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其实认知高也不一定就能拿到大结果,现实中有很多人自以为认知很高,整天忧国忧民,滔滔不绝,愤世嫉俗,自己家却一地鸡毛,要啥没啥只有匮乏。
但是其实认知高也不一定就能拿到大结果,现实中有很多人自以为认知很高,整天忧国忧民,滔滔不绝,愤世嫉俗,自己家却一地鸡毛,要啥没啥只有匮乏。
为什么认知高的人也执行力不足呢?
根本原因是,认知≠能力,中间隔着三重鸿沟
1.自我认知偏差(你以为的"高认知"是假的)
背了100本商业书≠懂商业,就像背下菜谱≠会炒菜,所以啊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认知,本质是"信息囤积"。
学习1小时知识,如果3天内不实践,遗忘率高达70%(艾宾浩斯曲线)
2.恐惧链锁反应,越聪明的人越容易卡住,因为怕。。。。
怕不完美,"等我准备好再行动" → 永远准备不完
怕被否定,高认知者更在意他人评价(前额叶过度活跃)
怕暴露短板,懂得多反而不敢从基础做起。
斯坦福大学跟踪1000名创业者,发现行动最快的人平均智商比完美准备者低12%。
3.能量错配陷阱,大脑在欺骗你。读《原子习惯》时的亢奋感,误以为自己在进步的错觉是将"认知获得感"当作成就,提前透支行动能量。
其实最高级的认知就是踏实做事
因类,认知的终极价值在于实践闭环,拿到结果,拿到大结果,否则认知再高也无益。
1.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真正的认知不仅发生于大脑,更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实现。
达芬奇在解剖实践中验证艺术理论,张衡通过天文观测完善浑天说,都印证了认知的完整性需要行动闭环。现代神经学研究更发现,动手实践时大脑会激活"默认模式网络"与"任务积极网络"的协同作用,形成更深刻的认知烙印。
2.进化心理学显示,人类大脑皮层的发展与工具使用密切相关。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打制石器的重复劳动中,意外催生了抽象思维能力。日本匠人秋山利辉的"八年育人体系"印证了这一进化逻辑——通过数万小时的木工训练,学徒不仅掌握技艺,更形成独特的审美认知体系,这说明踏实做事实质是认知的进化过程。
3.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从2000年的12秒降至8秒(微软研究)。这种碎片化认知导致"达芬奇综合征"——对众多领域浅尝辄止。麻省理工学院实验显示,持续专注某领域1000小时以上者,其神经突触连接密度比浅学者高37%,这解释了为何稻盛和夫强调"现场有神灵",深度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4.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在认知领域同样成立:当人深度投入某项工作时,会改变认知的"量子态"。
钱学森在撰写《工程控制论》时,每天14小时的计算推导,这种极致专注使其在系统科学领域形成突破性认知。现代脑成像技术显示,深度工作者前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的协同效率比浮躁者高4.2倍。
5.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在认知领域同样适用:通过持续实践积累的"认知冗余",能转化危机为机遇。任正非在华为推行的"针尖战略",要求工程师数年专注一个技术点的突破,这种踏实作风最终形成5G领域的"黑土地效应"。神经可塑性研究证明,持续专注特定领域能使相关脑区每年增厚0.5mm。
6.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认知领域表现为信息熵增。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经历"格竹七日",看似笨拙的实践实则进行认知熵减。
现代企业中的"丰田五问法"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通过五次"为什么"的实践追问,将表面问题转化为本质认知。NASA数据显示,坚持写工程日志的工程师,其事故预见能力比他人高68%。
7.在量子物理学家费曼的学习法中可见一斑:真正掌握知识的标准是能否用最朴素的语言教会他人。这本质上要求认知必须经历"实践编码-解码-再实践"的淬炼过程。
当我们说"踏实做事是最高级认知"时,实质是指认知只有在持续实践中才能完成从信息到智慧的能量跃迁,就像石墨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两者的碳元素构成相同,但结构强度却因实践条件的不同而产生质的差异。
那怎么算踏实做事呢?
