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前阵子走红的盒马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十几块钱一片,网友在感慨其价格昂贵之余,也对这款欧包名字里的“欧坦得”起了好奇心,这是什么意思?
现在的面包名字已经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前阵子走红的盒马欧坦得酵醒系列切片欧包,十几块钱一片,网友在感慨其价格昂贵之余,也对这款欧包名字里的“欧坦得”起了好奇心,这是什么意思?
在盒马逛一圈,会发现像这样怪怪的面包名字不在少数,比如“黄油布里欧汉堡胚”“全麦凯撒面包”等。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面包名字都这么奇怪?
千奇百怪的面包名
在烘焙界,像“欧坦得”这样的怪名字还真不少。
比如,盒马最近就推出了一款名为“千目抹茶可颂号角”的新品,只看名字会觉得“号角”有些抽象,不过这款新品本身外观确实如同号角一般,名为“号角”也就不难理解了。
盒马还有一款“巴斯克奶油告白面包”,面包名字里的“巴斯克”和“告白”都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结合这款面包的“情人节限定”背景,“告白”就好理解了,至于“巴斯克”,是因为巴斯克蛋糕起源于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因此得名。
再比如“巧克力坚果夹心巴布卡面包”,从面包详情页介绍来看,这其实就是一款卷着巧克力和坚果的面包,直接叫它“巧克力坚果夹心面包”也无不可,但失去了“巴布卡”,这款面包名字就变得平平无奇了。
(图/unsplash)
还有“全麦凯撒面包”。
看到“凯撒”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人名”,的确,在不少小说中都出现过“凯撒”这个名字,罗马共和国的恺撒大帝也是赫赫有名(恺撒大帝名中的“恺撒”是音译,也有译作“凯撒”的)。
不过“全麦凯撒面包”的真身看起来相当普通,就是顶部开花的圆面包,单从外观看实在是很难发现它和“凯撒”的关系。
(图/unsplash)
在奇怪的面包名字中,被多家面包品牌青睐的当属“马里奥”。
“马里奥”面包是许多品牌都推出过的经典面包品类,好利来家有“脆香核桃马里奥”,UH祐禾家叫“超级核桃马里奥”,味多美则叫“奶酪核桃马里奥面包”,爸爸糖吐司面包也曾推出“马里奥全麦吐司”。
虽然它们都叫“马里奥”,但是面包的外观却和经典游戏里吃蘑菇的“超级马里奥”毫无关系。共同之处则是这些“马里奥”面包的表面都有核桃,并且含有奶油/奶酪夹心。
在众多面包品牌推出的面包中,比较怪的名字还有“咕咕霍夫”。如果放在你面前的是一份“伊朗开心果咕咕霍夫”,你应该只能从名字里判断出这面包里有开心果,但大概率不知道“咕咕霍夫”是什么意思,也很难判断它的口感、口味。
不论是“巴布卡”“咕咕霍夫”,还是“马里奥”“凯撒”“布里欧”,单看名字很难将其和面包扯上关系,即使知道这是面包名字,也很难靠这些奇怪的名字看出原料或口味。
那么,商家为什么要给面包起这么奇怪的名字?
面包名字为什么这么奇怪?
其实,这些奇怪的面包名字,大多是外语的音译。
比如“巴布卡”,其实是波兰语中的“Babka”,“凯撒”源自德语中的“Kaiser”,“咕咕霍夫”则源自德语的“Kugelhopf”一词。
直接音译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国外的面包,中国的面点走出世界,也借助了音译的方式。
比如,2024年5月的法国面包节展会上,中国馒头就作为“中式面包”走出国门,名字被翻译为“MANTAO”。
(图/抖音评论区截图)
当然,不同国家的食物在传播时,采用直接音译并不是特别奇怪。但要是了解到,这些被“简单粗暴”地音译过来的面包名字,它们在原先的语言中的意思,那就会觉得真的很奇怪了。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咕咕霍夫”源自德语“Kugelhopf”。这个词要分开解读,“Kugel”的意思是“球形的、圆形的”,对应面包圆形、中空的造型,“Hopf”则指一种啤酒酵母,与发酵工艺有关。
同样的,面包店里常见的“恰巴塔”面包,名字也跟形状有关。
根据《牛津食品与营养辞典》中的解释,“恰巴塔”(CIABATTA)在意大利语中是拖鞋的意思,这种面包外观是扁平的椭圆形,就像拖鞋,因此得名。
面包名字除了和形状有关,还和制作工艺有关。
“马里奥面包”的名字来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里奥”也被译为“布里欧修”,是法语“Brioche”的音译。
根据食物历史学家Lynne Olver创建的食物年表网站,“Brioche”被一些词源学家认为来源于两个古老的单词:“bris”(打破)和“hocher”(搅拌),二者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Brioche”。也就是说,布里欧修的面包名字主要突出制作流程中的揉面步骤。
至于开头提到的欧坦得系列面包,这是盒马与焙乐道合作研发的产品。有观点认为,欧坦得这一名字是O-tentic的音译,而O-tentic很可能是字母O和单词“authentic”(意为“正宗的、传统的、真实的”)组合而成的自创词,意在强调食品使用了传统工艺或天然原料。
而欧坦得系列面包使用了“酸面团”,其实酸面团就是人们生活中说的“老面”“面肥”“面头”等,主要用在馒头、包子等传统发酵食品中,确实属于“传统工艺”。
面包的外语名字,除了体现面包形状、制作工艺之外,还有的直接采用了人名命名的方式。
比如,“凯撒面包”的名字据说源自发明此面包的师傅,这位师傅就叫Kayser。
类似的,“巴布卡面包”中的“巴布卡”(Babka)在波兰语中指“祖母”。 一种说法是,这种面包最初主要由家庭中的祖母制作。还有说法称,巴布卡面包名字的由来与它的形状有关,这种面包的纹路会让人想起老妇人的裙子。
可以看出,巴布卡面包虽然不是人名,但也是以制作者的身份为食物命名的。
那么,既然面包名字背后有这么多讲究,为什么在翻译时直接音译,并没有把其他含义翻译出来呢?
在饮食文化中,音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食物的跨文化传播。
一篇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期刊上的论文对食物名称的对外传播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提到,音译有助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及其内涵文化,给受众传递最真实的信息,使其享受最本源的原语文化。
还有研究认为,直接引进某个语言系统中的食物名称,尊重了原语言系统的不变性。
外来的面包名字直接采取音译而非意译,在语言学上还被称为“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是一组相互对应的概念。简单来说,异化就是让读者靠近作者,读者需要跨越文化差异去理解原文。归化是让作者靠近读者,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降低读者的理解难度。
面包名字直接音译适当地运用了异化策略,通过主动适应源语言文化的方式,保留了其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既是对食物发源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也丰富了消费者的文化体验。
如果直接把巴布卡(Babka)面包翻译为“祖母做的面包”,虽然更加通俗易懂,但并未完全准确地表达这一面包名本来的意思,在艺术性上也有所欠缺。
而且,相比之下,奇奇怪怪的、带着异域风情的面包名字,也让人们觉得这些面包更“高级”,更有情绪价值。“梅花形蛋糕”“老丁鸡蛋糕”固然让人觉得朴实可爱,但一份“风吹饼”更显浪漫色彩。
所以说,面包奇奇怪怪的名字其实蕴含着文化传播的意义。食物的名称,也是食物发源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缩写。
下次买面包时,不妨花几分钟查查这些奇怪且有趣的名字,一片片面包也可以成为带着温度的文化切片
来源:梦宇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