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以一文说清楚《史记·五帝本纪》:其人、其事、其争议、其精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01:07 6

摘要:至此,我们大约可以为五帝的前三帝这样画像:1、黄帝,神武绝世,典型的雄才大略大有为之君,状后之秦皇汉武李世民;2、颛顼,虽勇毅果敢却“载时任地”,不疾不徐,状后之文帝、宣帝;3、帝喾,那便是更有人情味、更具君子之风一些——虽“生而神灵”却“普施万物,不于其身”

至此,我们大约可以为五帝的前三帝这样画像:1、黄帝,神武绝世,典型的雄才大略大有为之君,状后之秦皇汉武李世民;2、颛顼,虽勇毅果敢却“载时任地”,不疾不徐,状后之文帝、宣帝;3、帝喾,那便是更有人情味、更具君子之风一些——虽“生而神灵”却“普施万物,不于其身”,此诚我国古代的政治总体转向礼乐文治的重要一环……而千万古完美圣君尧、舜,亦信信然随之欲出。……

司马迁《史记》的第一部分为《十二本纪》,而《十二本纪》打头的第一篇为《五帝本纪》——写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上古圣王,亦即是太史公以这五位老祖宗作为我华夏煌煌文明史的最正式的开端。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然而,倘稍一细思,问题数不胜数,比如:

1、五帝并非最古,譬诸唐代司马贞即忍不住替我们的太史公补作《三皇本纪》,则史迁何必要从黄帝等五位“非典型性鼻祖”写起?2、即便是从他们写起,五帝的版本自先秦之时已多,演进到后来更多(《孔子家语》、魏晋皇甫谧、宋代苏辙等),太史公又何必专门选择这五位呢?

再如:3、《五帝本纪》近半,叙舜帝尤其是“尧舜禅让”事,而《汲冢》等古籍又载明了那里面没有任何一丝一缕的温情脉脉或道德光芒,太史公当时就没听过吗,何必仍然要如此写?更要:4、《五帝本纪》彰显着怎样的史家精神?以及:5、它对《史记》全书乃至我整个文明,又有着怎样雄深的影响乃至塑造?……

小文章矣,挂一漏万,至陋至愚,以下权当是陪师友们稍捋一捋《五帝本纪》并尽量看一看上述这些问题。概而言之,即试着捋一捋、看一看《五帝本纪》其人、其事、其争议、其精神。——我们开始吧。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一瞥

《五帝本纪》分为六部分,一位圣王帝君一部分,“太史公曰”是末一部分,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看之前,焚香沐浴,斋戒迁座……玩笑玩笑,俱玩笑矣;这种把式岂能配得上黄帝他老人家的厉害?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河南郑州炎黄雕塑

1、我那厉害的老祖宗啊,太史公笔下,这……这……这也厉害得太“具体”太毫无虚饰了吧?——几无丁点儿神神叨叨、神秘色彩,姑妄言之,这不整一个“上古李世民”或“初代汉武帝”吗?——是的,黄帝之功,最要之要,其“战功”也已。对外,“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拿下东方诸部(刘恕,梁玉绳,徐旭生等);对内,对于世代与之通婚与之相互交通的兄弟部落——炎帝部落,盖因政见不合,“炎帝欲侵陵诸侯”云云,亦绝不姑息。——“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是的,黄帝的“共主”地位,由彻底被他收服了的天下诸侯的拥立而来(“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而非他老爸“少典”或老上司“神农氏”打包好的现成的基业。——在这一点上,原谅我不恭加倍,亦十分的“上古李世民”……

总之,黄帝之功,其:大刀阔斧地整合出了一个跨地域、跨血缘、包含着当时一切生产方式或文化光谱的宏大已极的中华民族——后之秦皇汉武李世民,以迄于今,是皆袭黄帝之功也。总之,凡能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庞大而中华文化越来越丰富者,是皆袭黄帝之功也……

陕西黄陵黄帝陵一瞥

然而,这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步,实则黄帝本人及其部众的一小步:2、又是同后之汉武、唐宗一样,黄帝可绝不仅仅是“能打”啊,譬诸其: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何谓“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云云?亲自踏勘地理,为“大刀阔斧”之后的“精准手术”做好准备。何谓“北逐荤粥,合符釜山”云云?精准手术,攘除炎帝、蚩尤之后犹且存在的政治隐患——一手痛击不肯归附的顽固派(“荤粥”或即后之“猃狁”、“匈奴”),一手安抚刚刚形成而尚不算坚实的统一战线(“合符”)……

