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陇西:军政、文教、经济大发展,成为陇右大都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3:43 3

摘要:巩昌冶铁所 。洪武六年(1373年)设立,隶属全国13个冶铁所之一,矿址位于宁远(今武山),冶炼场在陇西三角城旧址(今县城西郊高地),年产量达17.82万斤。其冶炼技术先进,采用火药爆破采矿和焦炭燃料,提升了西北铁冶水平,成为明代西北重要军工基地。

明代陇西通过冶铁、军工、卫所、医学和儒学的系统建设,实现了军事防御、经济自足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其在西北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

一、冶铁所与军械体系的建立

巩昌冶铁所 。洪武六年(1373年)设立,隶属全国13个冶铁所之一,矿址位于宁远(今武山),冶炼场在陇西三角城旧址(今县城西郊高地),年产量达17.82万斤。其冶炼技术先进,采用火药爆破采矿和焦炭燃料,提升了西北铁冶水平,成为明代西北重要军工基地。

军械局与鞍子局 。同年设立,专司军备制造。军械局分工严密,包括熔铁炉工、制作盔甲的“函人”、弓箭制造的“矢人”“弓人”,以及火炮匠人“炮人”等,生产刀矛、弓弩、铁甲、火炮等装备。鞍子局则负责马具制造,服务于骑兵需求。这些机构强化了陇西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地位。

乾隆《陇西县志》载陇西火药局、军器局、鞍子局位置

二、军事防御体系:巩昌卫

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巩昌卫,驻军四千余人,负责屯田与城防,卫署位于今县文化馆旧址,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其职能涵盖军事防御与后勤保障,卫所屯田面积达9.6万余亩,基本实现军粮自给。

三、医学与公共医疗

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府治东建立官方医学机构,标志着陇西医疗体系的制度化。虽具体运作细节记载较少,但结合明代地方医学制度推测,其职能包括疫病防治、药材管理及医学教育。

四、儒学重建与教育发展

府县儒学建设 。成化十年(1474年),知府张瓒重建巩昌府儒学于府文庙左侧(今实验小学分校),后经多次迁址修缮,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迁至威远楼南。 县儒学原在北关,成化末年(1487年)知府张侃迁至府儒学西侧,雍正六年(1728年)知县鲁廷琰重建大成殿等设施。府儒学设廪膳生、增广生各40人,县儒学各20人,课程以《五经大全》《资治通鉴纲目》为主。

书院建设

崇文书院。明代陇西最早的书院,具体创建时间不详,但至迟建于明初(推测约洪武至天顺年间)。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因洮岷兵备道署的设立,书院被改为道署,后又于崇祯年间恢复为书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县杨本植在威远楼南新县署旧址重建崇文书院,规模宏阔,但最终废毁时间无考。 作为官办书院,崇文书院早期兼具藏书、讲学功能,后期因行政需求多次改作他用,反映了明代地方军政与文教的交织。

崇羲书院 。嘉靖十四年(1535年),陕西巡按御史王书绅认为巩昌为“陇右经纬之地”,但学宫狭隘、士风不振,遂选址东关南山清流环绕处兴建。 参照白鹿洞、嵩阳等书院规制,前门三楹,中建崇羲堂五楹,后设讲堂、尊经阁及号房,并引清流建浮桥,布局典雅。 遴选巩昌府及河西学子数十人,公费就读,聘名儒讲学。书院存续至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毁于战乱,后改建为伏羲庙。

社学与基层教育 。明代陇西乡村普遍设社学,农闲时教授蒙童《三字经》《孝经》等,兼习礼仪律令。可考的社学有三处:县治东南、府儒学东、县儒学东。

清乾隆《陇西县志》“府治图”,可见“府文庙”、“贡院”等建筑

贡院与科举体系。巩昌府贡院。成化六年(1470年)建于县城南大街(今陇西一中东北部),为陕甘学政按临巩昌时举行岁试、科考的官方场所。 万历八年(1580年),学宫迁至万寿寺(今新街),增建尊经阁、明伦堂等设施,强化了科举考务与儒学教育的结合。

科考成就 。明代陇西共出进士13人(府学6人、县学5人、2人无考)、举人70人,其中韩缙(永乐四年进士)、范镛(弘治六年进士)等官至布政使、御史,彰显教育兴盛。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巩昌后仍考校诸生选拔官员,足见科举影响之深。

五、水利设施建设

永济渠(永利渠)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分守陇右道岳万阶主持开凿,引科羊河水入城蓄池,既供民用,又灌溉沿途农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府郑燮元重修并更名“永利渠”。 采用引水入城设计,兼具生活与农业灌溉功能,为明代陇西重要的水利工程。

西河堤防。为防御西河水患,明代多次修筑河堤。成化五年(1469年)因鞑靼侵扰,知府李钺主持加固北关城垣,兼修河堤;万历年间扩展北关城时进一步整治河道。

井渠与农业灌溉。嘉靖十二年(1533年),官府在道署右侧凿井15眼,解决城内供水;乡村自流灌溉渠道如西门渠、南门渠等,依托渭河、西河水系,推动农业集约化。

总之,明代书院与贡院形成“官学—科举—书院”三位一体体系,巩固了陇西作为陇右文化枢纽的地位;水利工程提升农业生产力,保障了军屯与民需,为冶铁、军械制造等军工产业提供基础。 水利与文教建设推动北关城扩建(万历四年李维桢主持),形成“市肆咸集”的商贸格局。

来源:微美陇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