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鹿城电梯房50万元,瓯海商品房55万元拎包入住……”4月17日,市民萧女士向温州晚报投诉,称其近期频繁收到网络平台推送的超低价房源广告,本以为能捡到便宜,却在联系中介后发现,这些看似诱人的房源实则是精心布置的“诱饵”,不仅低价房难以买到,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
“鹿城电梯房50万元,瓯海商品房55万元拎包入住……”4月17日,市民萧女士向温州晚报投诉,称其近期频繁收到网络平台推送的超低价房源广告,本以为能捡到便宜,却在联系中介后发现,这些看似诱人的房源实则是精心布置的“诱饵”,不仅低价房难以买到,还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萧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中介将无法过户的房子、法拍房、已出售的房产,包装成低价的“钓鱼房源”。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利用低价“引君入坑”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低价房源套路重重
套路一产权陷阱无法过户的“纸面房产”
“这是全世界最便宜的房子!4室2厅2卫,180平方米,带装修,只要79万元!”在短视频平台,一位自称“金哥”房产中介卖力吆喝,将一间位于永嘉上塘中心城区的房子夸得天花乱坠,吸引了不少人在评论区询价。
记者根据该平台预留的联系方式找到了“金哥”。起初,“金哥”表现得极为热情,但当记者询问具体房源信息时,他却故作迟疑,说道:“这套房啊,其实有点问题,要不您看看其他房源?”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金哥”才透露,这套房因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完成过户手续,所以价格才如此低廉。
事实上,隐瞒房产的重大缺陷、刻意营造“物超所值”的假象,已成为不少房产中介的惯用伎俩。记者还注意到,另一位名为“房先生”的中介,近期发布了一则极具吸引力的广告:“龙湾臻悦园,总价仅40万元,总面积106平方米,还赠送车位!”,对比售房网站该小区均价为10100元/平方米,广告中每平方米3800元的超低价格,引爆眼球,浏览量超10万+。
面对网友对产权的质疑,“房先生”称:“目前房产证还未办理下来,需全款支付。”随后又补充道:“可能下半年就能拿到证了。”“可以村里先更名。”
然而,网友们对此并不买账。有网友直接发问:“连房产证都没有,凭什么卖房?”更有不少网友表示曾有过类似惨痛经历,称卖家当初承诺的过户事宜根本无法兑现,即便后续侥幸能完成过户,也可能被高额税费“当头一棒”,最终到手价格远非最初承诺的低价,完全背离了购房者的预期。
套路二:法拍房“变装”起拍价变“成交价”
法拍房也成为中介们包装低价房源的“利器”。记者发现,一则“鹿城区天盛公寓,153平方米,总价48万元……”的售房广告在多个平台引发广泛关注。而在其他购房网站,该小区均价为13337元/平方米,与广告中宣称的每平方米3100元单价有巨大差距。
经过深入调查,记者了解到,这则广告中所谓的“低价房”实为法拍房。而广告中极具诱惑力的“低价”,并非该房产的实际成交价格,而是法拍房的起拍价。一些中介正是利用这一点,故意模糊起拍价与实际成交价的概念,给购房者营造出一种能够以极低价格购得房产的假象,以此达到吸引潜在客户的目的。
对此,中介小邹坦言,这种“包装”套路在行业内并不罕见。他表示:“像这种超低价格的房子,购房者其实心里也明白。毕竟,如果房子没有问题,怎么可能卖得这么便宜?”小邹辩称,这种包装行为并不构成“欺骗”,只是为了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他还强调,如果有购房者主动询问,他会如实告知房产的法拍属性。
套路三:虚挂已售房源看得见但买不到
鹿城电梯房50万元,瓯海商品房55万元拎包入住……在中介露露的短视频账号上,清一色100万元以下的房产信息,更有四五十万元的“白菜”房源。
仔细询问才发现,这些“低价房”往往“看得见摸不着”,只存在中介的嘴里。当记者询问房源时,露露多半以“下手晚了”“房子没了”搪塞,进而推销其他房源。市民王女士也遇到了类似情况,看房时常常被人“捷足先登”,次数多了,王女士也不禁起疑,这些低价房源是真实存在的吗?
对于这种情况,一位从事楼市相关内容生产的自媒体博主透露,不久前,他就留意到瓯海区一套标注“单价8000元急售”的房源,实为半年前成交的房产。在他看来,以“房产已售”作为推脱之辞,是个比较好的借口,购房者往往难以去核实房源的真实销售情况,而这也恰恰钻了平台管理的漏洞。要知道,平台并没有明确规定已售出的房源必须马上下架,这就给了一些不良中介可乘之机。
短视频平台成重灾区10个账号8个推销“空房”
记者调查发现,相较于专门的售房网站,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由于缺乏对房屋基础信息的审核,往往成为低价营销的“重灾区”。
记者对运营短视频账号的房产中介群体展开了调查,累计联系了10位相关中介人员。在沟通中,有8位中介先是抛出诸如房屋已售出、产权存在瑕疵等理由,以此为由推脱原先在视频中展示的房产无法进行正常交易,随后便顺势推荐起其他价格高昂的房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2位中介明确表示视频里呈现的房产可供实地看房。
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中介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存在明显套路。视频中,均采用醒目且夸张的字体来突出房产的价格、面积等关键信息,以吸引潜在购房者的注意力,但对于房产的楼层、具体位置等重要细节却只字不提,故意营造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某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虚假房源信息不仅浪费了购房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给购房者带来经济损失。一些购房者在看房过程中,可能会被中介诱导支付定金或意向金,最终却因房源不存在而无法追回。
同时,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在楼市下行周期中的过度使用,容易引发市场悲观预期的叠加效应,不仅破坏市场价格信号的准确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更可能加剧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伤害楼市信心。
监管部门与网络平台合力监管
对此,住建部门给出了明确回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介从业人员及经纪机构发布不实房源信息属违规操作,应依法受到惩处。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载体,同样承担着信息核验的责任。根据相关规定,网络平台应对发布在其平台上的房源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们处罚经纪机构,网信部门处罚网络平台。”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虚假房源信息的传播,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手记
当算法红利与行业潜规则形成共谋,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更是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生态。整治“钓鱼房源”乱象,既需要监管利剑的精准出鞘,更呼唤平台抛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毕竟,击穿底线的流量营销,终将反噬整个行业。
记者许雅晶 实习生 徐千禾 夏心遥
来源: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