那,什么又是“云师”、“左右大监”、“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等等?其军队建设、官僚体系建设云尔——且用之且建设之(“云师”:黄帝命军队、百官皆以“云”字,如命春官以青云、夏官以缙云)。——什么又是“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节用水火材物”呢?发展农业、畜牧业,攻关科研及矿业、手工业等等(陈曦、周旻等)——总之是轩辕治下,民生建设也要一一地跟上……

如此种种,是以“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其人:不仅共主的地位是一刀一枪亲自带人挣得的,甚至那共主的徽号也是一砖一瓦实打实建起来的……

黄帝陵之又一瞥

这里补充几句,即《五帝本纪》之中那些我们今天早已叫习惯了的“黄帝”、“尧”、“舜”,俱圣王称呼不假,却非同一类称呼——譬诸“黄帝”即生前尊号而“尧”则有可能是死后谥号(唐代张守节)……——好了,还有什么?

至此:3、本文开头的那些问题,如“五帝并非最古,太史公何必从黄帝写起呀”,便庶几乎看得见一些头绪了。

史记史记,曰史曰记——“史”固客观,“记”却必然包含着一定太史公的“一家之言”。太史公亦诚亲口认下了这一点(《报任安书》)。所以,人司马迁岂会甘心于仅仅交付一部流水账式的“实录”给我们?——所谓“一家之言”,其史事、史义、史德的“三位一体”也——事中见义,以事传德,德弘义现(化用唐代刘知几、近代柳诒徵观点)。也就是说,对于《史记》的作者史迁(父子)而言,排第一位的目的自是传史;但几乎并列第一的是,传义传德。

这就有些理解《史记》为何自黄帝而始、自五帝而始。盖五帝之前,三皇或太嫌久远太嫌漫漶,传至史迁,当与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套神话叙事差之不多,则“硬写”的话,显而有损于据实传史、文从“雅驯”等“史德”(“雅驯”来自《五帝本纪》的“太史公曰”,下文细说)。——此外,自“史义”观之,我们是要一个黄帝这样筚路蓝缕、“披山通道,未尝宁居”的“最高的人”作为文明的指南好呢,还是要一群天纵神力、动辄搬山倒海的“平均的神”作为文明的指南好呢?

黄河

此外,不必讳言,史迁诚孔孟之徒而《史记》根底里乃一部儒家书;但,它在当时乃至整个古代时段的读者,除了天下的统治者便是将欲加入统治阶级的天下读书人,给他们黄帝这样的政治指南不好吗?——质而言之,给他们尽量注入德行的观念(五帝皆是)或实干的精神(五帝皆是),亦或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君子之风(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尧舜尤其如此),不好吗——彼时彼世,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吗?……

姑妄猜测,盖《史记》之肇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之肇始于黄帝,则史事、史德、史义都“规”着太史公不得不这么做——当然,他本人亦诚然乐得这么做,矻矻以求这么做……

“共主”之位自黄帝而传至颛顼、帝喾,是以有《五帝本纪》的另外两帝。——太史公给出的具体的传承世系,亦见诸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及西汉中期的《大戴礼记·帝系》等等,其:

少典→黄帝→昌意(次子)→颛顼

少典→黄帝→玄嚣(长子)→蟜极→帝喾(颛顼是其族叔)

好吧,那,小标题之中的“最霸气的一句中文”又是怎么回事儿?——众所周知,《史记》亦无上的文学经典,“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语),写颛顼的这一段就写得太好了——也有点太好而过于好了: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师友们一定也看出来了,“最霸气的一句中文”在哪里?其:“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今天网友们经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云云,《史记》的这一段是其底本之一。——然而,倘稍一细读,这一段又实在比“皆为汉土”霸气的多得多。——人司马迁告诉了我们个什么事儿呢?

后生小子,“汉土”那才哪儿到哪儿啊?我高阳大帝的功业彻乎全太阳系!会动或不会动的(“动静之物”),甚至包括天上地下宇内方外大小神祇,总之是凡“日月所照”,就没有不臣服于我高阳大帝的!——翻译翻译,什么叫“霸气”?唉,不如这么说,“霸气”这两个字只是对太史公的这段文字最蹩脚的翻译……

至于高辛大帝——帝喾,太史公亦奉上了差不多的一段话: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唉,两千多年前的太史公早就告诉你们了:别跟中国人玩儿“自古以来”……——自颛顼高阳大帝而言之,星辰大海即皆我们的“自古以来”;自帝喾高辛大帝而言之,“中国”之“中”亦天下之中、一切真理的最核心处、万般社会学自然科学的最终统摄者。——这才仅仅只是请出了《史记》一部书呢,且此书向来以“严肃”“严谨”称世……

