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冬某日,是开国上将杨勇的母亲刘世珍进京,这一天,杨勇足足等了10年,心情激动的他,早早就带着自己的3子1女,冒着凌冽寒风,前往车站等候。
“爸爸,这是你的妈妈,快喊妈妈!”。
1958年冬某日,是开国上将杨勇的母亲刘世珍进京,这一天,杨勇足足等了10年,心情激动的他,早早就带着自己的3子1女,冒着凌冽寒风,前往车站等候。
终于,在杨勇和孩子们的翘首以盼下,列车到站,妻子林彬扶着年迈的母亲缓缓下车。
看见老母,杨勇更加激动,忙对身旁的4个孩子说:“这是你们的婆婆,快喊婆婆呀!”。
当时,杨勇的女儿京京才3岁,年幼的她不知道婆婆是啥意思,见母亲走了过来,便问:“婆婆是谁?”。
林彬笑着解释:“婆婆就是爸爸的妈妈。”。
京京这才知道,原来大人也有妈妈,于是,她立刻跑到杨勇面前,“命令”道:“这是你妈妈,快喊妈妈!”。
闻言,杨勇几次张口,可这声“妈妈”,卡在喉咙间,当着一众儿女的面,死活叫不出来,这让他尴尬不已。
可偏偏女儿京京又不断催促他,母亲和妻子也在一旁看着,怎么办?无可奈何下,杨勇只能连连告饶:“几十年没叫了,得练习练习!”。
好在一点,杨母并未因此不高兴,而京京,也在杨勇夫妇的“劝说”下,答应给杨勇一些时间,让他练习练习再喊“妈妈”。
叫声妈很难么?杨勇怎么叫不出口?难道他们母子感情不好?当然不是,而是因为这个称呼,在他生命中,缺席了太长太长时间。
杨勇,湖南省文家市人,本名杨世俊,出生寒苦,一家人以制造烟花爆竹为生。
其父杨贵蟾,是当地有名的形意拳大师,年轻时也是行侠仗义,曾在清末参加萍浏醴起义,在父亲的影响下,杨勇自幼习武,也养成了好打抱不平的习惯。
萍浏醴起义后没多久,杨父便回归家庭,安安心心过日子,在杨父杨母的操持下,杨家的日子渐渐好过起来,等杨勇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便把他送进了学堂。
转眼时间来到1926年,此时红色思潮已经传播到了文家市,年仅13岁的杨勇和11岁的表弟胡耀邦,也参加了童子军。
与别人不同,二人闹革命,他们的父母都是支持的,而且杨勇的两个哥哥,也已经先一步参加了红军。
1927年9月,在毛委员的率领下,秋收起义成功,并在文家市会合。
9月20日,毛委员要对秋收起义的队伍进行一场重要讲话,得到消息的杨勇,便带着胡耀邦等小伙伴,骑在墙头去听,并拿了铅笔和笔记本,以便记录讲话,回去给童子军其他人传达。
当听到毛委员讲,要用秋收起义这颗“小石头”,砸碎蒋介石这口“大水缸”时,杨勇激动不已,恨不得立马参加起义部队。
讲话结束后,杨勇碰到了生命中另一位重要人物——罗荣桓。
他跟罗荣桓讲,自己想参加革命队伍,并且征得了母亲的同意,罗荣桓见他还是个小孩子,便笑着让他等几年,长大了再说。
为打消罗荣桓的疑虑,杨勇还带着罗荣桓去了自己开的“杨利生饭铺”见自己的母亲,在这里,罗荣桓吃到了让他回味多年的母鸡肉。
然而,即便是杨勇的母亲同意,罗荣桓也没有带杨勇离开,而是让他好好读书,等过几年再来接他。
红军离开文家市后,因为“拥红”,杨勇一家遭受了许多苦难,几次被抄家,他的父亲气病交加,离开人世,母亲几次被严刑拷打,二嫂更是差点被砍头。
无可奈何下,杨母带着杨勇10岁的妹妹逃离了家乡,去了江西一个名叫金刚头的小镇,以烧饭洗衣做鞭炮引子,勉强维持生计,他的小妹也因生活所迫,小小年纪便给人当了童养媳。
满腔的愤恨无处发泄,杨勇只能隐忍,只能盼着快快长大,好报仇雪恨,终于,1930年4月,16岁的杨勇在当地游击队的介绍下,去了平江县,参加了彭德怀部的随营学校,算是加入了红军。
到平江没多久,杨勇便成了一名党员,还被任命为政治队的班长,他的革命之路,从此开启。
也是这时候,他给自己改名为杨勇,取自自己老师对屈原的评价——‘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革命,就一定会流血牺牲,杨勇也曾数次在鬼门关外徘徊,险死还生。
第一次遭遇险情,是在1933年10月,此时的杨勇,已经升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当时,十团与前来围剿中央苏区的敌军在绚口突然遭遇。
狭路相逢,杨勇毫不畏惧,虽武器装备与敌人相差甚远,但却好不退缩,亲自率部与敌人血战。
战斗中,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皮,在他头上留下2公分长的伤口,血流的满脸都是,可杨勇却顾不得那么多,犹如杀神一般,继续冲杀。
因为在这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杨勇得到了彭德怀的夸奖,并获得一枚三等红星奖章。
第二次遭遇险情,是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
当时,战斗激烈异常,十团团长沈述清战死,代理团长杜中美也壮烈殉国,部队的惨状,让杨勇红了眼,他高喊替团长报仇的口号,带着战士们继续冲杀。
战斗中,一枚弹片击中了杨勇的右大腿,血流如注,见状,杨勇一把拔下弹片,也不管伤势,继续冲杀,最终杀退了敌人,成功掩护部队过江。
