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是文化的播种者,也是民心的倾听者。他们,就是文化特派员。他们既当“贴心人”又做“实干家”,用一场场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用一个个产业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群众的笑脸,正是这场文化深耕最真实的答卷。特此,龙湾区融媒体中心策划并推出“我是文化特派员”系列采访报道,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市级文化特派员朱兰的世界,
聆听她在龙湾区永中街道龙水社区的故事。朱兰,温州市市级文化特派员,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资深媒体人。而这场文化赋能工作
如何从“输血”迈向“造血”?
答案藏在她的实践脉络中
媒体人
构建传播矩阵 让文化“被看见”
基层文化传播的痛点在于“酒香也怕巷子深”。朱兰在调研中发现,龙水社区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不少,还有各式各样的文艺社团,社区文艺基础不弱。而社区微信公众号“德润龙水”2023年全年仅发布三条宣传推文,内容均为活动通知,未形成更深层次的宣传报道。
因此,初到龙水社区,朱兰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社区的“声量”。她以媒体人视角重构社区宣传生态,搭建新媒体立体化宣传矩阵,拓宽媒体发布渠道,半年内在市、区两级媒体发布17篇推文、8条短视频。
酒香也需会吆喝。面对社区宣传工作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痛点,她发起“客户端小编实践日”,带领社工走进市传媒中心演播厅,手把手传授手机摄影、主持、编辑等媒体技能。同时,开设新媒体技能培训,结合社区需求定制课程,如手机摄影指导、直播技术传授、AI课程等,培育本土文化宣传骨干,打造“带不走的力量”。“以前活动做完就没了,现在朱老师教我们自己拍视频发抖音!”社区居民项女士表示。
策划者
激活本土基因 让生态“活起来”
“我到社区,不是说做几场活动,增加社区的活动量就好了。” 朱兰在采访中强调,“我希望用我的技能和资源真正赋能社区文化宣传工作,形成可复制的机制和模板。”
“文化特派员既是‘输血者’,更是‘造血者’。”朱兰如此定义自己的新角色。在她看来,破解基层文化服务短板的关键,不仅在于引入外部资源,更要激活居民内生动力。龙水社区人口结构复杂,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差异显著:老年人渴望精神归属,年轻人追求潮流表达,儿童期待艺术启蒙……面对多元需求,一首扎根乡土、贯通代际的村歌,正是她撬动文化生态重构的支点。
近期,她正致力于为龙水社区创作一首专属村歌,“我想让它成为大家的歌。”谈到创作理念,她说,“要融入龙水的‘德’‘润’文化,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能被老中青少四代人传唱。”她希望让社区里的老故事,变成手机里能传唱的“新IP”。目前,原创村歌已进入填词谱曲阶段。
去年的“村晚”舞台上,四代人同台竞演。“我们不搞节目选拔,只要居民愿意演,舞台就为他亮灯!”朱兰打破传统优中选优的舞台模式,将村晚连演了三日。“这种群众性文艺演出,或许不是那么高质量,但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快乐,这舞台就成了!”
打通资源壁垒 让品牌 "火出圈"
单打独斗做不好文化。朱兰穿梭于市文化馆、学校、行业协会之间,构建起多方联动的文化生态网络。她为社区争取市街舞协会驻点社区指导,通过协会协助组建龙湾二小街舞社团,并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老年合唱团、儿童街舞团等特色社团赋能。“社团不能今年唱一下跳一下就结束。”她在资源对接中强调长效性,“要立足龙水,打造文化品牌,辐射整个街道。”
朱兰瞄准社区特色资源,启动“龙水集”品牌升级计划。她通过IP形象设计、摊位内容迭代、宣传方式创新等方式,将传统单一市集转型为“文化+创业+公益”综合体。“搞个市集,大家过来摆小摊,这不是本质。”她明确,“龙水集的‘集’是集合的集,要承载更多文化触角。”由此,2025年新春市集推出“市集+村晚+反诈宣传+全家福拍摄”组合拳,4天参与人次同比翻倍,媒体曝光量飙升3倍,老活动在她的整合下焕发出新活力。
当前,朱兰正构建“文化资源云平台”,计划对接市级文化云平台,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库”,让社区活动策划素材实现“一键调用”。她还希望通过资源优势,建立“社区文化导师团”,以“传帮带”机制培育出短视频创作队、活动策划社等居民自治组织。
半年深耕,朱兰以三重角色为龙水社区注入文化新动能。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龙水社区的文化生态正发生质变。正如她所说:“文化赋能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居民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深层价值所在。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龙湾发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