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缅作战前,英国人和史迪威的傲慢,如何把远征军逐步逼入绝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22:02 2

摘要:1940年夏,英国人在日本压力下意图关闭缅甸公路,中国立即派遣宋子文赴华盛顿展开对英外交猛烈攻势。先是企图阻止英国关闭缅甸路,失败之后,又企图说服英国尽早重开缅甸路。即便在英国重开缅甸路(1940年10月)之后,中国依然发动另一波外交攻势,要求和英国签订协议共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0年夏,英国人在日本压力下意图关闭缅甸公路,中国立即派遣宋子文赴华盛顿展开对英外交猛烈攻势。先是企图阻止英国关闭缅甸路,失败之后,又企图说服英国尽早重开缅甸路。即便在英国重开缅甸路(1940年10月)之后,中国依然发动另一波外交攻势,要求和英国签订协议共同防守缅甸。

不久,中国政府更建议(1940年11月9日)双方拟订一个全面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再没多久(1940年12月9日),中国又照会英国,表示在情况需要时,愿意派遣16万土兵赴缅甸作战。这一连串举动全由中国主动提出。

然而,英国对中国的提议并无兴趣。它最多只愿意在日英两国万一开战后考虑进行合作。但是如果日本只攻击云南省,而不攻击英国东南亚殖民地的话,则英国仍旧打算维持中立。

1941年3月11日,美国租借法案成立,缅甸通道对中国的重要性更形增加,因为中国指望今后大量美国军援物资,可以经由仰光港运进中国本土。同年5月17日到6月6日之间,美国军部派了一个空军小组到中国实地评估需求。8月,美国又派了一位名叫安斯丹的财政部官员去视察缅甸路的运作情况,他针对中国政府驻缅单位处理美援物资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改善意见。

所有这些事例都表示,中美双方政府在1941年下半年,对缅甸路和仰光港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有些西方著作认为中国人不愿意积极从事缅甸战争,但是事实上,中国人从来就不需要外国人说服他们到缅甸作战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已经急不及待地想参与保卫缅甸的作战,其决心程度既超过英国,更超过美国许多。

相对的,英国对缅甸战略价值的评估,却仅着重在它对印度防务的价值。就他们而言,中国对缅甸路的依赖正是激怒日本的主要原因。更有甚者,他们对中国人以为日本的攻势可能来自泰国陆路的说法,更是嗤之以鼻。他们所持的理由是,缅甸-泰国边境的茂密原始林,正是阻止日军进攻的天然屏障,而日本从泰国对缅甸进行空袭的可能性反倒会更大。

为了进一步争取英国接受军事合作,中国政府邀请英国军官到重庆(1941年7~8月)举行为期四周的商谈,为万一英国日本间发生战争预作准备。由于日本占领法属中南半岛南部之后(7月28日),日英战争的机会随之增加,所以中英双方的会谈也包括香港防务。

珍珠港事件刚发生,中国即向英国重提共同保卫缅甸的旧事。

英国主力舰却敌号(Repulse)和韦尔斯亲王号(Prince of Wales)被击沉的当天(12月10日),蒋介石向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马格鲁德将军抱怨说,他迄今仍未收到英国有关保卫越南、缅甸和新加坡的任何计划。他同时向马格鲁德和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戴尼斯将军提出呼吁,要求中英两国尽快拟订共同作战计划。

有趣的是,蒋介石对英国提供协助的想法立即遭到苏联反对。

1941年12月14日,斯大林致电蒋介石,强烈敦促中国不要派遣军队进入缅甸和泰国作战,理由是中国可能被英美出卖。但是蒋介石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因为他完全清楚缅甸是中国和西方联系的唯一命脉。一旦缅甸失守,中国就只能全盘依赖苏联,而蒋介石担心这可能正是斯大林的真实意图。

