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欧围绕关税再三发声,他为何担心比衰退更糟糕的事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8:45 2

摘要: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4月13日接受NBC《Meet the Press》采访时,再次表达对于目前美国“乱拳”政策的担忧。

“我更担心的是比经济衰退还严重的事情。如果政策处理不当,后果会远超衰退。”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到目前为止,显然是非常破坏性的。”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4月13日接受NBC《Meet the Press》采访时,再次表达对于目前美国“乱拳”政策的担忧。

最近两个月,达利欧的发声频率特别高,一方面是新书《国家如何破产》(How Countries Go Broke)推出了,有一套更系统的视角来解构国际秩序大变局下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也有点看着美国关税“乱拳”坐立不安的意思,不管是各种场合的访谈、演讲还是LinkedIn上的主动发文。

如果要理解达利欧这些观点背后的整体逻辑和思考框架,其实看2月以来的三次对话就好,包括2月初的All-In播客,4月8日CNBC对话以及4月13日NBC采访。

尤其是All-In播客交流,呈现其完整的底层逻辑和政策主张。(点击阅读:达利欧携新书《国家如何破产》最新对话,谈及DeepSeek以及黄金、AI、美国债务危机等)

他反复强调同一件事:美国正目睹的不只是经济放缓,而是一场典型的“系统性秩序崩溃”。

“这次的不同在于:我们正面临的是货币秩序的崩塌……我们无法继续像过去那样随意花钱,我们必须重新构建货币体系。”

在谈到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时,达利欧并未陷入任何意识形态争论。他只是冷静地说:关税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失衡系统下的表面症状。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将远不止一场经济衰退。

达利欧指出,现在美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什么都不改变,预算赤字将会维持在GDP的7%左右;但如果能将其降到3%,再把贸易赤字等问题合理管控,那这一切是有可能被很好处理的;如果做不到,就会在债务市场上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

“而这种情况如果叠加到我们现在已有的问题上,后果就不会只是一次普通的衰退了。”

在达利欧最新采访中谈到的“最坏情况”,他描述为:货币失去价值,国内冲突加剧,民主制度被严重削弱,以及国际间的冲突升级到极度破坏全球经济的程度,甚至是军事冲突。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一位宏观对冲投资者的长期观察。在他看来,全球已进入一个极为罕见的多重失衡叠加期:不仅是财政赤字、国际贸易,更是制度和信任本身的溃退。

聪明投资者结合达利欧这三次的访谈和LinkedIn发文,去理解他的完整表达和对普通人的投资建议。

不是关税本身,而是“五大力量在推动”

如果你问达利欧:“你反对关税吗?”他不是立刻说是或否。在他的世界观中,重要的不是观点,而是结构。你得先理解系统正在发生什么,再决定该不该踩刹车。

在这套系统里,达利欧划分出五大力量。注意,这是他最重要的思考起点和大背景设定。

一是货币与债务秩序:

“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资产。当整个系统堆积到一个无法维持的程度时,就会出现债务问题——而我们现在正面临这样的债务问题。”

今天,美国每年要拿出约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去支付债务利息。而市场上的债务供应正在超过需求。“这就像你往动脉里堆积了太多斑块。”达利欧说。

二是内部政治秩序:

这不是指哪一党的兴衰,而是协商机制的失效: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从一个政治秩序过渡到另一个政治秩序的过程……而民主制度所依赖的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失效。”

在达利欧看来,美国内部的左右撕裂依然显著,从赤字到移民、从贸易到财政,每一个核心议题都陷入僵局,长期协商机制持续失效。

三是国际秩序:

“多边主义正在解体,被单边主义取代……这是我们自1945年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的终结。”

达利欧认为,而在这种格局下,关税并不只是贸易工具,它是秩序重组的开端,是失衡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体现。

“我们现在讨论关税,其实是在应对全球失衡的问题。资本失衡、贸易失衡,而这两者都是不可持续的。”

另外还有两个长期存在的因素:一是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水灾和疫情,二是技术变革,而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

达利欧认为,这五个力量彼此交织,构成了当下的主要格局。

这种思维方式和新闻评论中的政治归因完全不同。达利欧不评价“好坏”,他说自己更像是个修车工,做的是系统分析的工作。

有种不言自明的预警:这台机器,开始震动了。

他口中的“更严重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问达利欧:“你是说我们会衰退吗?”他的回答是:“我更担心的是比经济衰退还严重的事情。”

所谓的“更严重”,并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情绪判断,而是一套经过历史验证的系统性风险清单——达利欧称之为“大萧条的镜像”。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经济下行的同时,还遭遇政治危机和国际冲突,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最坏情景?”

