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中国建材集团主业为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拟培育主业为材料及相关产业数字化服务。这一调整为集团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中国建材集团主业为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拟培育主业为材料及相关产业数字化服务。这一调整为集团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国内非金属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正以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行动,基于以往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基础优势,通过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围绕优势多作增量,克服弱项优化存量,精准发力抓住变量,创造价值提升质量,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解法。
精准布局增量 多端培育新动能
面对新形势,中国建材集团积极开拓增量,精准布局,多端培育新动能,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中国建材》杂志采访时表示:“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通过战略引领、国际化拓展和战新产业布局,积极做好加法,为集团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此次国务院国资委对集团主业的战略调整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增、减、扩。”周育先介绍,增“资本投资”,进一步赋能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减“无机”,拓宽到整个非金属材料领域;扩“数字化服务”,在材料及相关产业培育数字化服务的未来主业。
他指出:“从无机非金属材料到非金属材料,我们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显著拓展,发展空间倍增。我们要认真谋划,围绕新主业,优化已有项,进军空白项,抓好谋篇布局、战略领航。”
碳纤维生产线
薄如纸片的三折叠屏手机,加速迭代的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在诸多有利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迅速爆发,充分发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而这些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战新产业是中国建材集团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方向。周育先表示:“我们加快打造‘第二增长极’,通过聚焦战略落地、产业规律和重点产品,加速产业梯度升级,优化发展模式,夯实战新产业集群。”2024年,集团战新产业连续3年收入破千亿元、利润破百亿元,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新动力,赢得了先发优势。
在战新产业布局中,集团通过内生增长、并购重组和资本运营等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发展策略,以高增长、效益好产品为重点,加强资源支持和保障,集群式培育和壮大战新产业,人工智能用特种玻纤等3个标志性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战新产业“百大工程”,并在石墨负极、工业涂料、光伏玻璃等领域排兵布阵。“下一步,我们将力争实现风电叶片、耐火材料、涂料、显示模组产业的梯度升级。”周育先说。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内需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国际化是中国建材集团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周育先强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我们有七项业务规模全球第一,但营收仅占全球市场的5.2%,这意味着国际化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我们要心中装着世界地图,在‘国际化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框架下,加快落地国际化战略。”
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海外再造”计划加速布局。首次举办集团海外推介会,形成4项战略合作协议和26项重点任务。加快全业务出海,基础建材完成突尼斯水泥并购项目签约,新材料国际化收入同比增长12.8%,锂膜欧洲项目完成立项,泰国石膏板项目开工建设,工程技术服务承接全球首条90%替代燃料水泥熟料线投产,建材连锁超市和“易单网”收入增幅均超30%。
展望未来,中国建材集团将加快“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步伐。通过强化集成式、抱团式、迭代式“走出去”,以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海外推介,促进板块间协同,推出差异化产品与服务;通过推动全业务、全要素、全流程“走进去”,搭建多方共赢商业模式,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通过运营模式、技术水平、品牌建设“走上去”,向研发和运维服务延伸,扩大海外科技合作,讲好海外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在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尼日利亚成立建材行业首个中非绿色低碳新材料联合实验室
减法篇
向内优化存量 提质增效促转型
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中国建材集团也积极做好减法,向内优化存量,提质增效促转型。这种减法并非简单地做减法,而是通过精准的结构调整,让集团的资源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清障减负。
周育先指出:“作为材料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我们要按照‘三个集中’的总体部署,加快国有资本流动,实现有进有退,以退为进。通过优化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集中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团通过股权退出、股权置换等方式,加快资本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还为新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他强调,要根据产业和产品实际情况,加快转变理念,以积极的“退”实现更好的“进”。
在优化存量的过程中,中国建材集团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以精细化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基础建材板块在极其严峻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外抓生态稳量复价、内抓管理降本增效,经营性净现金流贡献占比超38%。
周育先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受需求低迷、过剩加剧、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基础建材仍然是集团的“压舱石”业务。“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锚定‘内外兼修抓眼前、转型升级谋长远’,在减量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价值增量。”
如何在新常态下通过转型升级重塑竞争优势?周育先进一步解释,围绕“内外兼修抓眼前”,集团坚持近期去产量与远期去产能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推动行业供需新平衡。同时,狠抓管理提升基本功,狠抓降本控费,持续向内挖潜增效。围绕“转型升级谋长远”,坚定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升级和“水泥+、国际化、双碳”三大转型,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通过这些举措,集团不仅提升了在传统领域的竞争力,还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留出了空间,提供了保障,开辟了新的道路。
乘法篇
抓好关键变量 跑出增长加速度
科技创新、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中国建材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而其中最能发挥乘数效应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生产函数发生质的变化,我们要把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常规增长,通过颠覆性新技术实现超常增长,通过迭代式创新实现百年长青的可持续增长。”周育先点明其中关键。