因此蒋介石不但立刻表示愿意提供中国军队(两个团兵力)赴缅,并将之置于英国将军指挥之下,同时还派遣陈纳德的一个空军中队前往缅甸协助空防。尽管英国稍早曾经拒绝过中国的建议,不愿把英国在新加坡的空军和中国的美国空军志愿队混合使用,但一旦缅甸情况危急时,蒋介石还是不计旧嫌,当即把美国空军志愿队派赴缅甸支持英军作战。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着手准备对缅甸发动陆上攻势。日军最初的计划是占领仰光港,具体目的是要切断中国通路。在这一点上,中日两个敌国的看法可谓一致。中方愿意出一切力量保卫缅甸路,以保证抗战得以继续。日方则要占据缅甸路,迫使中方放弃抗战。日方后来因为收到中国军队或将进入缅甸的情报,因此为了将其击溃,计划要加派军队进攻缅甸中部及曼德勒。

日军最初计划是只使用第十五军,并不准备使用数个师团力量。日军于1941年12月9日把第十五军运到泰国登陆。面对这个局势,蒋介石又多次重复他早先的建议,派遣两国中国军(8.5万~10万士兵)赴缅支持英军,但是建议仍然遭到英国拒绝。原因是英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卫佛尔将军依然充满自信,认为日本除非先改善泰国境内交通通讯系统,否则缅泰边境的险峻地形,将使日本无法发动强大攻势。

除了过于自信以外,卫佛尔可能还担忧,中国军队一旦进入缅甸之后,大量的中国移民就会尾随而至。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得卫佛尔严格限制中国军队的活动范围,只准在萨尔温江东部及北部一个狭小地区内进行活动。有趣的是,当美国国务卿赫尔对英国迟迟不愿接受中国军队表示不解时,英国给他的答案是,英国老大不情愿接受“黄种人”的帮助,因为这样将使他们在亚洲的声望大受打击。

即便如此,中国以外局势的发展却增加了美国对缅甸的关怀。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殖民地接二连三沦陷。在3月中旬之前,香港、新加坡、雅加达、马尼拉都相继失守,日本在远东地区进展如此神速,德国如果也能占领中东地区的话,那么轴心国军队的大会师就将变成指日可待了,那将是同盟国必须尽全力去阻止的发展。

正是这种担心使得英国对缅甸的态度变得逐渐积极。但是当2月20日丘吉尔企图运用澳大利亚军队防卫仰光时,他却遭到澳洲政府的拒绝。不久之后,仰光和爪哇的沦陷(3月8~9日)更显示,日本下一个攻击目标很可能将是印度。这一切发展使美国军方不得不开始紧张。

随着来自日本的威胁日益增高,英国终于愿意让中国把进入缅甸战场的军力从两个团增加到一个师。

3月初当英国要求中国加派更多军队时,蒋介石决定必须亲赴缅甸现场去了解情况。到此时,中国已经陆续派遣了三个师的兵力进入缅甸,而英国人却突然改变态度,急迫要求更多的中国军队投入战斗。

4、史迪威的到来

就在中英两国对共同作战尚未达成共识之际,日本的攻势已经在1942年1月展开。日军的作战计划在1941年底逐渐成熟。它的打算是以主力沿毛淡棉-庇古公路,进攻仰光港和缅甸中部。占领仰光港之后,再向北进攻仁安羌附近油田,伺机进攻曼德勒附近要地。作战主力初期以第十五军(三十三和五十五师团)为主。如有必要,在第二期准备添加第二十五军(十八、五十六两个师团),一共四个师团。战争目的是切断中国通道,消灭英军并趁机鼓动缅甸人民独立。

日军大举侵入当然令英国人大吃一惊。特别因为日本进攻路线,并没有如英国人所预期来自泰国北部,反而是如中国人所警告的,来自缅甸东南方的泰国边境。英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皇放弃了原有工事(1月22日),退至仰光近郊。然而即使在这段日子里,英国依然拒绝了蒋介石向缅甸派送两个军的提议。

