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你靠,再罚你钱!当美国港口费盯死中国船,中企反手改单跳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12:55 2

摘要: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甩出一纸公告,拟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前180天观察期,之后按净吨位或集装箱计价;再往后,还要限制中国造的LNG船进入美国市场。三段式动作,每一步都踩在造船、运力、燃料三大命门上。

从洛杉矶到萨凡纳,一道关卡正悄悄架起来。

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突然甩出一纸公告,拟对所有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前180天观察期,之后按净吨位或集装箱计价;再往后,还要限制中国造的LNG船进入美国市场。三段式动作,每一步都踩在造船、运力、燃料三大命门上。

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这份行政令,而是它背后流露出的一句话——“将把收入用于发展美国本土造船业和港口基础设施”,这才是他真正想要得到的!对美国来说,这是想办法,把“出海口”重新收回到自己手里;而对中国来说,这无异于一张写着“罚你太能干”的票据。

别以为这是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最先中招的,往往是那些看起来不沾边的第三方企业。

比如,位于新加坡的万海航运(Wan Hai Lines),本身是台湾系船东,但旗下多条跨太平洋航线所用的集装箱船,是在山东黄海造船厂定制建造的。根据Lloyd’s List Intelligence的数据,该公司目前有17艘中国制造船舶常年挂靠洛杉矶与长滩港。新政一旦落地,这批船每靠一次岸,就要交“过路费”,谁来买单?

“运价不敢随便涨,只能看谁撑得住。”一位接近航运界亚洲同盟(OCEAN Alliance)的业内人士透露,这种“罚中国船,伤东南亚公司”的政策,表面是定向,实则是溢出性攻击。“中国不只是船东,更是世界的造船工厂,你今天加的是中国造的税,明天整个行业都得改运筹方式。”

让美国焦虑的,从来不只是中国货,而是“全球航运主力船型80%在中国造”的现状。

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排名前30的航运公司中,超过60%使用的是中国建造的集装箱船或散货船。更关键的是,在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LNG carrier)市场上,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已切入主流船东采购名录,开始蚕食韩国船厂在这一高技术领域的传统份额

这就导致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美国能源出口商如果想把LNG出口到欧洲,最常用的LNG船也是“中国制造”,也就是说:你不让这些船靠岸,你自己的货也出不去。

美国石油协会(API)4月中旬发布内部简报称,“政策实施可能推高能源出口运输成本,对墨西哥湾沿岸多个出口码头造成短期冲击”。这不是我们说的,这是他们自己人说的。

对比2018年的中美关税大战,这一次美国的做法更隐蔽、也更“精细”——它不是一刀切加税,而是借船之壳,击船之骨

举个更隐秘的例子:中国制造的岸桥起重机(STS crane)目前占美国港口使用设备的七成以上。美国自己造的?几乎没有。偏偏新政中又夹带了一条:拟对中国产港口起重机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这是干嘛?不给你新船卸货空间。你新船造得快?我就让你没法高效靠岸。你物流效率高?我就通过“非关税壁垒”让你慢下来。

《纽约时报》援引国际港口协会人士的话指出,“这不是技术封锁,而是港口版的技术疲劳战”。让你不敢换设备,不敢进船,不敢长期布局,然后美国本土基础设施乘虚而入。

过去三十年,全球航运市场的价格游戏,实质被三股力量主导:欧洲的船东、中国的造船、日本的融资。而美国,在这一体系里几乎只能当个买家——无论是原材料出口还是制造品进口,都只能接受“运输外包”。

如今借“港口费”之名,实则是在重写定价规则。收你一次钱、打你一次预期,逼你重新评估所谓‘低成本’的风险含量。从而迫使一批小型东南亚航运公司、中美洲承运商,主动转向美国本土或日韩二线船厂下单。

更进一步,是逼迫“美元贸易”的物流链,从航运硬件到装卸设施,全部回到美国话语体系内。哪怕要掏更多的钱,只要最终通过金融通道再赚回来,特朗普政府就认为是“值的”。

你看这只是收个港口费,其实影响的,是中美之外更大的一个市场——全球“成本-效率-风险”三角架构的再建

过去20年,制造业外包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制造+全球运输”。现在美国动的是运输链,那中企会怎么回应?

据财新报道,目前已有多家中国出口企业开始主动要求境外采购商签署“港口重税免责条款”;更有深圳两家跨境物流公司与沙特达成合作,将通过迪拜港中转,避开美西海岸关税高压区。

美西线路被加税后,部分义乌发出的拼柜货物已绕行墨西哥马萨特兰港,再通过陆路进入美国内陆,虽然多花三天时间,但总税负反而更低。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挑战是,接下来全球货代、供应链运营商、融资机构将不得不更新一整套定价模型——从保险费到燃油对冲,从港口靠泊到岸桥起重租赁,全得重算。2025年4月中旬起,上海浦东机场的两家货代公司更新了对美报价表,新增一项“港口附加操作费”,明确列出:如因靠岸成本上涨需转港,费用由采购方承担。

墨西哥马萨特兰港

这不是一场产业之争,而是一场泊位之争、起重机之争、靠港时间表之争——一头装满能源的LNG船,如果不敢靠岸,就意味着你没有全球物流链的话语权。

2025年4月17日,美国没有对中国“宣战”,但下了一道冷棋。它不抢你的订单,不抢你的技术,而是动了你的“桥头堡”——全球港口。

看到的是港口费事件,背后实则是一张绵密的产业重构图:绕不过中国的制造,躲不开美国的规则。

从税收试点到船型限制,美国正在把每一条航线都变成“规则优先”,逼着全球航运公司重新衡量:到底该去哪里接货、在哪儿靠岸、靠一次要花多少钱。

来源:小管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