第三次遭遇险情,是在1935年1月,红军第一次强渡赤水,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恶战。
当时,赤水对岸的所有有利地形,都被川军刘湘抢占,形势十分严重,朱毛亲临前线指挥,已是十团政委的杨勇,也再一次带头冲锋。
冲锋途中,一枚子弹从他的右腮穿入,唇部穿出,打掉了他6颗牙,杨勇倒在血泊之中。
好在一点,虽然惊险,但却无性命之忧,只是脸上的弹窝,伴随了他三十余年,直到60年代,才被医生用手术刀填平。
第四次遭遇险情,是在平型关大战之时,当时的杨勇,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团政委。
在跟日军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争夺制高点老爷庙时,看到部队伤亡惨重,杨勇亲自率一个营带头冲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厮杀中,他的左肩被子弹贯穿,鲜血染红军装……
当然,战场上的杨勇,也不是只知一味冲杀,他的智谋,同样出众。
1938年9月,日寇为大举进攻根据地,在汾阳城内屯积大量粮草弹药,得知此事后,时任六八六团团长的杨勇,便决定伏击日寇的运输队。
第一次伏击,他劫了日寇20辆满载军用物资和日本兵的军车,击毙日军200余人,迫使前线的日军,只能杀马充饥。
几天之后,又一支运输队出城,但收到情报的杨勇却没有出手,因为他意识到,这可能是日军的鱼饵。
果然,这一次,日军只出动了几辆卡车,而且车上全是士兵。
有了这一次成功出城,日军觉得八路军不会再伏击了,不料,杨勇再次出手,又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抢了日寇18辆军用物资,并将押送的敌军全歼。
接连两次吃亏,日军更加谨慎,可杨勇又剑走偏锋,直接带队去了日军眼皮子底下的王家池打埋伏,这一战,又歼敌300……
接连三次,灭了日寇近千人,这让汾阳城内的日军恼怒不已,竟给杨勇下战书,要在平原与杨勇一决雌雄。
对此,杨勇一笑了之,并未搭理,这边是著名的吕梁三捷。
像这样的智计,杨勇用的并不少,比如1941年,潘溪渡战役中的,杨勇就采用了“围点打援,设伏围歼”的战略。
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杨勇彻底蜕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指战员,在解放战争中,屡屡创立耀眼战绩。
1947年7月的鲁西南战役,杨勇用一个纵队的兵力,歼灭敌军5个半旅,1948年11月,杨勇纵队歼灭敌一个师5000余人,1949年12月,杨勇指挥两个兵团,发动了成都战役,一战俘虏5万余人……
1949年秋,时任二野无兵团司令员的杨勇,率部从江西上饶前往贵州,先头部队路过长沙时,杨勇让帮忙打听母亲下落。
很幸运,时隔多年,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还在人世,听到消息的杨勇,是惊喜不已,立即带着警卫员回家探望亲人,母子二人是相拥而泣。
当得知杨勇已经在组织的关怀下结婚,并且有了两个儿子,杨母是开怀大笑。
可惜,当时杨勇军务在身,无法长久陪伴母亲,仅仅住了5天,便匆匆离去。
令杨勇没想到的是,这次一走,与母亲相聚,竟是10年之后,在此期间,他去参加了抗美援朝,直到1958年10月才回国。
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算是有了“着落”,于是立马让妻子林彬代他去接母亲,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把母亲接回家中后,杨勇这个父亲,在儿女那里的权威是大打折扣,每当孩子们犯什么错,未等杨勇瞪眼,便跑去找奶奶“庇护”了。
在杨勇家,杨母被照顾的很好,但在农村生活惯了的她,却很不适应这种生活,即便是胡耀邦的母亲也来了北京,姐妹二人可以时常聊天,她依旧待不住。
1962年,杨母说什么也要回老家,杨勇拗不过,只能送老人家回去,回到家后,杨母摆起了茶水摊,给过路人解渴,一如既往的和蔼,丝毫没有开国上将母亲的派头。
1964年,杨母病重,得知消息,杨勇心急如焚,他给在湖南工作的表弟胡耀邦打电话,让接母亲去长沙治疗,但却被杨母拒绝,老人家认为,自己天年已尽,要死也要死在家里。
这年暑假前夕,老太太离开人世。
杨母逝去后,杨勇因军务在身,无法前去奔丧,家里人竟提了个条件,让他寄1000元,要大办丧事,还要请戏班子唱三天大戏,但却被杨勇拒绝。
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不能附和旧风俗,再说国家还在困难时期,丧事要从简,给老百姓带个好头!”。
最终,他只寄回了200元,并嘱咐一切从简,给老人家买一副好一点的棺木,入土为安即可……
来源:戌时叁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