达利欧所说的“更严重的事情”,指的不是一次经济下行,而是国家财政和信用体系的根基出现裂缝。

用达利欧的系统框架来看,财政赤字的持续失控,正是引发国家破产的第一步。

美国政府预计将支付超过1万亿美元的债务利息,而政府的总收入不到5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每挣4块钱,就有1块钱是用来还利息的。而与此同时,美国还在持续扩大开支,需要源源不断地借新债。

达利欧指出:“现在要发行的国债规模相当于GDP的6.5%,但投资者,尤其是外国买家,已经不太愿意再接盘了。”

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动摇债券市场的基础。而如果失控继续加剧,后果就不只是经济放缓这么简单。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底线:“我的解决方案是‘3%方案’,意思是必须将财政赤字削减到GDP的3%。”

他说,这不是一个建议,而是系统稳定的最低要求:“如果做不到,那我们就会在债务市场上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而这种情况如果叠加到我们现在已有的问题上,后果就不会只是一次普通的衰退了。”

那么这个“后果”具体是什么?他在NBC节目中清晰地描述了最坏的情景:

“货币失去价值,国内冲突加剧,民主制度被严重削弱,以及国际间的冲突升级到极度破坏全球经济的程度,甚至是军事冲突。”

达利欧对政策路径的警告:别出昏招

如果说赤字和债务是系统失稳的病灶,那么错误的政策路径,就是加剧病情的“昏招”。

达利欧直言不讳地评价特朗普当前的关税政策:“到目前为止,显然是非常破坏性的。”

他并不否认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初衷,也认同关税作为政策工具的现实考虑。但他反复强调:关键不是目标,而是路径是否可行。

“关税本身确实有现实基础,比如增加税收、把制造业和就业带回美国,这些都是现实动因。但问题是,这种做法是否具有操作性?是否稳定?是否通过高质量谈判达成?还是说,它被以一种混乱、破坏性的方式执行,最后激化冲突?”

在他看来,如果政策缺乏设计与节奏感,反而会引发更大的系统性后果——扰乱全球产业链,打击效率,恶化通胀预期,“就像往全球生产系统里扔进一块大石头”。

这种“乱拳式”操作,并非只出现在贸易上。

达利欧尤其担忧的是,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他指出,一些政策制定者仍然试图用印钞和压低利率的方式来维持短期稳定。但这正是系统风险积聚的温床。

达利欧一再强调,美国当前最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结构性改革”——真正去解决赤字、债务和支出结构的问题。他说:“不要寄希望于某种不可预测的未来技术红利,而必须采取明确的措施。”

这就是“3%方案”的现实意义。他提出的不仅是一个财政数字,更是一个政治与制度层面必须共同达成的目标。因为如果不能把赤字压回可持续区间,一切应对方案都将失去基础。

“我的建议是制定一个财政承诺——不论谁执政,都必须将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内。”

他回顾1990年代美国曾在两党合作下成功控制赤字,那是“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努力的例子”,如今这种共识的缺位,才是真正的系统风险。

所以他说:“不是目标错了,而是方法错了。路径选错,比不动更糟。”

给普通人的建言:要有守护购买力的智慧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中,达利欧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终决定财富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

在他看来,当赤字持续恶化、债务堆积如山、印钞成为常态,投资者要面对的不是资产涨没涨,而是——你手上的资产还能换回多少真实价值。

他在All-In播客中完整梳理了自己对黄金的理解,观点鲜明地判断:“美元的贬值,并不只是相对欧元或人民币的贬值,而是相对黄金、石油等商品的全面贬值。”

“也就是说,不只是一个货币在贬值,是所有货币都在贬值。”正因如此,他才会强调黄金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国央行如今增持黄金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快……”

用达利欧的系统框架来看,黄金的意义不仅在于避险,更是一种对整个货币体系失效的对冲。

有意思的是,回头看看,防御性的黄金应该是桥水最近组合中最有进攻性的资产了。

达利欧提到自己持有黄金,也持有少量比特币,但更强调的是在投资组合中提供“低相关性”和“储值能力”,这是配置角度的考量。

他不做择时建议,而是坚决主张用多元资产进行结构防御:“你要有一个稳健、分散的投资组合,能够承受各种环境的变化。”

谈到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达利欧回忆年轻时的自己,手里没什么钱,但每次都问一个问题:“我现在有多少存款?如果从明天起没有任何收入,可以撑多久?”

接着,他会再问自己:如果资产价值下跌50%,我还可以活多久?

他很明确指出,只有当你处在一个足够安全的财务位置时,你才有可能真正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分散投资组合。

在目前对未来“无人知晓”的状况下,这种拿什么属性的资金、拿多少资金去做投资的思考方式,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当然,达利欧也提到,不要以为现金就安全,现金其实在印钞与负利率环境中是“长期最危险的资产”。

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