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托千年药都底蕴,汇聚全球资源;借助数智化赋能,实现交易、种植、制造等全产业升级;持续强链补链,吸引知名药企集聚;融合康养旅游,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亳州不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阅读:
依托千年药都底蕴,汇聚全球资源;借助数智化赋能,实现交易、种植、制造等全产业升级;持续强链补链,吸引知名药企集聚;融合康养旅游,打造特色品牌……近年来,亳州不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安徽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涡河之畔,坐落着一座被中医药文化浸润千年的古城——亳州。认识亳州,首先要从“亳”字说起。“亳”是中国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由“高”字上半和“宅”字下半组成,寓意“高宅之地”,如今它是亳州的专属字。
除了独特的城市名,中医药更是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这里拥有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2024年,亳州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2.6亿元,全市拥有规上医药工业企业217家,形成了“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的产业态势。
一缕药香连古今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了第一块药圃,播下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从那时起,亳州人逐渐形成种植经营中药材的民风,千载以来亳州中药材种植延绵不断。“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药如桑麻。”到了近代,亳州已是中国顶流的中药材及中药商云集之地,享有“药不到亳州不齐,药不过亳州不灵”的美誉。
1995年,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建成,这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中药材交易中心。2017年,安徽省立足亳州中医药产业优势,提出“将亳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之都”的目标,并连续多年将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产业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亳州秉持以药立市、以药兴市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集中药材种子种苗组培繁育、种植、医药制造、贸易流通、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目前,亳州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等产品,远销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佗五禽戏,也在国内外频频“圈粉”。2024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医药行业合作理事会秘书处永久落户亳州,为亳州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现代化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 陈显锋/摄
数智塑造全产业
但凡到访亳州的人,一定都会去中药材大市场看看。春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亳州城南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只见这里人流不断,热闹非凡,各类中药材应有尽有。这座占地1000亩的全球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入驻药企超2000家,每天有2800余种中药材上市交易,2024年交易额超700亿元,占全国同类市场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在交易大厅西一门入口处,大屏幕实时滚动着中药材的价格和供求信息。每个摊位都标配一个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商户的经营信息、仓储地址和对它有无投诉或建议。数字化赋能让这个传统市场焕发新活力,而这只是亳州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古以来,中药材种植,就是个技术活加精细活,没有科技含量不行。记者走进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植物工厂”内,只见新培育的中药材种苗在一排排玻璃器皿内茁壮成长;拥有众多先进设备的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能够对种子种苗进行精准的质量检测。近年来,亳州的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已构建中药材组培繁育体系39种,在地扩繁逾3亿株。科技赋能种苗繁育,源头上保障了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智能化、机械化种植,大幅提升了中药材生产效率。2024年,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7.1万亩,产值47.64亿元,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50.07万亩,增长8.52%。
从种苗培育到中药制造,亳州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持续进行着转型升级。在华佗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提取车间,工作人员只需设置预定参数,“中药提取智能化数字化控制系统”便能自动完成上料、出料、检测等工序。“以往投料全凭人工经验,如今借助数智化设备,质量全程在线,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华佗国药质量负责人宋杏花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亳州市借力国家“两新”政策,引导鼓励支持中医药企业开展数智化集成应用创新。目前,亳州累计建成医药类智能工厂4个、数字化车间11个。先进的智能化生产,使传承千载的中药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亳州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药品安全是中医药产业的生命线。2020年,亳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建设,借助数字化赋能,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亳州市永刚饮片厂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内,工人正熟练地用手机对刚刚下线的白芍饮片包装逐一赋码。这种“一物一码”,就像给每包饮片发放了专属的“身份证”。消费者只需扫码,便能查看药品的全流程信息。追溯系统由政府建设与运维,免费供企业使用,目前已实现应用全覆盖。2024年,亳州市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系统获评全国“2024年药品智慧监管典型案例”。