高辛大帝帝喾画像

然而,通身透汗出过,冷静一下,为何《五帝本纪》写颛顼、帝喾的这两段长这个样子呢——前述写黄帝的那一段则不然,其修辞显然克制得多,而信息点亦密集扎实得多?姑妄猜测,约有三点:

其一,《史记》本就是司马迁及其父亲司马谈两代人的“接力式写作”,文有不一,无甚可怪。其二,自谋篇布局的角度观之,史迁父子的《五帝本纪》亦又浑然一体——有主角,有配角,有明线,有暗线……——比如黄帝便足以称得上是全篇的暗线,《五帝本纪》亦“黄帝家史”。黄帝的血统、德行、风采,皆时时见诸另外四帝身上。再如:下文要说的尧、舜,尤其舜帝,便当之无愧是全篇的主角,《五帝本纪》近半写之。——自然而然,此处的颛顼、帝喾,便不妨当做“配角”或“起承转合”来写了——文章法则上,主要负责全篇的腰部。

当然,这毕竟是一部史书,文章上的考量非最主要者,最有可能的是:其三,颛顼、帝喾,亦的的确确主要在历史上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盖大开大合的黄帝之后,其优秀的“守成之主”也,略似后之文、景、昭、宣。——此如:

一者,太史公道颛顼是“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正完美的守成之主的性格;而帝喾者,“溉执中而遍天下”——“中”即亦有其不那么霸气的一面,谓:“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中庸之为德也”(《论语·雍也第六》),则帝喾亦完美适应于帮着黄帝继续给天下做“精准手术”或“慢慢熬中药”……——此诚昭、宣继之武帝之所为。——二者,太史公这两段虽写得精悍而概括,实则不失关键的生动的细节——如写帝喾之时专门加上了这么四个字,曰“其服也士”,堂堂天子却穿得像个普通士子一样,更平添了几分斯人“中”的美德……总之是颛顼、帝喾这一段虽短,却短有短的道理,短有短的精彩。

汉宣帝杜陵一瞥

至此,我们大约可以为五帝的前三帝这样画像:1、黄帝,神武绝世,典型的雄才大略大有为之君,状后之秦皇汉武李世民;2、颛顼,虽勇毅果敢却“载时任地”,不疾不徐,状后之文帝、宣帝;3、帝喾,那便是更有人情味、更具君子之风一些——虽“生而神灵”却“普施万物,不于其身”,此诚我国古代的政治总体转向礼乐文治的重要一环……而千万古完美圣君尧、舜,亦信信然随之欲出。

尧帝画像

尧乃帝喾子,亦黄帝长子玄嚣苗裔,其世系传承是:

少典→黄帝→玄嚣(长子)→蟜极→帝喾→帝挚→帝尧

嗯?怎么尧之前还有个“帝挚”?挚乃尧异母兄,太史公言之: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是的,这个帝挚干得属实不怎么样(“不善”),不用怀疑,尧即黄帝迄于帝喾的真正继承者——我文明伟业的顺序继承者……——此犹值得一说的是,高辛大帝帝喾的几个孩子,即尧的几个兄弟居然可能都做过天子,纵人类史犹极罕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言之:

帝俈有四妃,卜其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狄,生契。次妃陈锋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

“农耕始祖”后稷雕像

当然,也有数不清的材料说不是这样的,要而言之,时间对不上啊!——怎么……怎么商的始祖(“契”)与周的始祖(“后稷”)都成尧那一代人了,年份也差得太远了吧?——事实上,便是仅看史迁整理出来的世系,时间也对不上。譬诸自黄帝至尧才仅仅四代人,黄帝即尧帝的曾祖父,也就是我们的文明史忽地就从“准神话时代”进入了石峁、陶寺等“准王朝”时代——忽地就给你造出了天文台、祭祀台、宫殿群、大墓群乃至文字……——也许是,自黄帝至尧这一段历史丢失的太多太多(《尚书》即仅从《尧典》而始);亦或许,自三皇至五帝这一段是远远——远远——地没有搞清楚,即黄帝之前还有不知多少套“五帝”正待发掘、整理(化用清代杨峒观点)……

