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清正廉洁的官员,他是政绩卓著的能臣,他是研究水利的专家,他是以身殉职的名宦……道光帝赐谥“恭勤”,林则徐撰写墓志铭,河清海晏之下,一腔家国情怀。字正人更正 一撇一捺是人生
浑源栗毓美墓石雕像。
他是清正廉洁的官员,
他是政绩卓著的能臣,
他是研究水利的专家,
他是以身殉职的名宦……
道光帝赐谥“恭勤”,
林则徐撰写墓志铭,
河清海晏之下,
一腔家国情怀。
字正人更正 一撇一捺是人生
大同市博物馆曾展出栗毓美赠给岳父的一副对联。李航 摄
栗毓美墓南启门。
大同市博物馆曾展出这样一副对联,“风云插架瑶编丽 珠玉霏毫绿字香”。这副楷书作品采用传统竖式书写,字距行距规整有序,正是栗毓美赠给岳父的一副对联。整副对联厚重有力,字里行间的翰墨清香,流淌着济世安民的深思。
栗毓美,字含辉,号朴园,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同市浑源县人。他与林则徐齐名,人称“南林北栗”。
栗毓美6岁上学,所写对联让老师惊讶;九岁习文章,下笔如有神。栗毓美一生不仅自己好学,还鼓励大家都学,他曾经手谕大儿子栗烜:“公余须读书培养身心,以廉介自勉,勿负期望。”
栗毓美非常追慕明代思想家吕坤,他“于先儒中尤心服吕新吾先生,以为有体有用之学”。栗毓美任职河南宁陵县期间,先到吕坤祠祭拜,并捐资修补吕坤著作书版。他以吕坤为范,崇尚实学,躬行实政,“惟以端士习、培风化为首务”。他认为吕坤所著《实政录》,见诸施行,不徒托诸空言,于是振兴学校,宏奖后进,增添宁城书院膏火,教士以植品立志,身体力行,务求实学,不可图尚文辞,亦不必空谈性理。他认为“天下事惟有真正学问尽心尽力而为之乃能除弊”。
史书对吕坤的评价是“刚介峭直,留意正学。居家之日,与后进讲习。所著述,多出新意”。1827年,栗毓美由于受吕坤思想影响至深,在开封府任知府时整理编校刻印了《吕子遗书》,并为著作四序。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倡导“崇正学,端士习”,在他寄给妹夫的家书中还附寄了《吕子遗书》一部四本,信中自谦“三载于兹,惭建树之毫无,惟履临之时惕”,“所幸豫省频年丰稔,属境安恬”,这些话语正是他“慎独”境界和自律修为的体现。
由栗毓美主持校勘编刻的《吕子遗书》,是流传至今的吕坤著作众多刻本中成就最高的。该本辑录完备、校勘亦精,成为当代研究吕坤、出版《吕坤全集》的底本,被人们称之为是“成千古之盛事”。
“性好学,公余之暇,手不释卷。尤喜读经济之书,每书必抉其精义,不沾沾于字句间。”栗毓美一生博览群书,把教育看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他认为“天下事惟有真正学问尽心力而为之,乃能除弊,行一事有一事之益”。他不仅积极倡导教育,而且身体力行为教育办实事。他解决了浑源恒麓书院的经费问题、捐资设立义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入学的机会。栗毓美的所作所为,搏得了道光皇帝的高度赞誉,称赞他“汝人极勤俭,不失读书人本色。”
栗毓美墓甬道。
步直人更直 一分一毫是节操
清嘉庆七年(1802年),栗毓美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
栗毓美考中拔贡出仕,却不想当官。他的恩师告诉他,当一个好的知县要比当教谕(古代地方教育官职)贡献更大。他在武陟和沁阳做代理知县时,不足百日就声名远扬。
栗毓美代理西华县县令时遭遇灾情,可迟迟不见救灾粮,面对灾民的苦境,他没等到上级批复就大胆开仓放粮,帮百姓渡过难关。上司闻讯斥责他擅作主张。栗毓美毫不畏惧,据理力争:“某一日在官,不忍一日不尽心民事,以此罢斥何憾?”这种民本思想,也让栗毓美在一生中始终恪守。
栗毓美“尤善折狱,民间以为今代之‘龙图’”。在审案时,他不行刑逼供,通过旁敲侧击、察言观色让案情真相大白。道光五年(1825年),栗毓美“调补开封府知府,时积案未结者五十余起”;道光十年(1830年),栗毓美任湖北按察使,“接臬司印,各属积案四千余起”,各种案件要等三四年后才能复审,罪犯证人往往被拖延致死。栗毓美“严定审理积案章程,申明定例,饬令依限解勘”,使“案牍廓清”。
