剂都极其敏感。一旦脱离人体,尤其是在干燥的环境下,它的外壳就会崩溃,失去感染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HIV在室温下暴露于空气中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后,活性就会完全丧失。高温、普通的消毒剂、酒精、漂白水,甚至肥皂水,都能轻松“杀死”这个病毒。
所以,别再担心“摸了什么就感染”这种事了。
虽然HIV在体外活不了多久,但它在人体内部却如鱼得水。只要进入血液系统,它就能潜伏、复制、攻击免疫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输血、共用针具、未经消毒的穿刺或纹身才是真正的感染高风险行为。
所以,真正该警惕的不是共用厕所,而是: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非正规机构的穿耳、纹身、扎针。
很多人听说“一滴血就能传染艾滋病”,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只有这滴血进入你的血液系统,才可能感染。光是碰到皮肤,不破损的情况下根本传不了。
皮肤是天然屏障,病毒无法穿透。即便接触了HIV阳性的血液,只要你皮肤完整,没有伤口,就不会感染。
所以,别再担心路边那片干了的血迹——它根本传不了。
作为医生,我们每天接触各种病人,HIV阳性者也不少。但我们并不会因为“碰到”就恐慌。
我们真正重视的,是穿刺伤、针头刺破、手术中的血液暴露。所以,只要你不是和病人共享针具,或者在进行有创操作,你根本不需要担心感染HIV。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从未发现因日常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确诊病例。
这不是“几率小”,是“根本不会”。那些因为恐惧而将HIV感染者隔离在外、辞退、歧视、恐吓的行为,不仅不科学,还严重侵犯了他们的基本人权。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它的误解和歧视。
很多HIV感染者并不会立刻发病,他们可以照常工作、生活、上学,甚至在规范治疗下,寿命和普通人没有差别。
但很多人因为被孤立、被恐吓,而选择隐瞒、逃避、甚至绝望。你以为在“防疫”,其实是在制造新的伤害。
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几分钟就失活,摸、碰、吃、喝都不会感染。真正该防的是高危性行为、共用针具和无知的恐惧。别再让无知,成为病毒的帮凶。
参考文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
世界卫生组织. 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南. 2022年版
来源:邵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