而一切的一切,盖肇始于太史公留给我们的尧的这一段已太“完备”了——尧帝一朝,其各方面的成熟度已太高太高了。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1、所谓“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不是人尧帝凑了一伙子巫婆神汉研究“应当对着上天朝哪个方向磕几个头好使”,而是组织编制科学的足以指导万民生产的历法;且人尧帝主持科研立项还不完,还直接介入科研管理,交予羲、和两家的四个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专门负责该项目——盖这四个人乃至这两个家族于《五帝本纪》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当别无他职。而视诸“羲和”之得以成为中文世界之中“太阳”、“太阳神”的代称,或亦由此科研项目(《楚辞》也已称羲和为太阳、太阳神,可与《史记》相验看)……

泰山日出

此外:2、尧还明确指示这四个人须通过科学的观测制定历法,且分不同的方向各观察各的(“分命”),而不要给我高卧家中卜问钻龟与祝蓍。是以有“中春”(春分)、“中夏”(夏至)、“中秋”(秋分)、“中冬”(冬至)等重要的时节得以明确;有:“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彼时的那一份“尧曰”当是:“这套历法啊,百姓尽可年年用去,纵周行跨年之际的校准问题我们都考虑到了……”(此亦验证于陶寺遗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象台)

——那自然的: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天下人齐刷刷都跟着尧混,都争做“尧之民”。——没办法啊,如此靠谱的政府,跟着他们便一定能顺天时,把地种好,便一定是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呀!

陶寺遗址天文台、彩绘双耳罐

尧还在哪一点上异常成熟?正在“尧舜禅让”,在尧诚然是一位“烧火大师”——政治的火候,他老人家实在实在是烧得太明白了: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1、干了太多太多年了,我老了,我们好好议一议由谁来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谁可顺此事”)。果然:2、尧这第一把火即烧掉了一片低等级的把“野心”写在脸上的野心家,如“四凶”之一的“讙兜”——即此,他和他所推荐的“共工”(“四凶”另一位)就都可以直接排除了……然而:3、贤臣“四岳”所推荐的“鲧”(“四凶”又一位,其最后一位是“三苗”)就有些麻烦了,盖四岳认可他还不算,竟至于“皆曰鲧可”——这是一位高级的懂得收买人心的野心家啊……

怎么办呢?“尧于是听岳用鲧”,姑且一试用之,做些水利方面的工作吧。一者,虽为天子亦不能逆众意硬上;二也是因为鲧的确是有能力的——古来凡高级的野心家哪里有真正的废物?然而,试用的结果是“九岁,功用不成”——也就是尧花了九年,好容易把这个人也排除掉了……

石峁遗址一瞥

不对啊,您一定发现了,尧不是最先排除了自己的儿子“丹朱”吗?“吁!顽凶,不用”——不假思索便脱口斥之:“绝对没戏。”但,倘细一想,恐怕丹朱才是尧最后排除的一位——甚至在与最终的继承人——舜——的比较之中,尧摇摆了很久很久……——何也?下文说舜之时我们再细说,这里先继续看尧是如何烧火的:

4、九年之后,待尧好容易排除了鲧这个高级野心家,便直接点名四岳道:“今年已经是我的第七十年了,爱卿你再说说吧……或者你们看看周围有谁直接即位得了!”——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以九年前最后出了个“馊主意”的四岳引出今天的谈话,正合适;此外,经过了九年,你们也总该知道不能推荐什么人了吧……——果然,此时但见四岳谦卑地答道:“鄙德忝帝位”——我们这些人实在都不行;而尧进一步引导谈话的方向道:“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那就别局限于朝廷里的这点儿人了,打开思路,你们再想想,再好好地想想……

哦!终于想明白了,“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是所谓:5、尧真大政治家也!政道者,护国安民;政术者,其进退之术也已矣(化用自孔孟、《左传》诸书)。尧即行事有度有章法;或早属意于舜,不专之于口,而是从容引导百官替他道出。否则,尧紧跟着的一句话怎就直接是“然,朕闻之”——“不错,这个人我听说过”呢?……或许,九年前,舜确然并不在尧的考虑之内,而亲儿子丹朱又显然有其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缺陷,以致彼时出口否决他时众人也就默认了——那场朝会之后,圣王尧帝的心当是非常痛苦的;而九年之中,一个叫“舜”的年轻人渐渐享誉朝野:“最最起码,现在我有一个后备方案了啊”——尧帝其心,遂由彼时纯粹的破碎转而为此时的摇曳婆娑……