2024年,亳州探索打造华佗中医药大模型,赋能中医药产业。围绕中药材大宗单品交易,建设全国(亳州)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华佗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成立“安徽华佗互联网中医院联盟”,试点建设集线上诊疗、处方流转、中药制备、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建成运营智慧中医辅助系统,覆盖全市107家基层中医馆,使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强链扩圈壮“筋骨”
中药材产地全国不少,亳州为何能脱颖而出?“因为亳州建成了中医药全产业链体系,同时不断强链扩圈,提升产业竞争力。”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建影给出了这一答案。
走进位于亳州高新区的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盒盒中成药在生产线上被快速制作完成。从这里,每天至少有12万盒不同种类的药品销往全国各地。雷允上最畅销的产品年销售额达3亿元。
2020年,雷允上药业集团入驻亳州,成立安徽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并将其作为在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生产基地。“雷允上选择亳州,一是看中了这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5公里范围内就可以集全我们所有需要的品种;二是感受到亳州市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决心和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热情。”公司行政主管王萍萍告诉记者。当年,安徽雷允上便步入全面发展快车道,实现年销售收入4.3亿元。2024年,安徽雷允上产值达到7.69亿元。
近年来,亳州市推出的一系列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如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研发与品牌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一网通办”,将企业办证流程压缩了90%。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定期组织药企与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对接,促成研究成果迅速转化。
资源优势加上产业政策,让亳州中医药产业链日趋完善、持续发力,更进一步吸引了医药制造行业的大企业、医药大品种在亳州集聚发展。北京同仁堂、中国中药、广州白云山等全国知名及医药百强企业73家已聚集亳州,同时亳州当地也培育出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华佗国药等多家知名企业。
在强化产业链的同时,亳州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加速亳药出海。安徽谓博药业最近几年深度开拓海外市场,出口板块已逐步上升到企业总产值的30%。“国家自贸区的建设以及RCEP协定的签署,为我们企业开展出口业务开辟了便捷通道,企业出口业务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安徽谓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说。
济人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畅销欧洲,太阳升医药关黄母颗粒、奥硝唑片登陆非洲市场……在《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亳州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三年实施规划(2023-2025年)》等政策的推动下,亳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2024年,亳州中药材进出口额达7.7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国的7.8%。
康养旅游促融合
中医药,既是医疗产业,也是康养产业。亳州敏锐捕捉到当下人的潮流选择,结合现代消费场景,推出祛湿茶、中药奶茶等花茶产品。短短几年,亳州养生花茶产业完成“两连跳”,从原料初加工升级到深加工。目前,亳州养生花茶企业超千家、产量占全国的90%。2024年,养生花茶快递量达6.2亿件,居全国单品第1位,连续5次获评全国“邮政快递业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为推动产业稳健发展,亳州携手安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共建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功攻克冻干锁鲜等12项核心技术,申报56件专利。此外,亳州在花茶产品设计中融入国风元素,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如五禽戏花茶礼盒系列,将五禽戏元素与菊花、金桔、人参等中药材的康养功效相结合,打造出极具特色的花茶产品。
亳州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深挖中医药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涵盖药膳、保健推拿等多元项目的“亳州养生”特色品牌,目前拥有2000余种中医药康养产品。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亳州着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发展,成立“亳州养生”品牌发展联盟,以整合各方资源。依托联盟内94家企业、1500多种产品,亳州建成了全国首个劳务品牌培育展示中心——亳州养生会客厅,如今这里也像药材市场一样,是外地来商来客必去的打卡地。
现在的亳州,中医药康养与旅游有机融合。游客来到亳州,不仅能游览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等历史文化景点,还能亲身感受中药温泉、中医理疗等康养项目。在一些康养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享受融入中药材特色的温泉浴场,能体验到针灸、推拿、艾灸等专业中医理疗服务,既休闲度假,也养生保健,2023年,亳州被评为“中国康养旅游城市”。
不断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亳州的信心和底气。以千年积淀为墨,以科技创新为笔,亳州正在守正创新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医药振兴样本。
监制:洪波
校对:杨光来源:时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