日军占领毛淡棉(1942年1月30日,缅甸第三大城市,10万人口)后,又在沿海地区陆续击退各据点的英军,把战线推向仰光。新加坡的易手(2月15日)让日本能够调派更多军队支持缅甸前线。

3月3日蒋介石视察缅甸腊戌前线。他内心对中国军队所面对的政治风险相当明了,因为中国军队既不可开罪英国殖民政府,又必须争取缅甸人民的支持。

史迪威抵华之日,正值仰光失守前夕(1942年3月8日)。因此,蒋介石对他的欢迎自然不在话下。特别是因为他知道,史迪威对缅甸重要性的看法与他基本相同。

两人在初次针对缅甸战局作全面性检讨时(3月9日),蒋介石就向史迪威详细地解释,他为何对英国态度感到忧虑。他在对英军作战不力表示失望之后,随即敦促史迪威务必尽力保护中国军队免遭英人计算。他抱怨说中国曾经要求英国把曼德勒防务全部交付给中国军队负责,但被英国拒绝。他更抱怨英军向中国人隐瞒了它们的撤退行动,致令中国军队措手不及而遭到无谓损失。

蒋介石一再重复的重点是,中国愿意承担保卫曼德勒的全部责任,但是绝不允许中国军队被分割成小股力量,并和英军部队混合使用。理由是他无法信赖英国人。蒋介石甚至明言,假如英国人坚持两国军队混合使用的话,则他宁可将全部中国部队撤出缅甸。由于蒋介石同时也坚信指挥权应该统一,因此他主张英国也应该交出军队,全部置于史迪威统领之下。

从他们接触一开始,蒋介石就不断向史迪威表明,中国参加缅甸作战的最终目的是收复仰光。但是鉴于日本拥有海空军绝对优势,因此如果没有大量英美军队参战的话,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中国军队集结在曼德勒周边,诱敌深入予以击溃,然后反攻。

显然,蒋介石认为这个做法可以让中国军队获得战术优势,迫使日本军队拉长补给线,和扩大需要防卫的土地。反之,中英联军的补给线可以缩短,而且力量容易集中。

虽然蒋介石对参加缅甸战争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他在缅甸前线目睹的两个现象,又令他感到焦虑不已。一个是缅甸本身动荡不安的局势,另一个是英国人作战的动机及防卫的能力。

就缅甸局势而言,最使他焦虑的是当地人民把对英国殖民者的憎恨,转换成对日本的公然同情与支持。即使当地英国高层官员也向蒋介石承认,至少有5000余名缅甸僧人已经成为日本间谍。

就英国人而言,蒋介石对英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卫佛尔的反感已经变得无法隐忍。在蒋介石眼中,卫佛尔对日本一无所知,对世界局势又缺乏常识。更有甚者,他认为卫佛尔自私、自大、缺乏主见、喜欢耍弄小聪明、占他人便宜。蒋介石的感觉是,英国人尽管自己在缅甸的兵力薄弱,却还想尽办法想要掌控中国军队。他在印度听到英国官员在印度腐败无能的消息,也让他感觉,假如日本一旦发动攻势,印度也必将沦陷。

然而史迪威在私下对这些漫长的会谈却有不同反应。对他而言,唯一重要的发展是从蒋介石手中拿到中国入缅甸军队的指挥权,并且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向华盛顿报告。至于蒋介石还讲了其他一大堆他自以为重要的话,在史迪威听来都只是耳边风,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上,他在日记中写道,蒋介石还给了他“许多胡说八道的战术”。这种心理上的差距自然容易造成摩擦。

5、史迪威的“进攻”战略

正如中国人所担心的,英国在缅甸防务能力远远不足。1941年12月,缅甸境内全部兵力只有18000人和39架飞机,而防守面积却和法国相等。1942年1~2月间,中国人虽然看到英国在缅甸南部急速溃败,但是却感到无能为力,原因是中国军队此时仍然逗留云南省境内无法开动。当2月15日英国终于准许中国军队大批进入缅甸时,中国人当时还误以为英国人的作战计划是用自己的兵力固守仰光,然后用中国军队防卫缅北。

