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特写一直以来是主流媒体推崇的报道形式,以其生动、细腻、聚焦的特点,在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引发共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借助新兴媒介与技术,这一传统新闻体裁拥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特写一直以来是主流媒体推崇的报道形式,以其生动、细腻、聚焦的特点,在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引发共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借助新兴媒介与技术,这一传统新闻体裁拥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新闻特写:用生动细节增强感染力
“特写”原是摄影、绘画术语,指对人物面部、其他局部或物品进行突出描绘,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强调细节。新闻特写借用这一概念,通过细腻描写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具代表性或本质性的片段、剖面或细节进行再现与放大,使新闻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新闻特写作为新闻体裁,最初有学者将其归为通讯的一种,但随着其独特表达方式的确立,它逐渐被独立运用,成为新闻写作中的“特种兵”,在增强新闻可读性和情感共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新闻特写具有以下特点——
现场感:营造新闻现场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聚焦性:集中笔墨对新闻事件的某个局部或人物的某个侧面进行深入刻画,以小见大。
生动性: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新闻事件或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以《经济导报》 2010年11月3日刊发的《6.3座迪拜塔——一名普查员的“登高”》为例,记者全程跟踪街道人口普查小组,通过对话、行程、耐心等待、入户填表、简短休憩等细节的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普查员工作的艰辛。通过独特的视角——计算出“每名普查员至少要爬1008层楼,相当于6.3个世界最高楼‘迪拜塔’的高度”,展现了基层工作的不易,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从一个点、一个典型的截面展现了人口普查这项全国性政经大事的山东落点。
新媒体赋能下新闻特写的新特点
(一)现场感增强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手段的广泛应用让新闻特写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极大增强了现场感,进一步凸显了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体育赛事的新闻特写中,插入精彩比赛瞬间的视频、解说员的点评音频以及现场观众的欢呼声,可让受众全方位感受到赛事的紧张与激情,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获得沉浸式体验。
(二)实现创意性、立体化表达
全媒体时代,新闻特写借助文图、音视频、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多种媒介手段,拓展了创意性和立体化的表达方式,使这一传统新闻体裁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22年3月4日推出的特写作品《时政Vlog丨大会堂倒计时一小时》,采用Vlog形式对全国两会开幕前的重要时刻进行现场报道。作品通过3分5秒的视频呈现大会召开前的氛围,并在最后5秒设置倒计时,引导观众进入期待状态,增强了报道的代入感和现场感,使新闻更加生动直观。
2024年4月,“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推荐的“我的代表作”——特写《“妈妈在我几个月大时走了,我想看看她的样子……”》,采用“居中分行叠列”的文字排版形式,仅667个字的篇幅中巧妙穿插了微信对话截图、微信表情包、现场照片及AI复原照片,使内容呈现更加立体化。无论排版设计还是信息传递都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细节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VR和AR技术为新闻特写带来了全新的创意性和立体化表达方式。借助VR技术,受众可以沉浸式体验新闻现场,感受事件的真实氛围;而AR与AI技术的结合则可以在新闻特写中添加虚拟元素或复原历史场景,提升信息的表现力和趣味性。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新闻特写中,就有作品运用VR、AR和AI技术“复活”了75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受众得以穿越时空感受时代变迁,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与互动性。
(三)挣脱传统桎梏,实现快速传播
全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新闻特写打破了传统文字表达的局限,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以短制胜、以快制胜”。如在新闻特写中插入音视频,受众可通过人物口音、车牌、建筑等信息迅速判断事件发生的地点,无须依赖大量文字描述,从而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
在网、端、微、号等多种媒介形态的加持下,新闻特写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限制,实现了零时差、零距离、全天候的快速、连续、广泛传播。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工具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传统媒体新闻特写在现场感、连续报道和细节挖掘方面的不足,解决视角和形式单一的问题。
直播技术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特写的时效性。实时全程直播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现场感,还能聚焦更多细节,从不同角度呈现新闻事件,使报道更具层次感和冲击力。
(四)互动性、参与度大幅提升
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积极参与新闻创作。新闻特写通过在新媒体平台设置互动环节,如评论、投票、分享等,实现线上线下创意联动,相较于传统的新闻特写,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大大增强。
同时,记者可根据受众的反馈、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和补充报道内容,确保新闻特写的连续性和完整度。这种动态优化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新闻特写的局限,使新闻报道更具灵活性和即时性。
新闻特写的应用场景
(一)重大事件报道:精准捕捉关键瞬间
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新闻特写独树一帜,与消息、通讯相比,对关键瞬间的精准捕捉使其出奇制胜,无愧于“新闻特种兵”的称号。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新华社特写《“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聚焦2023年11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中美元首结束晤谈后举行宴会前的一刻,拜登总统用手机向习近平主席展示他1985年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访问旧金山的老照片,鲜活地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采和人性情怀。作品仅用一幅现场照片和270个字就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定格,其中“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认识啊,这是我38年前。”“您一点都没变!”三句对话,更是生动呈现了现场氛围,辅以习近平主席当年的老照片,整个作品细节鲜活、故事感强,极具感染力。
新闻特写注重片段、切面和细节,而这些都源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以前,记者依靠快速记录和记忆力采写新闻特写,容易出现遗漏或失真。如今,全媒体手段的应用极大提升了新闻特写的精准度和完整性。记者可用手机、无人机等设备记录事件全过程,还能将现场画面实时传给后方编辑进行存档,使报道更加严谨、丰富。
(二)人物报道:塑造生动鲜活形象
在人物报道中,新闻特写也是一件利器。在全媒体手段的加持下,其画面感、现场感、节奏感大大增强。
以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8月6日的东京奥运会新闻特写《满分!她的“水花消失术”,绝了!》为例,文章通过精简的文字(340多个字),配合现场连拍组照、GIF动图、短视频等,生动展现了全红婵夺冠的精彩瞬间。这种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完美展现了“中国骄傲”,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感染力,登上当天的热搜榜。
(三)监督类报道:突破信息封锁,提升公信力
监督类报道往往由于信息源封锁或相关方干扰等原因而面临诸多挑战。如在经济新闻报道中,问题企业以各种借口拒采甚至干脆不接电话,让记者无计可施。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特写成为一种有效的报道手段。记者可以访问企业产业链的上下游,通过现场特写,以某个环节、断面、关联人物等带出该企业的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全媒体手段的运用,如记录现场、固定证据、使用滚动图片、动画展示事件链等,则可以直观反映事件的脉络,有效绕过难点。(作者曲波为《经济导报》社新媒体部主任)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