踏实做事 = 聚焦过程 + 持续积累 + 抵抗诱惑
用具体行动标准举例说明(附可实操方案)
反例:
"我要提升认知" → 太空泛,无法执行
"我要成为行业专家" → 没有路径支撑
正例:
1. 学习领域:
✘ "今年读50本书"
✔ "每天早7:00-7:30精读《定位》1章,用讯飞语记录音转文字笔记"
2. 技能提升:
✘ "学会Python编程"
✔ "每晚21:00-21:30在Codecademy完成1个练习,代码同步GitHub"
3. 健康管理:
✘ "坚持运动"
✔ "每周二四六18:30跟刘畊宏直播,运动手环记录心率≥120bpm持续20分钟"
过程痕迹化:建立可视化证据链
反例: 凭感觉判断进度 → 容易自我欺骗
正例: 1. 写作训练,
用石墨文档建立《写作进化日志》
每篇文章标注:写作时长/修改次数/金句数量(例:2023.8.20 2.5h|修改3次|产出3个金句)
成果可见:每月制作《个人发展简报》(含数据对比)
反馈即时化:设计"笨功夫"里程碑*,等大结果出现才激励 → 动力枯竭
1. 言学习, 每背完30个单词,在墙面贴1颗星星贴纸,累计100颗兑换1次盲盒购买 。
2. 销售工作,每完成5次客户拜访,奖励自己1次足疗。
3. 自媒体运营, 每发布10条内容,做1次数据分析对比
神经科学原理:多巴胺分泌周期需控制在48小时内,建议每完成2小时专注工作就给自己微小奖励(如站起来拉伸1分钟+喝口水)
反例: 在沙发用手机学习 → 效率下降87%(哈佛研究数据)
正例:
1. 建立"心流舱",在书房角落布置:
▶ 专用台灯(启动即进入工作状态)
▶ 降噪耳机(播放固定白噪音)
▶ 实体计时器(不用手机APP)
2. 职场进阶,每天第一小时做"三件套":
① 清理桌面(只留1个任务相关物品)
② 手写今日3个关键动作
③ 用微信给同事发语音:"今天我要完成XX,需要你帮忙监督"
3.习惯培养
运动:把瑜伽垫铺在必经之路
阅读:床头只放1本书(其他书锁在柜子)
戒手机:购买厨房定时器,工作时段把手机放隔壁房间保险箱
行为设计要点,每个环境线索只关联1个特定行为,避免多重刺激分散注意力。
成果结晶化,定期生产"最小作品"
1. 新人成长,每月25日整理《职场错题本》, 月末装订成册,扫描生成PDF版本。
▶ 错误场景还原
▶ 改进方案对比
▶ 导师验证记录
2. 技术提升,每学完1个编程模块,在GitHub提交:
▶ 代码文件
▶ 流程图解(用draw.io绘制)
▶ 自测用例
3.副业探索, 每周制作《副业实验报告》:
▶ 尝试渠道(如知乎回答/小红书笔记)
▶ 投入时间/金钱成本
▶ 具体数据(阅读量/转化率)
▶ 迭代方向
关键指标,每个周期(周/月/季度)必须产出 **可展示、可测量、可复现的实体成果。
当你能用 动词+数字+实物 描述自己的行动时,才算真正踏实做事:
- ✘ "我在学习运营"
- ✔ "本周完成3篇小红书文案(收藏率12%),素材包已存百度网盘202308文件夹"
- ✘ "我在拓展人脉"
- ✔ "8月参加2场行业沙龙,新增17个微信联系人,其中5人深度跟进记录在Notion数据库"
马上就能开始的行动:
1. 找出1个最想提升的领域
2. 按"动词+数字+实物"格式重写目标
3. 设置手机次日早晨7:00的语音提醒:"今天要完成XX具体动作"
(例:今天要拆解3个抖音爆款视频,截图存相册"8月分析"专辑)。
4.要学习?先打开空白文档写标题,用身体动作欺骗大脑启动)。
5.把任务拆解到最小行动单元,例如:不是"写报告",而是"打开资料文件夹",完成5%就奖励自己(激活多巴胺正循环)。
6.笨功夫原则。任正非:"洗一辈子玻璃,也能洗成院士",选定一个领域,每天固定做30分钟(哪怕看起来很蠢)。
7.执行力差本质是自我定位错误——你以为自己是"指挥家",其实该当"扫地僧"。把每天的目标从"改变世界"改成"把手弄脏",三个月后认知会自然长在肌肉记忆里。
来源:优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