因此中国政府只是为了应急,才匆匆地把第二○○师单独抽出全速送往缅南增援英军。不料,英国人却背着中国人从仰光偷偷撤走,让中国人立即感到完全被欺骗。

珍珠港事件前,英国拒绝和中国探讨军事合作,原因是它不愿意为了中国而开罪日本。这种做法虽然令中国失望,但至少还是可以理解。然而等到日本已经进攻缅甸南部之后,英国还是继续拒绝中国援助,那就让中国人难以理解了。对中国人而言,防守仰光是他们愿意进军缅甸的最大理由。但是中国人看到的却是他们以最精锐的部队(第二OO师)急速增援仰光,而英国人却选择不战而逃。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使中国人不禁怀疑,英国人是否早已作了放弃仰光的决定,却故意把中国军队引诱南下,来掩护其撤退工作而已。

仰光沦陷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对缅甸的全盘战略考虑。在此之前,中国的目标是确保仰光在同盟国手中。但是现在中国更迫切的担忧是日本可能从缅甸或越南进攻云南。因此蒋介石特别嘱咐史迪威要有心理准备,一旦日本攻击果然成为事实,中国必须自缅甸撤回所有军队,以保卫云南及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日军,在占领仰光港后,第十五军五十五师团随即沿公路向北继续攻击。

3月初,同盟国在缅甸战场的地面部队兵力非常不对称:英国有两个师,中国兵力约为英国的四倍,而美国则根本没有正规部队参战。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当然关心中国军队的安全。为此,他不断向史迪威说明,中国无法承受第五军和第六军挫败的后果,因为它们是中国由德国协助在南京建军十年(1928~1937)以来,硕果仅存的机械化部队。

几经磋商之后,蒋介石和史迪威终于达成三项协议:

(1)史迪威指挥中国在缅甸的军队;(2)中国军队负责防卫曼德勒;(3)英国军队防卫曼德勒以南的其他地区。

其中第三条是由蒋介石特别提出,其目的是向英国人保证,中国绝不会利用军队来对缅甸进行领土扩张野心。在赴缅之前,史迪威向蒋介石保证:“我将遵行你给我的每一个指示。”

在史迪威心目中,“作战”和“进攻”是同义字,“撤退”乃是失败主义者的想法,而且一旦有了这个想法,最终必将带来失败的结局。尽管史迪威在缅甸面临的是一个他完全不熟悉的人文地理环境,尽管他完全无法控制英军动向,但是史迪威依然鲁莽直前,下定决心不让这些“枝节问题”阻碍他追求战争的胜利。

蒋介石当然也想在缅甸赢得胜利,但在仰光沦陷之后,他实在没有非在缅甸作战不可的理由。更何况,英国和美国并没有对收复仰光宣示任何决心或是作出任何承诺。

由于蒋介石最担心的是英国军队会从战场上不声不响地开溜,所以他再度建议中英两国部队都应该交由史迪威一人统筹指挥。不用说,蒋介石的建议毫不发生作用,因为一方面英国人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史迪威本人和美国军部也没有尽力去争取。

6、无谓的救援

缅甸战局演变之快出人意料,以致史迪威甫到前线即飞返重庆(3月17日),试图说服蒋介石放弃他们之间不久前才达成的中英两国分工协议。史迪威最新的想法是不用中国军队保卫曼德勒和缅甸北部,而是尽速将之送往缅甸南部增援第二○O师。

该师当时所在的平满纳本来就是应由英军负责防守的据点,阵地过于偏南,暴露在敌人正面,因此蒋介石立即加以反对,并和史迪威进行激辩。

根据史迪威记载(3月18日的日记):

“我们干了一场硬仗,他(蒋介石)每提出一个论点,我就把它打倒。然后紧盯住他不放。”

