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皖新闻讯4月17日,在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千亩连片小麦抽出长长的麦穗,绿油油的麦田向远方铺展开去,大家看着现代化麦田,对今年收成充满期待。"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不管在是北京,还是在那里开会,通过手机都可以对麦田进行查看和管理。"徐淙
大皖新闻讯 4月17日,在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千亩连片小麦抽出长长的麦穗,绿油油的麦田向远方铺展开去,大家看着现代化麦田,对今年收成充满期待。"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不管在是北京,还是在那里开会,通过手机都可以对麦田进行查看和管理。"徐淙祥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这就是向科技和规模化机械化要粮,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徐淙祥随手抽一个麦穗,向记者介绍,每一穗小麦都有两边,每一边从上到下都有10码,每一码都有3至4粒籽,也就是说一穗小麦每一边都有30至40粒籽,两边相加整穗小麦有60至80粒籽。"谷三千、麦六十,这都算是高产。"
"起身化控掌握住,拔节追肥要适度。"前期小麦迎来拔节关键期,徐淙祥放心不下,三天两头到麦田察看苗情、墒情,科学开展田间管理。
"上午我们一起在基地看看,下午还要去当地大新镇查看小麦长势和交流田间管理。让更多农户了解、学习和掌握科学种田。"徐淙祥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依靠科技,深耕脚下这片土地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徐淙祥从不满足当个"老把式",而是紧跟时代步伐、依靠科学技术,深耕脚下这片土地。
粮食出效益,良田是保障。太和县旧县镇不少耕地属于砂礓黑土,土壤黏重,耕性及保苗透水性较差。若是长期施用化肥,农作物产量虽有所增加,但易导致土壤恶化、产量不稳定、农作物易倒伏等问题。
这些年,徐淙祥与科技、农业等部门合作,在合作社开展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及土壤深耕等技术,较好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同时,徐淙祥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如今合作社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
为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徐淙祥在合作社实行"十统一"工作法,即统一优良品种、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足墒匀播、旱灌涝排、墒情监测、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追施拔节肥、机械收割、订单出售。
徐淙祥算了一笔账:相比小农户一家一户管理,规模种植每亩地至少节省成本100元,增收100元。
"小农户经营田块零散、机械化程度低,要想提高亩产量,还是要集中连片种植,提高良种良法覆盖面。"经过徐淙祥和团队的科学实践,合作社粮食产量逐年提升。
"现在科技发展很快,我们充分运用这些科技手段。"徐淙祥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的病虫害测报站,测出来的信息,可以给全县病虫害提供参考。
带动700余人就业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这几年,徐淙祥牵头成立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积极开展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全程大托管服务和改革,涉及土地20万亩。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徐淙祥靠着种粮,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了解,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0年7月登记注册,拥有固定资产370万元,建有培训中心、办公室,组织成立太和县粮食绿色生产联合社,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通过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研发推广,带动700余人就业,每人每年增收2000—5000元,合作社种植面积3500亩,全部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灌涝排,旱涝保收。
同时,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突出良种繁育+绿色高产攻关+科研院校合作,在太和县属于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入选全国100家《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命名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领衔研制的大豆绿色高产技术,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全国农业推广贡献奖"。
大皖新闻记者 王振宇 通讯员 史浩然 摄影报道
编辑 许大鹏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