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建双向奔赴 共商共议擘画家园——甘家口街道与辖区高校共推“大家商量着办”基层治理新实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9:55 2

摘要:从议事协商平台的搭建到治理难题的破解,从居民需求的实现到基层治理能力的跃升,甘家口街道依托“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以校地共建为抓手,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高校,构建“需求共提、问题共议、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

从议事协商平台的搭建到治理难题的破解,从居民需求的实现到基层治理能力的跃升,甘家口街道依托“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以校地共建为抓手,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高校,构建“需求共提、问题共议、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同治理模式,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注入新动能。

共商需求清单

从“单向服务”到“双向奔赴”

“甘美同行”校地共建志愿服务项目启动

甘苗成长——3点半课堂

街道联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开展“流动的安全帽”志愿服务活动

樱花志愿服务先锋队为游客提供服务

春光明媚,玉渊潭公园赏樱的游人络绎不绝。“现在西湖北岸的晚樱开得正好,您从北门进去,往西侧走就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大三年级的志愿者罗润宇正在热情的为游客分享赏樱路线。今年3月起,甘家口街道“樱花志愿服务先锋队”在第三十六届樱花文化活动期间,每逢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在公园北门等重点点位开展购票预约、文明行为引导、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这支志愿服务队伍共有志愿者260余人,都经过细致的岗前培训,招募和培训过程非常顺畅,得益于我们提前向辖区高校‘点单’,共同敲定了岗位设置、招募要求、培训内容等各个环节。”甘家口街道团工委杨国杰介绍。

今年以来,甘家口街道创新“社区点单—校地共议—学生揭榜”服务机制,与首都师范大学团委签订“海·青”社区服务行动校地共建协议,将“大家商量着办”理念贯穿全程。街道联合社区、高校成立专项议事小组,通过居民议事会、需求调研、校地联席会等形式,梳理形成5大类16个项目清单;高校结合专业特长“揭榜认领”,学生志愿者团队与社区工作者共同设计服务方案,实现需求精准对接、服务靶向发力。

5大类项目包括甘红铸魂育新人、甘心相伴助成长、甘心相助护晚晴、甘青筑美焕新颜、甘青相聚传薪火,内容涵盖理论宣讲、“一老一小”关爱、城市微更新、环境保护、文化服务进社区等,既有甘美“悦”读、樱花志愿者等品牌项目的升级,也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新设立的“甘青心系桑榆”银龄守护计划、“甘苗成长——3点半课堂”等项目。

今年4月起,“甘苗成长——3点半课堂”每周四下午准时在潘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讲。这是街道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3所高校为辖区青少年开设的课后公益课堂。“特别受欢迎,上课名额都得靠抢,我们计划未来在其他社区继续增开班次。”杨国杰说。

“我们希望依托‘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发挥街道党工委的核心和纽带作用,与辖区高校共商共定志愿服务项目,把居民需求和志愿服务力量链接起来,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助力社会治理。”甘家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赵明明说。

共育治理力量

从“经验驱动”到“专业引领”

“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共建美好家园”主题沙龙

甘家口街道成立社区治理讲习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区治理见习官”和社工一起办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

街·社·校共治——法援调解护航行动之模拟法庭

为赋能基层治理,2024年12月底,甘家口街道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联合成立了“社区治理讲习所”,设置理论讲堂、沙龙课堂、案例学堂、现场教学“四大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理论同学、队伍同建、服务同推”的校地协同平台,聚焦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社区治理理念、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社工队伍,推动社区治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结合。

在首期“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共建美好家园”主题沙龙中,高校专家与24个社区负责人围桌共议,聚焦“如何激发居民自治内生动力”“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等治理痛点展开“头脑风暴”。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3家高校的专家团队,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提出“分层协商议事机制”“弘扬社区正能量”等创新路径,助力破解社区治理痛点。“社区工作不仅需要‘热心肠’,更需要‘专业范’,通过社区治理讲习所接触到先进的基层治理理念,让我意识到不能光靠‘土办法’,更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知识库,才能做好社区工作。”有着二十余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西三环社区党委书记尹雪玉说。

“为落实区委能力作风建设年的相关要求,我们依托社区治理讲习所,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5位教授组成专家团队,为街道二百余名社工讲授社工师初级和中级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操,全面提升社工队伍的专业能力。”甘家口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章说。

除了社工全体参加的“大班课”以外,甘家口街道还开设社区治理“小班课”——案例课堂,由区委党校的专家聚焦党建品牌创树,深入社区调研交流,挖掘潘庄社区“一核五治”议事协商、四道口社区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等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治理案例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在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进口社区等点位设立“现场教学基地”,组织大学生担任“社区治理见习官”,与街道、社区工作者结对参与12345市民热线办理、志愿服务项目孵化、社区微更新等实践,推动课堂理论转化为治理实招。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组织部分社工走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大学生们同上一堂课,包括思政、社会工作原理等,期待高校的学术智慧和社区的治理实践碰出创新的火花。”赵明明说。

共树榜样力量

从“领奖台”到“宣讲台”

劳模宣讲员面向新就业群体开展直播宣讲

“大国工匠面对面”劳模宣讲融入街道文明实践异地结对共建

劳模宣讲员把宣讲和个人职业展示相结合,进军营放映电影

劳模宣讲员通过打快板的形式,宣讲劳动精神

“从最初的一单、两单,到后来每天的几十单甚至上百单,电商让我有了盼头。”全国劳模牛庆花从“电脑小白”到“电商玫瑰”的励志故事,一经“海淀甘家口”微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和转发量不断攀升。“这是我们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共同启动‘大国工匠面对面’劳模宣讲6年以来,第一次录制宣讲视频通过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这种形式让宣讲更生动直观、受众面更广。”赵明明说。

组建全国劳模志愿服务队、启动“大国工匠面对面”劳模宣讲始自2019年5月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街道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足人力资源优势,组建了辖区这支最具特色的地区宣讲队伍。宣讲员们均是来自驻区高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劳模班的学员们。作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劳动者代表,劳模宣讲员走进社区、走到居民身边,通过宣讲个人事迹和进行劳动技艺展示,在普通群众中间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六年来,二十余名劳模宣讲员们戴着闪闪发光的劳模奖章走进普通居民中间,将宣讲台设在街道、社区、露天广场。在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孙志宝劳模打着快板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掏粪工成长起来的奋斗故事,赢得了居民雷鸣般的掌声;在新就业形态群体“劳模宣讲直播间”,任路楠劳模临危不惧、勇斗歹徒的英勇事迹让快递小哥们潸然泪下;在西钓社区广场,郑峰劳模用从黑龙江托运来的设备为居民放免费露天电影……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配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纸、放映电影等技艺展示,劳模宣讲鲜活的内容和接地气的形式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广泛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走上领奖台,带上全国劳模奖章的时刻,并不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走下领奖台,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工作,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拼搏奋斗,才是这份荣誉的意义所在。”牛庆花说。微光如炬成星河,劳模宣讲团获评海淀区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集体。

接下来,街道将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互促共建,形成聚合力,推动劳模宣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持续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滋养辖区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篇章。(海淀报通讯员 孟显楠)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