对于蒋介石而言,这次会谈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第一次让他对史迪威的军事判断力发生怀疑。

蒋介石所以拒绝接受史迪威的新建议,有两点理由:

第一,中英之间对各自的作战责任区早已有明确协议;第二,在运用中国军队从事支持英军任务之前,蒋介石要求英国人提出具体行动,证明他们已经尽了一切努力,去填补自己战线上被日军打破的缺口。

蒋介石所持的坚决立场,除了这是他一贯的看法以外,可能也受到重要军事幕僚商震将军的影响。商震此时刚从缅甸前线回到中国(3月18日),带回来的消息令人沮丧,内容尽是有关英军士气低落、缅甸人拒绝支持英国人,和英国人仍然在企图掌控中国军队等讯息。

不过,蒋介石次日召见史迪威会谈时(3月19日),还是作了一个让步,允许史迪威把第二十二师送到南方增援第二○O师,但是坚持不得超越平满纳线。另外他还允许史迪威增援普罗姆(Prome)城的英国防军。蒋介石仍然主张第九十六师驻防曼德勒,而且再三叮嘱第五军和第六军绝对不能失败。

但是史迪威拒绝承诺,他说:

“我叫他(蒋介石)另外派一个可以作出那样保证的人去缅甸,因为我可不能作那样的保证。在战争中,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然后承担一切后果。”

史迪威回到缅甸前线后(3月21日),马上把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约定作出最刻板的解释。既然蒋介石同意史迪威可以在战场上行使自由裁量权,无需事先请示,那么史迪威为了能够从这个约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他最有效的对付方法就是不再向蒋介石通报任何情况。但是他这个新作风却马上惊动了蒋介石,而蒋夫人也立即写信婉转地提醒史迪威,所有有关战略的事务,他都应该事先和蒋介石商量才对。不用说,蒋介石对于史迪威趁机独行专断的作风已经感到异常不耐。

在此同时,缅甸战局的发展也与史迪威的期望大有出入。日军在1942年3月23~24日开始攻击同古,中国的第二○○师坚守阵地并指望第二十二师可以给予支持。不过当时情况相当混乱:一方面,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将军非常支持所辖第二十二师南下,这让史迪威感到安心。另一方面,蒋介石也以乐观语气鼓励史迪威依照自己的判断给日军打击。事实上,他在还没有阻遏日军攻势之前就已经开始遐想到如何乘胜追击溃退的日军了。但是史迪威却仍旧担心蒋介石会随时改变主意或下令取消攻击。

史迪威批评第二十二师动作缓慢,花费四天才抵达目的地,但是史迪威避而不谈的是,该师是步兵师,行动靠英国人控制的铁路系统,而该系统已经瓦解。也正是在此关键时刻,英国人单独决定脱离战场,在3月27日放弃普罗姆,从而使得中国军队的西侧立即暴露在日军威胁之下。这个发展正是蒋介石在经历多次英国人背信行为之后所最担心的,而且也曾一再警告史迪威,务必设法避免。不幸的是,史迪威要么根本不重视蒋介石的警告,要么对英国人行为毫无克制的能力,因此悲剧依然发生。

1942年3月29日,第二○○师在苦战12天后从同古撤退,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天啊!我真是受够了。”

3月30日史迪威审视局势,他能够看到的选择大致是:不采取任何行动,看情况变化再作定夺;干脆辞职不干;脱离战场;另起炉灶,要求获得一支自己的军队。

有趣的是,蒋介石对局势的看法完全不同。虽然他对缅甸战局非常担忧,但是他真正痛恨的对象却是自私自大的英国。他对英国军队的作战准备不足和它们不断的撤退和弃守感到“恶心”。他也对史迪威不了解敌人的心理大感失望。但是他还是尽量压抑自己的怒气,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反应过度,因为中国军队终究还没有遭受重大损伤。然而,史迪威却没有耐心克制自己的脾气,并且决定要和蒋介石进行一场针锋相对的谈判。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来源:常棣tand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