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三个关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方面,中国建材集团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中期评估,3项技术实现由“并跑”到“领跑”,“揭榜挂帅”一期攻关任务全面收官,二期攻关30个项目有序推进;新增5项成果列入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集成电路专项攻关29项指标全部达标,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下线。
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方面,建成全氧燃烧、固碳建材、氢能利用等18条中试线或平台、47条示范线和50项示范工程,百吨级T1100碳纤维工程化示范线、全球最长147米海上风电叶片成功下线,并首次实现集团专利在欧洲市场化转化。
自主研发全球最长147米海上风电叶片
此外,集团积极优化创新生态,与14家单位共建绿色低碳建材创新联合体,并响应国家倡议率先在尼日利亚建设中非绿色建材联合实验室;与多方开展合作,启动玻璃基功能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今年春节过后,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召开“新春第一会”,对2025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融合工作进行再部署。未来,集团将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进一步完善内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和“研发+投资”联动机制,夯实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尽快将“样品”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用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支撑力。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赋予的重要机遇,中国建材集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其视为集团发展的重大“变量”。周育先认为,要抓住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全业务的乘数效应,像管现金一样管数据。
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初步建成“三体系”架构,完成首批建设任务,一朵云、一张网建成投运,“我找车”“聚材通”数字经济快速增长,配套机制基本形成。下一步,集团将以降成本、增效益、提效率为目标,系统解决数据怎么来、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在数据采集方面,实现全业务导入,让主营业务研发设计数字化实现全覆盖;在数据管理方面,建设集团数据平台,构建内部数据生态体系;在数据应用方面,灵活运营人工智能技术,全力推进“AI+”专项行动,打造典型场景,赋能产业焕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化是中国建材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周育先表示:“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用绿色低碳×生产要素,不断提升主要指标、专项指标、关键指标等,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化转型步伐。”
2024年,中国建材集团绿色化发展稳步推进,新型低碳水泥完成中试、碳减排超25%,全球首个玻纤零碳制造基地投产,水泥行业全球最大碳捕集项目投产,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33家,工信部重点原材料行业“双碳”公共服务平台验收通过,多家企业获得碳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我们要树立‘绿色低碳是未来’的理念,发挥产业链长作用,创新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推广绿色低碳产品。”未来,集团要通过夯实绿色低碳指标体系、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等举措,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除法篇
创新投资模式 赋能高质量发展
“除法理念的核心在于投资收益率。”周育先介绍,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投资模型的运用。“我们根据成熟类、成长类、成果转化类产业的特点,设置不同假设条件、投入要素、关键指标、核心风险的参数,以差异化投资模型指导投资实践。同时,根据产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紧盯市场变化和项目落地情况,不断改进、优化投资模型参数,不断优化投资模型参数。”
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建材集团创新配置生产要素,积极开展技术并购、初创公司并购和产业化并购,着力探索战新产业重组整合投资新模式。
以技术并购,助力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集团积极关注业内技术创新动向,适时开展技术并购,快速弥补技术、专利、人才短板,加快缩短创新周期,筑牢产业创新的技术基座。如并购德国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公司CTF Solar,快速获取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和相关专利,常年保持碲化镉发电玻璃光电转化效率世界纪录,在国内快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为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材料支撑。
氮化硅陶瓷及制品
以初创公司并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围绕产业创新前沿,寻找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技术成长潜力的初创企业标的,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比如,通过并购中复神鹰并支持其持续创新突破,碳纤维成为集团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为风电叶片大型化、氢气瓶轻量化及国产大飞机航空复材国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集团积极发挥基金“前哨”“触角”作用,参股投资前沿战新产业,为适时切入新赛道做好储备。设立国材基金,投资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天岳先进,实现科创板上市。发起设立首期规模15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金,助力新材料、半导体等产业跨越成果转化“死亡谷”,为集团培育未来主业遴选赛道,同时领投和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支撑集团先进陶瓷、高端复材、发电玻璃、锂膜等加快产业化进程。
以产业化并购,助力产业布局优化。针对已经成熟的产业,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并购优质产业化公司,不断扩张收入规模、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实现市场份额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2021年以来,持续完善战新产业梯度布局,完成25项战新产业并购,交易对价近100亿元、在集团全部并购项目中占比超80%。玻璃纤维、石膏板、风电叶片等产业营收达到100亿元级板块,光伏玻璃、玻纤制品、耐火材料、优质浮法玻璃、显示材料、防水卷材等产业营收达到50亿元级,显示材料、防水卷材、锂电池隔膜、碳纤维、先进陶瓷、气瓶、发电玻璃等产业营收达到10亿元级,石墨新材料、高端石英材料、发电玻璃、人工晶体等产业营收达到亿元级。
周育先强调,各级企业还要综合运用加强股权运营、固定资产运营、无形资产运营等方式方法,认真盘点资产,用好除法理念,加快提升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收现率、销售利润率等一系列比率指标,加快提高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经营质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新形势新阶段,中国建材集团正以“加减乘除”四篇文章为指引,加快新旧动能接续,争当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向着世界一流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目标奋勇前行。
采编:《中国建材》杂志
本刊记者:靳惠怡
中国建材杂志新媒体
本文来自【中国建材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