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春如线——解读吴冠中的笔墨境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5:23 2

摘要:吴冠中(1919—2010),笔名荼,生于江苏宜兴。画家,美术教育家。1936年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1919—2010),笔名荼,生于江苏宜兴。画家,美术教育家。1936年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出“形式美”“抽象美”等艺术命题以及“风筝不断线”的观点,为中国画的现代化、油画的民族化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

「春如线」主题作品

「春如线」

吴冠中 《春如线(一)》

1995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140cm

“曾看俞振飞表演《游园惊梦》,其中一句唱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之情也丝丝如线;‘藕断丝连’,线,形象地表达了情之缠绵。我的绘画经常坠入线之罗网,从具象的紫藤之纠葛发展到抽象的‘情结’,纵横交错,上下遨游,线在感情世界中任性奔驰。

用线来绘写春天,表现春光之易逝,人间留不住朱颜,留不住青丝,今日丹青正艳,放歌狂舞,更遇彩点纷飞,人间欢乐长留画中看。”

——吴冠中

「春潮」

吴冠中 《春潮》

1996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70cm

香港艺术馆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杨柳又依依,春夏秋冬,潮起潮落,岁序催人,人不觉。迎春风,柳丝飘摇,满眼春潮。蜂蝶弄潮,情侣弄潮,画家挥舞线条以弄潮。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武器是线,用线构成画,用线营造深远,‘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皆凭线之功能,抒写意境。‘妙悟者不在多言,初学者还从规矩’,初学者必须经过线之组合与交叉的基本训练,并总结出一些最原始的组织法则,如以画兰为例:组凤眼,破凤眼,总着眼于线运动的统一与矛盾,从单一因素发展成千军万马。

在这幅《春潮》中,我更多运用了传统兰、竹的线之交错手法以组成无限空间,空间虚实,意欲表达春风指面,心潮澎湃。”

——吴冠中

「点线迎春」

吴冠中 《点线迎春》

1996年 油画·麻布 54cmx73cm

吴冠中 《点线迎春》

1996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70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冬日,脱尽了叶,园林的一株老树曲曲弯弯垂挂着通身枝条,虬曲而蓬松,像欲覆盖、卫护一群幼小的生命。但树阴下并没有生命,只筛漏下阳光的斑斑点点,像似睁似闭的眼睛,窥视着周遭的人群。

一群老人围树而坐,晒着暖暖的阳光,默默无言,他们满足在大自然的温暖中,懒得说话,全不关心婆娑的树影。

当枝条变得分外柔软,并张牙舞爪般挥动起来,同时冒芽、吐叶了。树丛的色调于是天天换新装,昨夜还只是微微绿意,今朝忽见翠点纷飞,春天已悄悄到来,那边的桃花也绽出了红色的苞蕾。老人们仍来围坐,但来得少了,他们易感冒,怕风,连春风中也不敢久留,春风太活跃。年轻人替代了老年人,情侣们双双来到枝叶隐蔽处,但他们并非来欣赏春的姿色。春在哪里?显现在枝叶的点、线上,画家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点、线迎春。”

——吴冠中

「春风」

吴冠中 《春风》

2001年 水墨设色·宣纸48cm×45cm

香港艺术馆藏

“春风展现了风筝,我看到上下左右窜行的风筝,远近大小的风筝,风筝像形:蝴蝶、老鹰、月亮……但升入太空,无非是方、圆块状,或星星点点。在太空的白纸上,有谁在摆布棋局,计算虚实。线不易看清,看不清线也看得分明风筝的飘忽,块状在转移。我怀孕了,黑块在白底上迂回穿插,令我感到腹中阵痛,丝丝之线又时时牵动我的脉搏。块面之散布、排列、动向、相互呼应,更加姻缘之线的交错,这看似简单的画面令我深深陶醉。画面的黑与白之间的比重、较量,及形的对照,是否与数学有关,或者是数学在隐密中指引感觉,而感觉也曾启迪过数学。

有人怀疑我为《风筝不断线》作图,非也。”

——吴冠中

相关作品

吴冠中 《春如线》

1991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140cm

吴冠中 《春如线(一)》

1993年 水墨设色·宣纸 68cmx68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吴冠中 《春如线 (二)》

1993年 水墨设色·宣纸 45cm×48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 《春如线(二)》

1995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70cm

吴冠中 《春如线》

1996年 水墨设色·宣纸 92cmx175cm

吴冠中 《春如线》

1999年 水墨设色·宣纸48cm×50cm

吴冠中 《春潮(一)》

1995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140cm

吴冠中 《春潮(二)》

1995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140cm

吴冠中 《春曲》

1986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70cm

吴冠中 《春曲》

1994年 水墨设色·宣纸 45cmx48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 《春风桃柳》

1995年 水墨设色·宣纸 70cmx140cm

吴冠中 《春风桃柳》

1997年 水墨设色·宣纸48cm×45cm

吴冠中 《春风桃柳》

1999年 水墨设色·宣纸48cm×59cm

香港艺术馆藏

吴冠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1990年 水墨设色·宣纸 49cmx69cm

吴冠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2007年 水墨设色·宣纸 48cmx59cm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 《春满》

2000年 水墨设色·宣纸48cm×45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吴冠中 《春又至》

2005年 水墨设色·宣纸 54cmx69cm

吴冠中 《藤之春》

2006年 水墨设色·宣纸 48cmx41cm

文章来源 |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纪录片《百年巨匠-吴冠中》片段

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百年巨匠-吴冠中》开机仪式

2016年6月19日,《百年巨匠-吴冠中》开机仪式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行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吴冠中先生

《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与吴冠中次子吴有宏、三子吴乙丁合影

吴冠中长子吴可雨(中)与时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现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左)、《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右)合影

2019年12月26日下午,纪录片《百年巨匠-吴冠中》审片后合影

监制 | 厚轩

编辑 | 易辰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巨匠》音乐篇经典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1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