——嗯,“吾其试哉”——让我们再好好试一试这个人吧……

重华大帝舜画像

太史公整理出的重华大帝舜的传承关系是(“重华”:明代阎若璩及历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舜的“号”,而太史公认为是舜的“名”):

少典→黄帝→昌意(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的那个出了名不靠谱的老爹)→舜

前文说过,“《五帝本纪》近半写舜”,舜亦可被认为是这一大篇文章的绝对的主角——绝对的明线。——因何谓之“明线”?盖前四帝的那些品德,太史公在舜这里又几乎一一重复了一遍;而舜的这一部分,实则既大大“侵占”了尧的上一部分——致使《尧》篇的一半写的其实是舜在尧之时的成长史,又确凿引起了禹或《夏本纪》之作为下一部分(《舜》篇结尾处便是禹的成长史)——其可谓是以一人而串联起了整部上古史……

那,继之前文,舜究竟是如何在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呢?以及,尧在舜和“嗣子丹朱”之间如何摇摆,该补上了吧?以及,舜的那个“出了名不靠谱的老爹”——“瞽叟”,又怎么回事儿?以及,可能是大家伙最为关心的,“尧舜禅让”到底是一出道德正剧啊,还是一出宫廷闹剧——亦或者:一出权力的悲剧、一出儒家倾情倾力自制并亲自到处贩卖的神话剧?……

我们一个一个地说。

有关舜的成长,司马迁写了很长,且很细致,要而言之:一方面,尧是真的给机会;另一方面,舜也是真的太厉害太能干了。——个人最感敬服的是舜天神一样的道德光芒以及他在建章立制方面的千万古不世奇功。——前者如人尽皆知乃至吾国童子能诵的: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石峁遗址之又一瞥

夸张了吧,此何等“天人”也欤?

只道是,可能真实的历史比这更夸张,即历史上不论是美德的现场,亦或者荒暴无德之至的现场,都要比我们今天捧在手里的文字要浓烈慑人上千万倍。——譬诸今天还能见到的毛主席、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即常常是刚对着镜头说了几个字便老泪纵横,不能成句,而那些断断续续的故事,对于屏幕前的很多人也就“还好”。——无他,惟真的与毛周二公切身相处过的人才知“美德”二字其实只能是对于这等天人最蹩脚的一种翻译(参见上文“霸气”二字对于颛顼、帝喾有多么蹩脚)。今人视舜,料:亦犹五千年之后的人视毛主席。——同样的道理,史书亦决然不能写出“七三一”故址等等所带给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感受……

毛周二公

综此两方面,是所谓“可能真实的历史比这更夸张”。——史书非历史,它只是一部梯子、一片窄窄的折射镜、一缕绵长不绝的叹息声……——舜在建章立制方面又有什么伟绩?继踵前四帝的那些就不展开说了,诸如选贤任能、劝课农桑、继续改进历法(五帝皆在历法上十分用心)等等,而单就看其全新的创建——比如: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

如前述,尧是真的给机会——是真的用心栽培舜。何谓“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盖尧考察了舜三年之后(“三年矣”),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而舜则造出了管理诸侯一级人物的制度——抽查诸侯是否用心保管共主所颁赐的瑞玉(“五瑞”),抽查通过,再还给他们以备再查(“班瑞”)。既体面,又起到了警戒敲打的作用。何谓“东巡狩,至于岱宗,祡”?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封禅泰山”——是的,这一制度大抵便起源于舜,其又不失为当时震慑兼团结诸侯的一大好办法。还是那话,既体面,又让人细品之下不敢造次……

石峁遗址神面立柱石雕

那,什么又是“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怎么……怎么感觉这么眼熟呢?

是的,“统一度量衡”可不单单是秦始皇一代人的功劳,盖亦肇始于舜——也就是说,尧舜之世,我中华文明不仅完全洗去了原始草昧的色彩,亦且已见得到穆穆赫赫“大一统”气象。——还记得本文开头的那些问题吗,其中之一,“太史公何必自五帝写起呢”?

除却前文已经谈到的那些原因,即“史事、史德、史义”使然,即五帝者,非常符合史迁在这三方面的自我要求;还有一条——更为直接的一条。——什么呢?盖五帝者,皆“大一统政治家”,皆毕其全副身心于团结凝结起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而非守定了一小片地方便关起门来称王称霸……一部《史记》,凡“大一统政治家”必定获得史迁——试杜撰一词——“浅贬深褒”式的好评;而割据逞强的枭雄,则多被写成军事或义气单一方面的强人——至多至多,项羽那样的“悲情英雄”……——后之煌煌史册呢?皆如此也,皆道大一统人物为各类人物之最——是皆祖述于《史记》也已矣……

刘邦雕像

至于这种写法对我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还用说吗?概而论之,史义中的史义,史义上头的史义,岂不正就是大一统之义?

