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丽水老樟树下,72岁的老周常讲他的故事。1978年,两担谷子、三只母鸡、两床棉被,他就把媳妇娶回了家。那时全村挤在土坯房,婚照样热热闹闹地结。如今,他小儿子县城全款买房,还有15万的轿车,连续相亲28次却没结果。这样的反差,是当代农村婚恋市场巨变的缩影。
浙江丽水老樟树下,72岁的老周常讲他的故事。1978年,两担谷子、三只母鸡、两床棉被,他就把媳妇娶回了家。那时全村挤在土坯房,婚照样热热闹闹地结。如今,他小儿子县城全款买房,还有15万的轿车,连续相亲28次却没结果。这样的反差,是当代农村婚恋市场巨变的缩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婚姻是生存互助的契约。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仅133.6元,彩礼是几袋粮食、几只家禽,嫁妆是亲手缝制的被褥、布鞋。安徽阜阳的村庄,男方迎娶送"三牲六礼",鸡、鸭、鹅,米、面、油,这些不是财富象征,是生活基础物资。那时没房产要求,几代人挤土坯房,用木板隔出新房。
这种婚姻和生产方式紧密相关。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下,劳动力是最宝贵资源。婚姻实现两个家庭劳动力整合,共同承担耕种、收割、养育子女。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1980年70%的农村家庭主要收入靠农业生产,婚姻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进入21世纪,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婚恋市场。2000 - 2010年,全国县城房价平均涨幅超300%,房子成婚姻硬通货。河南周口的村庄,2005年前结婚没人提买房,2010年90%女方家庭要求男方县城有房。
这种转变源于农村青年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社会地位的渴望。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县城有房的农村家庭,子女婚姻成功率比无房家庭高67%。为满足要求,许多农村家庭倾家荡产甚至负债。四川南充的乡镇,平均每个为儿子买房的家庭负债25万元,是家庭年收入8倍。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房子稀缺性消失。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5.22%,很多农村地区80%以上家庭县城有房。房子从加分项变成基本门槛,失去竞争优势。河北邯郸县城,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超36个月,新房空置,农村青年婚恋难题依旧。
农村婚恋困境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超70%。流动大军中年轻女性比例上升,她们在城市开阔眼界,对婚姻期待更高。
广东东莞电子厂,贵州山区的小芳说在城里见过世面,难接受老家生活。民政部统计,2021年全国农村女性初婚年龄推迟到26.3岁,比十年前提高3.2岁。县城单身女性群体也在变化,体制内女性占比增加,更倾向找体制内伴侣。湖北孝感县城,85%体制内单身女性只考虑体制内或稳定工作男性,加剧农村男性婚恋困境。
农村剩男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传统重男轻女思想,让部分农村男性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能力。江西赣州村庄,35岁的阿强没稳定工作,靠父母接济生活。
经济因素也制约着农村男性。大部分从事低技能工作,收入有限。2022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均收入4615元,扣除生活成本所剩无几。河南商丘乡镇,男性平均月收入仅3500元,难以承担组建家庭费用。
社交能力欠缺也是问题。长期农村生活使部分男性缺乏社交技巧。江苏徐州村庄,28岁的小李不会用智能手机,相亲时连微信都不会加,错失机会。
购房决策失误同样影响婚恋。很多家庭为省钱在偏远地段买房,房子升值空间小、配套差。山西临汾县城,某楼盘因位置偏远,房价从8000元/平米跌到5000元/平米,购房家庭损失惨重。
山东潍坊的张明大学毕业后回乡创办电商公司,销售当地特产,直播带货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吸引众多优秀女性,最终和大学同学结婚。浙江丽水的退伍军人王勇发展生态旅游,创办的民宿年收入超50万元,带动当地经济,在旅游推介会上结识大城市白领妻子。
农村青年想在婚恋市场脱颖而出,需提升自身价值。积极学习新技能,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创新,寻找发展道路。互联网时代,农村青年有更多机会,善于把握就能逆袭。农村婚恋市场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缩影,面对困境要理性务实,提升能力适应时代,才能赢得幸福。
来源:农村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