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非遗手工坊点亮残疾人自信人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4:23 3

摘要:在灵武市梧桐树乡史家壕村,石榴籽非遗手工坊成为当地残疾人的“圆梦工厂”。这个由村党支部牵头打造的手工坊,以钩针编织、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为载体,通过“培训+订单+销售”的模式,帮助50余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最高者月收入突破4000元。

在灵武市梧桐树乡史家壕村,石榴籽非遗手工坊成为当地残疾人的“圆梦工厂”。这个由村党支部牵头打造的手工坊,以钩针编织、刺绣等传统手工艺为载体,通过“培训+订单+销售”的模式,帮助50余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最高者月收入突破4000元。

发展家门口经济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史家壕村曾是典型的移民村,残疾人占全村人口的8%。2023年,村党支部书记马志强发现,部分残疾人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但手工制作能力较强。“能不能把传统手工艺变成他们的‘饭碗’?”踏着灵武市“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马志强的这一想法很快成为现实。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村里将闲置校舍改造为非遗手工坊,引入青峡绣女工艺品编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峡绣女”)等助残机构,开设钩针编织、丝带绣、串珠等课程。“我们针对不同残疾类型设计培训内容,比如听力障碍者侧重视觉化教学,肢体残疾者调整工作台高度。”“青峡绣女”负责人李秋梅介绍。手工坊采用“集中培训+居家制作”模式,残疾人可灵活选择工作时间。手工坊成立以来,已开展技能培训32期,覆盖残疾人及家属200余人次。48岁的肢体残疾村民王秀琴通过培训掌握了钩针编织技艺,如今每月能制作300余个花篮,收入稳定在2500元左右。

多渠道促销售

线上线下人气足

为解决产品销售难题,手工坊探索“非遗+电商+文旅”融合模式。一方面,与宁夏文旅集团、“青峡绣女”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承接景区纪念品、酒店装饰品等订单,日均接单量超千件;另一方面,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推出“非遗手作体验包”,吸引游客参与DIY制作。

“去年我们在抖音开设账号,展示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万,带动线上销售额增长300%。”手工坊运营负责人马燕介绍。手工坊还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开发“非遗研学游”项目,游客可现场体验编织并购买成品,年接待研学团队20余批次。去年,手工坊销售额突破150万元,产品远销广东、浙江等地,部分高端刺绣作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现在订单排到了3个月后,计划扩建生产车间,再吸纳30名残疾人就业。”马志强说。

凝聚合力增信心

小工坊铺就幸福路

手工坊还设立“爱心基金”,从销售额中提取5%用于帮扶困难残疾人。去年,基金为3户残疾人家庭解决了住房修缮问题,并资助2名残疾学生完成学业。“这里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扶持,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马玉虎说。

手工坊的成功,离不开政策支持。2023年出台的《宁夏非遗工坊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对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工坊给予最高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发放培训补贴。此外,自治区残联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年”行动,为残疾人提供“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将手工艺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手工坊不仅让残疾人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马志强说。村民王秀琴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现在明白了,好好努力就能有美好的人生。”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