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3日,杭州飘着细雨,浙大二院的走廊里仍残留着消毒水的气味。三天前,85岁的郭爱克院士在这里停止了心跳——这位用半世纪解码人类大脑秘密的科学家,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一场学术会议的归途。
2025年4月13日,杭州飘着细雨,浙大二院的走廊里仍残留着消毒水的气味。三天前,85岁的郭爱克院士在这里停止了心跳——这位用半世纪解码人类大脑秘密的科学家,最终将生命定格在一场学术会议的归途。
时间倒回4月9日清晨,浙江桐乡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85岁的郭爱克穿着熨烫平整的灰西装,在脑科学前沿论坛的讲台上,用布满老年斑的手滑动着激光笔。投影幕布上跃动着果蝇神经元的三维模型,他声音沙哑却铿锵:“认知的本质,就藏在这些微观的突触联结里。”台下三十余国学者不知道,这位坚持站着演讲两小时的老人,口袋里还揣着降压药。
当晚21时47分,酒店浴室突然传出闷响。当工作人员破门而入时,发现郭爱克晕倒在浴缸旁,手中紧攥的会议手册被水汽洇湿。救护车呼啸着穿越杭嘉湖平原的夜幕,心电监护仪上的曲线却在接近杭州时拉成直线。主治医生翻看他随身药盒时注意到,半板硝苯地平片还留着清晰的齿痕——这位总叮嘱学生“实验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的院士,竟忘了按时吃药。
1965年,25岁的郭爱克攥着莫斯科大学生物物理系的毕业证书,在红场列宁像下做出人生抉择。他婉拒苏联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将整箱俄文笔记海运回国。在北平西郊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他带人把仓库改建成实验室,用苏联带回的示波器捕捉到了中国首例果蝇学习记忆神经信号。
“他像拧发条般工作了六十年。”曾与郭爱克共事二十载的中科院研究员王澍翻出1998年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记录着:为验证“多巴胺调控抉择”理论,时年58岁的郭院士连续三周睡在实验室行军床上,每天亲手解剖300只果蝇脑部。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让他在2003年率先构建出“基因-脑-行为”研究框架,为后来全球脑计划提供了关键方法论。
在浙大二院太平间,护士整理遗物时发现,郭爱克的旧皮夹里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1979年他在慕尼黑大学领取博士学位时的留影。照片背面用德文写着:“真理不在云端,在显微镜的视野里。”四十余载春秋掠过,当年那个在莱茵河畔通宵观测果蝇的年轻人,最终倒在了追寻真理的路上。
杭州殡仪馆的告别厅里,没有播放哀乐。循环响起的,是郭爱克生前最爱的实验仪器嗡鸣声——这或许是对他最好的告慰。窗外的玉兰花正盛放,就像他六十年前种在中科院院墙下的那株,岁岁年年,见证着科学精神的生生不息。
来源:热情圆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