栗毓美“自筮仕以来,自理词讼以及奉委在怀庆、彰德、开封等府,祥符县审理积案不下万余起,皆随讯随结,两造心悦诚服,从无翻控。”就连难缠狡猾的罪犯一见他就都服帖招认,究其原因为“栗使君公而明,吾不能欺,且不忍欺也”。
正如栗公所言:“案无大小,务宜批卻导窾,详慎推究,肫肫然代两造设想,惟恐其含冤负屈,彼自激发天良,直言无隐。间有愚民拙憨,必须平心静气,不可刑责。尸亲事主及妇女等,尤宜格外矜恤。笞杖虽轻,受者终身之辱。小民固微贱,奈何轻加刑杖乎?”“为吏当凭情理,不当恃气质,恃一分气质,则民受一分冤抑。”栗毓美一生审理积案万余起,被判刑的罪犯对问官感恩叩谢,更有被判死刑的罪犯“死而不怨问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栗毓美超强的断案水平更彰显了他的正直和担当。
水清人更清
一点一滴是怀念
1835年5月,栗毓美任河东河道总督,管辖河南、山东两省黄河、运河修防事务。
栗毓美精于河务,“抛砖筑坝”这一治理黄河的防汛工程,可以说是他生平最具代表性的功绩。栗毓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他“感荷鸿慈,畀以全河重任,敢不力求固工节费,尽分内当为之事”。为“尽分内当为之事”,完成“全河重任”,他事事留心,处处留意。
栗毓美墓南启门。
栗毓美墓中轴线建筑。除署名外,其余图片由浑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恒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提供
《清史稿》这样肯定栗毓美治理原武、阳武河段的功绩:“时原武汛串沟受水宽三百余丈……两汛素无工,故无秸料,堤南北皆水,不能取土筑堤。毓美试用抛砖法,于受冲处抛砖成坝。六十余坝甫成,风雨大至,支河首尾决,而坝如故。屡试皆效。”
当他看到“抛砖筑坝”有明显的效果后,便着手对比石与砖的性能及费用等,“运石远而砖近,取石难而砖便”“且石性滑,入水易于滚转,仍不免引溜刷深;砖性涩,与土胶粘,抛坝卸成坦坡,即能挑远溜势”;“石每方重五、六千斤,砖每方重九千余斤,以一方碎石之价可购两方之砖,而抛一方之砖又可抵两方碎石之用,是用砖较之用石,钱粮节省更多。”故此,栗毓美更坚定了用“抛砖筑坝”法来治河,他“独矢孤诚,力排浮议,几于舌敝唇焦”,最终得到道光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栗毓美任河督5年来,运用“抛砖筑坝”的方法为国库节省150余万两白银,更节约了民脂民力。如今还在使用的抛铅丝石笼的治水柔性技术,与其一脉相承,栗毓美也因此被列入中国古代科学家名录。
栗毓美一生体恤爱民、廉洁如一。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黄河“河神”,直至现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建有栗大王庙。后人称赞他“南有屈子忧国投江,北有栗公舍身治河”。
大同浑源县城东1.5公里处的栗毓美墓,又称“栗氏佳城”,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殉职于治河工地上的栗毓美,清理遗物时,竟然无分文之存,“悉为祭田,时仅有旧屋一区而已”。道光皇帝评价他:“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
栗公的离去,百姓沿途哭拜,“千里不绝”,两广总督林则徐为他撰写墓志铭,道光皇帝晋加太子太保衔,晋授光禄大夫,赐谥“恭勤”。长眠于故土大同浑源县的这位“河神”,让家乡留下了每年端午全县群众自发游园寄托追思的民俗,深得人心。
为更好地弘扬栗毓美治黄廉贤的故事,晋剧《河清海晏》在大同市应运而生,塑造了一个“一日为官、一心系民”的大清河帅光辉形象。这背后,是人们对往圣先贤心怀家国天下的永恒追忆。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