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变性(也称额颞叶痴呆)等,患者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慢慢进展到生活能力丧失,可能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对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大脑功能会逐渐退化,也更容易得痴呆症(也叫“痴呆”)。
痴呆症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变性(也称额颞叶痴呆)等,患者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慢慢进展到生活能力丧失,可能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对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民间有一种说法:“性格内向、不爱动脑的人,更容易得痴呆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来源:123RF
2025年1月,发表在《自然-心理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的一项研究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发现,在平均年龄为51.4岁及以上的人群中,特定心理特征(比如担忧倾向、神经质、自我反思、外向性、宜人性等)可能会影响得痴呆症的风险,此外这些心理特征还与大脑衰老速度和睡眠质量等方面有关。
通俗来说就是,有下面这7 种性格特点的人,更不容易得痴呆症:
有一定程度的沉思倾向;
担忧倾向和神经质水平较低;
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和生活目标感。
在探讨不同的性格特点与痴呆症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常用于性格评估的大五人格类型。
什么是大五人格类型?
大五人格模型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性格评估模型,用于描述和测量个体人格的五个主要维度。它基于对大量人群的性格特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特质可以归纳为五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这五种人格维度及其特征包括:
(1 )E 外向性:代表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弱和动力特征,共包括4种特征:
E1 合群:个体愿意与他人呆在一起,即接近人群的倾向;高分表现为乐群,好交际,低分表现为封闭,独处。
E2 热情:个体对待别人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高分表现为热情好客,低分表现为冷淡。
E3 支配性:个体喜欢指使,操纵他人,倾向于领导别人的特点;高分表现为好强,发号施令,低分表现为顺从,低调。
E4 活跃:个体精力充沛,活跃、主动性等特点;高分表现为活跃,低分表现为安静。
(2 )N 神经质:代表个体情绪的状态,体验内心苦恼的倾向性,共包括5种特征:
N1 焦虑:个体体验焦虑情感的个体差异;高分表现为坐立不安,低分表现为平静。
N2 抑郁:个体体验抑郁情感的个体差异;高分表现为郁郁寡欢,低分表现为平静。
N3 敏感多疑:个体常常关注自己的内心活动、行为和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高分表现为敏感多疑,低分表现为淡定,自信。
N4 脆弱性:个体在危机或困难面前无力、脆弱的特点;高分表现为无能,易受伤,逃避,低分表现为坚强。
N5: 愤怒-敌意:个体准备体验愤怒及相关情绪的状态;高分表现为暴躁易怒,低分表现为平静。
(3 )C 严谨性:代表人格特征与意志有关的内容和特点,共包括5种特征:
C1 责任心:个体对待任务和他人认真负责,以及对自己承诺的信守;高分表现为有责任心,负责任,低分表现为推卸责任,逃避处罚。
C2 自我控制:个体约束自己的能力,及自始至终的坚持性;高分表现为自制,有毅力,低分表现为冲动,无毅力。
C3 审慎性:个体在采取具体行动前的心理状态;高分表现为谨慎,小心,低分表现为鲁莽,草率。
C4 条理性:个体处理事务和工作的秩序,条理和逻辑性;高分表现为整洁,有秩序,低分表现为混乱,邋遢。
C5 勤奋:个体工作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及为达到目标而表现出的进取精神;高分表现为勤奋,刻苦,低分表现为懒散。
(4 )O 开放性:代表个体对体验的开放性、智慧和创造性,共包括5种特征:
O1 幻想:个体富于幻想和想象的水平;高分表现为想象力丰富,低分表现为想象力匮乏。
O2 审美:个体对于艺术和美的敏感与热爱程度;高分表现为富有艺术气息,低分表现为一般对艺术不敏感。
O3 好奇心:个体对未知事物的态度;高分表现为兴趣广泛,好奇心浓,低分表现为兴趣少,无好奇心。
O4 冒险精神:个体愿意尝试有风险活动的个体差异;高分表现为好冒险,低分表现为保守。
O5 价值观念:个体对新事物,新观念、怪异想法的态度;高分表现为开放,坦然接受新事物,低分则相反。
(5 )A 宜人性:代表人际交往中的善意或仁慈的方面,共包括3种特征:
A1 信任:个体对他人和/或他人言论的相信程度;高分表现为信任他人,低分表现为怀疑。
A2 体贴:个体对别人的兴趣和需要的关注程度;高分表现为体贴,温存,低分表现为冷漠,不在乎。
A3 同情:个体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物的态度;高分表现为富有同情心,低分表现为冷漠。
有这7种性格特点的人,更不容易得痴呆症
开头提到的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105名认知功能正常的参与者,数据来源于两个独立的队列研究。其中,巴塞罗那脑健康倡议(BBHI)队列包含823名参与者,Medit-Ageing队列包含282名参与者。具体来看,BBHI队列的参与者主要由中年人组成,年龄范围在37.4-65.8岁,平均年龄为51.4岁,其中女性占51.5%;Medit-Ageing队列的参与者主要由老年人组成,年龄范围在59.3-82.9岁,平均年龄为71.1岁,其中女性占63.1%。
图片来源:123RF
本研究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个体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分组),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对9项心理特征进行群体分组,识别出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组合的个体性格画像,并探讨这些画像与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生活方式和大脑完整性(通过皮质厚度测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认知演变与脑萎缩之间的关系。
9项心理特征包括:沉思、担忧倾向、神经质、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生活目标感。
在两个队列中,都识别出了三类不同的“性格画像”,同一画像下的参与者展现出相似的心理特征规律:
具有低水平保护性心理特征的参与者:这类人的积极性或保护性心理特征水平得分最低,表现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担忧倾向和神经质,同时还缺乏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责任心和生活目标感。(注:保护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些人格特征,如责任心和开放性,可能对痴呆的发病率有相对的保护作用。)
