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贵州“村”字号现象:群众创造力浇灌文化振兴之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7:49 4

摘要:2025年4月19日,《贵州民族报》全新推出以"醉村风"为主题的《文化周刊》专刊,凭借独特的乡土视角与鲜活的民俗呈现令读者耳目一新,在文化界引发持续关注。

2025年4月19日,《贵州民族报》全新推出以"醉村风"为主题的《文化周刊》专刊,凭借独特的乡土视角与鲜活的民俗呈现令读者耳目一新,在文化界引发持续关注。

贵州大地的春日里,"村"字号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从动感十足的"村马"到时尚新潮的"村T",从质朴动人的"村歌"到更多充满泥土芬芳的文化创造,这场由群众自发生长、政府精准灌溉的"文化觉醒运动",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当传统村落不再是被拯救的文化标本,而是成为孕育创新基因的热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传播的盛宴,更是一条具有示范价值的乡村振兴路径。

群众主体性:

文化觉醒的原生动力

贵州"村"字号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根本转变。当村民们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成为赛事的组织者、服饰的设计者、歌谣的创作者,这种身份转换带来的创造力迸发,远比任何外来策划更具生命力。黔东南的"村BA"篮球赛中,侗族大歌与竞技体育的混搭;"村T"秀场上,蜡染纹样与现代设计的碰撞,无不印证着:最鲜活的创意往往生长在田间地头。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生产模式,打破了"等靠要"的发展惯性,让文化振兴真正成为群众的内生需求。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传统与潮流的双向奔赴

贵州被誉为"文化千岛",但文化资源的富矿不等于发展优势。"村"字号品牌的突围之道,在于完成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表达。苗绣不再局限于服饰纹样,而是化作运动装备的时尚元素;侗族大歌脱离仪式场景,成为赛事开幕的燃情BGM;屯堡地戏走出祠堂,变身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通过提炼文化基因中的情感共鸣点,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当年轻人在"村马"奖牌上看到熟悉的民族图腾,在"村歌"擂台听到改编的古老调式,文化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成为自然而然的情感认同。

文旅融合新范式:

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跃迁

"村"字号品牌的溢出效应正在重构乡村经济生态。榕江"村超"带来的不仅是赛事期间的酒店爆满,更催生了足球主题民宿、青训基地等长效业态;凯里"村T"秀场带火的不仅是民族服饰订单,更激活了传统织染技艺的现代产业链。这种"文化+体育+电商"的融合模式,打破了文旅产业对自然景观的单一依赖,创造出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型。数据显示,贵州通过系列"村"字号活动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3%,印证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贵州"村"字号现象给予我们深刻启示:文化振兴不是建造博物馆式的保护工程,而是需要构建让传统文化自然生长的生态系统。当每个村民都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性因子",当古老技艺找到连接时代的表达方式,乡村振兴便获得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这片曾经以"地无三尺平"著称的土地,正用文化自信铺就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充满黔式智慧的创新样本。

来源:贵州杨光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