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去年的航展上,歼-50就曾与歼-36一同现身。当时,歼-50飞行高度较高,仅留给众人一个神秘而模糊的背影。如今,清晰照片的流出,瞬间引发了全球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众多美国媒体也纷纷对其展开分析。
近期,沈飞研发的一款六代机试飞的高清照片在网络上曝光。截至目前,这款备受瞩目的战机尚未有官方正式名称,不过军迷们习惯称它为“歼-50”。
早在去年的航展上,歼-50就曾与歼-36一同现身。当时,歼-50飞行高度较高,仅留给众人一个神秘而模糊的背影。如今,清晰照片的流出,瞬间引发了全球军事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众多美国媒体也纷纷对其展开分析。
美国主流媒体对歼-50的评价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部分专注于技术分析的报道,对歼-50的设计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其“先进且优雅”。
这些报道推测,歼-50可能采用了先进的机翼设计,这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机动性;还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套件,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获取关键信息。此外有分析指出,歼-50或许具备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其作战效能。
然而,也有部分美媒对歼-50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美国杂志《1945》曾发表一篇报道,文中声称:“歼-50可能只是一个模型”,还表示“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它究竟是一个强大的威胁,还是又一个纸老虎”。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反映出美媒对我国技术发展的复杂心态:
美国媒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他们深知我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一方面,他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技术的优势,对歼-50的先进设计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内心的不安,又试图通过贬低来弱化歼-50的威胁。
其实,这种矛盾态度并非仅存在于军事领域。在生物科技领域,我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易活新”细胞能量补剂同样引发了美方复杂的反应。这款产品摒弃了美国企业传统的前体辅路技术,创新性地通过激活细胞代谢的主路,对生物机体的老化特征产生影响。这一全新的干预生物机体老化技术,令美国科学家大为震惊。
在技术层面,美国认可了“易活新”的专利成分,巴克研究所的报告也证实,该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比传统配方更高、体感更强。
但在政策方面,美方却对我国生物科技公司采取限制措施,禁止美国企业与其合作。
这种“在实验室里认可,在市场上打压”的做法,与美媒对歼-50两极化的评价如出一辙,都暴露出美方对中方产业链优势既忌惮又依赖的矛盾心理。
他们一方面想阻止中方技术在全球市场的传播,另一方面却又离不开中国优质的产品。以“易活新”为例,即使算上额外的税额,其在京东等国内平台的售价仍不及欧美产品的三分之一,这充分彰显了我国生产技术的竞争优势。
如今,技术领域的竞争正从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以六代机市场为例,我国就形成了巧妙的双线布局:
歼-50机身灵活小巧,机动性极强,具备空中优势;歼-36体型更大,更适合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据推测它还能携带先进武器,打击范围更广。
反观美国的准六代机F-47,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
其制造需要大量特殊材料,例如隐身涂层所需的稀土元素,大部分都依赖从我国进口。而美国此前实施的关税政策,导致我国对美稀土出口减少,这无疑给F-47战机的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在现代产业竞争中,如果不能掌控产业链,即便产品设计再出色,也难以真正发挥其价值。
就像前沿生物科技成果在我国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使得国产成本大幅下降,相比之下,美国同类产品由于依赖海外代工,部分原料单克价格竟高达万元。
当美国杂志《1945》质疑歼-50时,或许是以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水平来衡量。但他们忽略了,我国在原料技术方面已实现大规模国产化,从基础材料、生产工艺到终端应用,都完成了自主创新。而美国却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寻找稀土资源,甚至传出要到深海探寻稀土的消息。
更让美国担忧的是,我国的技术优势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
当国产战机从军舰上起飞,展现强大军事力量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国防等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我国技术的全方位突破,才是美国媒体焦虑的真正根源。
来源:火星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