具有高水平消极危险心理特征的参与者:这类人思维高度消极或有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较高,表现为高度的沉思、担忧倾向和神经质,伴随自我反省,且在开放性、尽责性和生活目标感方面表现不佳。
具有良好平衡性心理特征的参与者:这类人具有中等偏高的积极和保护性心理特征和中等偏低的消极危险心理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沉思倾向,但担忧倾向和神经质水平较低,同时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和生活目标感。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上述三种不同的性格画像与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认知能力、生活方式之间都有关联,而且差别还挺明显的。结果显示:
具有低水平保护性心理特征的参与者,比如缺乏生活目标感、外向性或开放性的人,他们的客观认知能力(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明显更低、脑萎缩(在中年人群中已经能观察到)更明显,而且健康生活方式依从度(比如对地中海饮食的依从性)也较低。(注:依从性的意思是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对健康生活方式依从性低,就是指个体在遵循这些健康行为方面的表现不佳,这种低依从性可能会增加个体发展为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
具有高水平消极危险心理特征的参与者,表现出最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存在睡眠障碍。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担忧倾向、孤独和睡眠质量差等)的风险较高,从而也增加了认知障碍和痴呆症的风险。
拥有良好平衡性心理特征,与在随访期间(即几年后再次对参与者进行调查时)表现出更好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结果相关。
通俗来说就是:
容易得痴呆症的人有两类:
低能量的人:情绪有点脆弱,不热爱生活、兴趣和好奇心缺乏、很难接受新鲜事物、疑心重、冷漠、内向;
高敏感的人:不停思考、想得太多、太容易被消极情绪影响,从而焦虑或抑郁、走极端,热爱和目标感不强,有逃避心态。
而不容易得痴呆症的一类人,心态总体比较积极、强大、平和,往往具备这7 种心理特征:
会适当思考,但不会想得过多;
懂得自我反省;
外向、高能量;
会对他人释放善意;
热爱生活、保持兴趣和好奇心、容易接纳新鲜事物;
责任心强;
觉得生活有奔头、有意义,总能看到积极的一面。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这项研究表明参与者的特定心理特征与痴呆症风险、大脑衰退速度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关联,但并未证实其中的因果关系。而且该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研究纳入了两个独立的队列研究,但只在BBHI队列中进行了纵向分析;研究并未包括特定的痴呆症(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数据等,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团队认为,这项研究结果一方面为未来痴呆症的预防提供了参考——有痴呆风险相关的心理特征的人,或许可以通过干预进行调整、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未来也可以对已经患有认知障碍或痴呆症的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再对不同性格的患者针对性地采取更具体和个性化的心理和行为干预策略。未来,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探索调整“性格画像”后能否推动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降低痴呆症的风险。
“社牛”的人有哪些特征?
在之前的研究中也发现,“社牛”的人更不容易得痴呆症。
图片来源:123RF
2015年1月,一项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ementia)的研究发现,在平均年龄为80.4岁的老年人中,与社交活动最不活跃的人群相比,社交活动较活跃的老年人痴呆症发作延迟近5 年。
这些“社牛”的老年人可能经常进行以下活动:
去餐馆就餐;
参加体育活动;
玩宾果游戏(一种填格子游戏);
参与一日游或夜游;
参与社区工作或志愿者工作;
去朋友家玩或拜访亲戚;
参与团体活动等。
此外,《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指出,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拥有更广泛社交网络和较高社会参与度的老年人,其认知能力衰退的风险往往较低;经常与亲友见面进行社交活动,与社区关系融洽,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降低认知损害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效应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中都较为显著。
相对而言,那些回避社交活动、社会联系过少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参与度,可以作为预测其认知功能是否受损的一个指标。
[1] Study uncovers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and brain heal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Retrieved Apr 17, 2025 from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1-uncovers-psychological-profiles-mental-brain.html[2] Psychological profile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cognitive and brain heal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Nature Mental Health (2025). DOI: 10.1038/s44220-024-00361-8.[3] Chen Y, Grodstein F, Capuano AW, et al. Late-life social activity and subsequent risk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lzheimers Dement. 2024 Dec 27. doi: 10.1002/alz.14316.[4] 林璐, 马辛,王刚, 王虹峥, 王志群, & 王志稳等. (2024).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7(3): 168-175. DOI: 10.3969/j.issn.2096-5516.2024.03.002[5] 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18(5): 545-548.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来源:春雨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