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文魅力,95岁文化老人锺叔河《念楼学短合集(修订版)》出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9:00 2

摘要:95岁的文化老人锺叔河,是著名出版家、学者。他策划并编成著名的“走向世界丛书”,推动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等,并于1994年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他的五卷本《念楼学短合集(修订版)》,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别致的百字版古文合集。作者最初是为自己的外孙

95岁的文化老人锺叔河,是著名出版家、学者。他策划并编成著名的“走向世界丛书”,推动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等,并于1994年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他的五卷本《念楼学短合集(修订版)》,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别致的百字版古文合集。作者最初是为自己的外孙女们学文言而整理,后结集为《念楼学短合集》。全书共五卷,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毋相忘》。按53项主题,选入530篇不超百字的文言短文。

封面

据了解,本次修订中作者在第五卷《毋相忘》中增加了一篇苏曼殊的《不要鸡心式》,全书仍为530篇。参照经典版本对文言短文(学其短)部分进行精心核对,补充了必要的注释;依据最新考古发现等对译文(念楼读)部分进行了个别修正;同时对评析(念楼曰)部分的观点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补充。采用五卷本裸背锁线的装订方式,单册轻便,书脊能够平摊,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

4月12日,“念念初心,文短情长——锺叔河《念楼学短合集(修订版)》”发布会在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岩,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汪家明,学者、画家刘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谷曙光,以及本书作者的女儿锺先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对谈。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雷主持。

人文社社长臧永清表示,锺叔河先生一生读书不辍、编书不辍,他在出版和学问方面的成就,对当下的出版人是一种激励。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以来名家荟萃,团结了一大批顶尖的作家和学者,并出版了他们的作品。《念楼学短合集》堪称“大家小书”,为此,人文社曾与锺叔河先生多次沟通,经过用心打磨,五卷本《念楼学短合集(修订版)》终于面世,呈现出精美的样态,相信作者和读者都会很满意。

锺叔河先生的女儿锺先鲜在发布会上朗读了临行前父亲在病床上写给读者的信,信中表达了真诚感谢。“人文社能把五卷本《念楼学短合集》出得这样精美,这样好,我真正要感谢他们,也谢谢广大读者,真的!”

锺先鲜

活动中,她回忆了年轻时和父亲的生活片段。因为历史原因,锺叔河夫妇无力照顾刚满三岁的小女儿,只好将锺先鲜送人,她后来辗转到了内蒙古孤儿院,又被农牧民收养,再回到父亲身边已经二十一岁。她说:“我不习惯长沙的生活,惦念内蒙古的养父,常常去父亲办公室找他闹。那时的父亲刚刚落实政策恢复工作,非常珍惜时间,为了抓紧推出‘走向世界丛书’,整天埋头在办公室的书稿堆中。我到办公室时,他会转过头来,把笔和书一放,泪流满面地说,我对不起你。这时我就仿佛得到了一些安慰,就转身走了,这样一次次的安慰,大约有七八年,父亲的温情终于将我留在了长沙。”

李岩从出版人的角度,谈及自己的双重“敬与喜”。当年作为一个出版新人,初次了解到锺叔河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时很受震撼,并深受影响。他回顾了锺叔河先生的作品在中华书局出版时的故事,从1985年的《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中国考察西方的历史》,到1999年黄松、张荷责编的《周作人丰子恺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作为出版人,看到好作品出版内心是很敬佩,也很欣喜的。”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能够反复阅读的书是好书;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能够反复加印或旧书重做的一定是好书。”李岩说,“《念楼学短合集》自初版以来不断再版已经证明了这是一本受到读者肯定的好书,这证明了作者的功力和学术根底,很值得敬佩。”同时,李岩高度评价了五卷本合集的编排设计和装帧形式,认为这是充分体现出版人的匠心之处。“作为一个老出版人,看到这么好的呈现形式,又是一重欣喜。”

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汪家明曾经编选过《范用存牍》,他整理了范用与锺叔河之间的通信,在名家之间的信件交流中,展现了锺叔河作为一名编辑如何通过文化坚守与出版智慧,在文本与读者之间架起桥梁。

汪家明认为锺叔河作为出版家兼具胆识与眼光。“据我所知,钟先生除了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影响深远以外,20世纪80年代他还推出了一套‘凤凰丛书’,取凤凰涅槃的含意,其中有许多被人遗忘、多年未再版的好书,都是小册子,如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储安平的《英国采风录》、梁实秋的《文学回忆录》等,这些书,除了内容好,可读性强,还可看出他的胆识和勇气。”

作为文化启蒙者,通过《念楼学短合集》等书,降低古文阅读门槛,传递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因为是编辑出身,离读者更近,对内容的呈现有更好的经验,所以锺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更加考虑读者的接受方式,结构也更合理……可以说,锺先生这套书适合各种各样的人阅读,阅读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循序渐进,随便翻开一页,不经意间就享受了阅读之乐。”

学者、画家刘墨回忆了早年购书时逐渐通过出版风格认识到锺叔河的编辑影响,一本1989年湖南大学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让他从此记住了锺叔河的名字。他认为,锺叔河是学术界、思想界、知识界重要的一代“改革开放人物”,对读者的影响必将深远且持久。

“清新、活泼、有趣、易懂,无生僻字,比《汉赋》《文选》更易读,是理想的古文启蒙读物,适合现代人及下一代入门古文。”他说,“《念楼学短合集》中,锺叔河的‘念楼曰’部分融入个人经历,使解读更具深度和生命力。”锺叔河的经历使其对古典文学(如《世说新语》)的解读更深刻,因其人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念楼学短合集》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适合广泛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谷曙光谈及自己当年从《文汇报》的副刊“笔会”专栏上读到了“学其短”后就被深深吸引,此后一直追阅。“首先,《念楼学短合集》中所选的古文角度新颖、有味道;其次,释读部分精确流畅,而评述部分则是信手拈来,没有学究气,更容易抓住三教九流更广阔读者的心,因为他的文字跟我们活生生的人发生关系,跟我们现在的人发生关系。”

锺叔河先生的外孙女田恬以及两个曾外孙也从天津赶到了发布会现场。“我从小在外公家里长大,那时家里客人不断,有很多人或者是书友或者是朋友,在家里一直聊天,特别欢乐。小时候一直当故事听,觉得很有趣,随着人到中年才慢慢理解,很多趣味或是调侃的背后其实是很多的苦难。”

朗读后合影

田恬女士分享了与外公一起的几个片段。一是当她准备以画画为职业时,当时生病住院的外公叮嘱她:“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要认真画好每一笔,尽量少一些败笔。” 另一次是上次在医院见面,外公突然对她说:“希望我做的这些事情,配得上我的苦难。”这种广义上的教育让她对外公更增加一份理解和敬重。也使现场读者深为感动。

“念楼学短”当年就是为了田恬和她的三个表姊妹学习文言而编写的,而今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她也希望孩子们继续曾外公的“学其短”传统。锺先鲜女士、田恬女士和两个孩子作为三代人的代表,一起为现场读者深情地朗诵了《念楼学短合集》中的文章。

来源:文化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