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将“以文化赋能经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将“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论断,放在党的理论发展历史脉络中来学习,与贯彻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历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相贯通,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抓落实,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在融会贯通中全面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文化建设一直十分关注、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多次谈及文化,对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工作的作用、文化发展的目标给予系统回答,实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江苏的地方化、具体化。
以系统观念认识文化定位。2014年12月,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殷切希望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总书记强调,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作为支撑。总书记始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明确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辩证思维理解文化作用。2017年12月,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从唯物史观看,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这是我们考察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基本框架。2023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文化与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从世界历史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推动文化发展,同时文化也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活动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先行标准确定文化目标。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提出“四个新”的重大要求。他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扎实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在江苏的具体体现,也是江苏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行动指南。围绕扛起总书记赋予的光荣使命,江苏对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作出系列部署,鲜明提出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走在前列作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作示范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着力把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在循迹溯源中全面把握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就应当从哪里追溯。回顾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时推动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历史逻辑、发展脉络,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应然更知其必然。
在正定,他鲜明提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都是硬任务。它们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他批评了一些干部轻视文化建设的错误观念,指出有的同志说等富了以后再抓精神文明建设,等有了时间再抓精神文明建设,这都是错误的。在正定期间,习近平先后推动修复兴隆寺等文物古迹,组织编写《古今正定》,积极改善基层教育文化条件,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振兴正定的奋斗热情。
在宁德,他针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积极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讲深讲透“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他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弘扬地方优秀文化,闽东文化是“闽东之光”,不仅可以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外界对闽东发展的信心。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可以以科技扶贫加速致富进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文物古迹和历史文脉保护,先后推动保护鼓浪屿、三坊七巷、万寿岩等文化遗产。
在浙江,他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进行深入思考、系统谋划和大力推动。2005年7月,浙江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建设文化大省进行全面部署。会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会议提出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在浙江大地掀起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潮。良渚遗址申遗、西湖综合保护、《宋画全集》工程等先后实施。他总结提炼、推动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为浙江人民在新征程上超越自我、创业奋进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文化赋能”的规律性认识。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在多个场合详细分析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量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
在创新创造中全面落实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重要实践课题。要突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刻把握“文化赋能”的内涵规律,聚焦“产、城、人”,深入探寻人文优势、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并相互作用、融合共兴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努力以创造性贯彻落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能量。
聚焦繁荣人文经济,以文兴业强“动能”。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扎实做好“产业创新+文化创意”的文章,促进文化与三次产业交融互动,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另一方面,当前“文化+科技”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引擎,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丰富智慧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内在资源和灵感体验。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催生更多新场景、新空间、新产品、新业态,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锚定建设人民城市,以文铸城优“功能”。城市之魂,文以铸之。要积极拓宽文化要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渠道和方式,努力为城市生活注入更多文化活力、增添更多文化韵味。建好城市文化空间。突出设计美学化、功能复合化、服务智能化,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特别是将“小而美”的文化空间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增强开放性和延展度,培育滋养文化生命的丰沃土壤,让城市居民转角就能遇见“诗与远方”。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利用,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加强城市文脉建设,持续擦亮城市文化标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丰富城乡文化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本土文化能人和文化力量,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城乡居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围绕挖掘人力资源,以文化人释“潜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突出以文塑魂。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抓好以文增智。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紧扣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更好挖掘释放人才红利。注重以文润心。发挥文化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更好成风化俗、疏导焦虑,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发挥文化凝聚、润滑、整合作用,织就“连心网”、构建“减压阀”,有效增添社会暖意、增强社会认同、增进社会团结,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心理基础。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