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蒙上眼罩的那一刻,我竟然不敢迈出一步。”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在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的一段人行道上,盲杖敲击地面发出的声响,带来了短暂但深刻的沉默。
记者:胡松
通讯员:吴梓琨、张凯
“被蒙上眼罩的那一刻,我竟然不敢迈出一步。”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告诉记者。
在武汉市江汉区青年路的一段人行道上,盲杖敲击地面发出的声响,带来了短暂但深刻的沉默。
4月15日,一场特殊交流活动在武汉市江汉区盲协落下帷幕。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围坐倾听盲人朋友们的故事,也戴上眼罩与盲杖、坐上轮椅亲自体验了他们日常出行的不易。一次简单的对话与体验,却让大家看到了太多“理所当然”背后的不便与困境。
活动参与者合影
一场真实的对话:盲人朋友说出心声
活动从一场季度读书会结束后悄然展开。活动参与方向盲协的朋友们介绍了行澈关注低碳出行与弱势群体出行问题的初衷,并发起一次面对面的深度对话,收集他们日常出行中遇到的难题。
活动现场
在活动现场,大家听到了许多具体又细微的问题:
公交站缺少到站语音提示,不知道几路车进站、是否已经停靠;
石墩、电箱、电线杆等频频“截断”盲道;
地面设施拆除后的凸起,成为新的绊脚点;
地铁安检繁琐无辅助、地铁口常被停放车辆堵塞;
社区电梯无语音播报、无触摸标识,难以自主判断楼层;
共享单车、违停车辆频繁侵占盲道和人行道;
...以及更多“不被看见”的障碍。
盲人朋友们说得最多的,是希望提出问题后能被真正解决,而不是被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
一次共情的体验:我们也尝试走一段“看不见的路”
对话之后,是一次沉浸式体验。
参与活动的行澈环保的民间道路长志愿者戴上眼罩、手持盲杖,在江汉区盲协秘书长张凯老师的指导下,踏上青年路的人行道,模拟视障人群的日常出行。他们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就不自觉停住了——方向感全无,安全感也随之消失。
“脚底盲道太光滑了,感觉不出在哪儿。”
“听不到提示音,不知道红灯还是绿灯。”
“拐角处突然出现了路灯杆,差点撞上。”
志愿者沉浸式体验盲道和轮椅出行
江汉区盲协张凯老师为志愿者讲解盲道出行的注意事项
张凯老师温和地为大家讲解:“其实,很多盲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感受风的流动来判断是否有障碍物,靠声音识别车辆方位。”他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盲人不需要同情,他们有智慧、有经验、有尊严。但他们确实需要一个更加合理、安全、可感知的出行环境。
我们还进行了轮椅出行体验——道路上的阻车柱太密、缘石坡道不平整、人非混行道无安全感、行人空间被非机动车挤压……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不方便”,但对残障人士而言,却可能是“无法出门”。
一次温暖的联合:双方联动为改变发声
活动最后,所有活动参与者围在一起,再次梳理并总结了盲人和轮椅使用者出行所遇的系统性问题。残障朋友们坦率提出诉求,健全志愿者们也讲述了自己的体验感受。
志愿者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他们并不渴望被怜悯,而是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见。”
活动参与者一起呼吁:
请公众多一些理解和配合:不在盲道上停放电动车,不在缘石坡道设置障碍,尊重每一条“看不见”的路。
请职能部门多一分系统化整改:推动公交、地铁无障碍提示完善,清理盲道障碍,优化坡道设计,为残障群体打造真正可达、可用、可持续的出行环境。
也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行动起来:让“通达”不只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出行权利。
因为,每一条安全、友好的道路,不只属于盲人,也属于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项目(GEF SGP)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环保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基金 ”支持,武汉行澈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楚天交通广播与武汉市江汉区盲人协会联动开展。
来源:楚天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