读这样的书长大的民族,早在四五千年前就研究着“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民族,你们居然同他打“台湾牌”,打“分裂牌”?——滑天下之大稽者,连一手制造“七三一”的那贼也企图打“台湾牌”?——莫说这活生生十几亿炎黄子孙,擎问一句,《五帝本纪》它答应吗?他们那五位,你们是绝没有资格见到的,等你们哪天在十九层还须加一层的地府见到了黄帝或重华大帝的那些敌人,自己个儿问问吧……

尧在舜和“嗣子丹朱”之间有没有摇摆,如何摇摆的?以及,舜的那个“出了名不靠谱的老爹”——“瞽叟”,又怎么回事儿呢?

个人愚见,摇摆恐怕还是有一些的。一者,自少典而下的帝系传承看,传位给儿子或哪个自己家的嫡系子孙绝非什么稀奇的事儿(颛顼即黄帝亲孙子,帝喾即黄帝亲重孙,尧即帝喾子)。否则,当尧推出继承人的问题之后,怎么大臣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嗣子丹朱”?而接续着舜帝的夏朝,不更是打包变成“家天下”了吗?

所以,二者,我国古代政治,盖始终周旋于“血统”与“贤才”之间——今天是“血统党”占了上风,而明天就可能是“贤才党”占据上风,斗争不止,周而复始……最最理想的情况,父亲是帝喾而儿子恰恰是帝尧,即血统与贤才都填上了满分;次一些的情况,父亲是大禹而儿子是夏启,即血统一项无疑是满分而贤才也有个七八十分——至少至少,基本收拾得了当时一整个还不算太坏的局面;再次一级,李世民那种情况,血统七八十分而贤才满分有余——势必要直面一个异常破碎而动荡的局面,诚就看其贤才几何了……

舜呢?比之唐宗而又要凶险不知多少倍。

山西运城舜帝陵

大家翻翻前文引述的世系就能看出,舜和尧都差了多少辈人了(高祖辈),连个正经亲戚都算不上,血统一项如零分——这教站在“嗣子丹朱”背后的“血统党”怎么服气?——纵是尧也不安啊;譬诸尽管当时“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不也没敢立即答应让位于舜吗?不也只好“使舜入山林川泽”,无所不用其极地考验了舜三年之后,才堪堪把摄政的位置交给他吗?参考《天龙八部》之中,汪剑通对于乔峰的心情和做法。

不对啊,不是三年之后,尧已提出让位给舜而舜拒绝了吗(“舜让于德不怿”)?

个人愚见,那是舜自己太过清楚这里的“政治火候”还差得远呢,不拒绝而何?且此亦可视之为尧对舜的考验之一,此亦众“血统党”所翘首期待的破绽之一,不拒绝而何?——于此“政治火候”、“凶险远甚”的问题,不妨把“舜他爹极不靠谱”的问题连在一起看,即舜的父亲瞽叟为何敢那么对待舜——要知道:当时处于考察期的舜,虽未摄政,可已经娶到尧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了啊(见《五帝本纪》原文,前文未引这一段)……——《五帝本纪》曰(《孟子》《二十四孝》乃至今天的很多小人书里都有这一段):

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舜的弟弟,袁珂认为“象”这个人物由“舜驯服野象”的传说演化而来)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

这种小人书太多了……

所以,为什么呢?为什么舜他爸和他弟竟至于“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个人愚见,倘史迁记载为真,而非唐刘知几、清梁玉绳所质疑的那样“鄙俚不雅”、“战国人妄造也”,则舜的家人之所以如此待舜,乃正就是来自尧的摇摆不定——他们心说:“你呀你……我家小子怎么可能做天子呢?切!”——即朝野“血统党”的威压之下,当时舜的“政治火候”实在是差得太远太远了,纵尧属意于斯人,嫁女于斯人,亦差得太远太远了……

那,竟至于何时,舜的火候终于到了呢?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

一则,当舜经过了更长的时间而逐渐在朝野清理了那些“不才子”之时。——这些不才子有何共性呢?或黄帝之后(“帝鸿氏”),或少暤之后,或颛顼之后,或缙云氏之后(黄帝时代的高级军官,“云师”长官),总之都是名门贵子,亦即是铁铁的“血统党”无疑。清理了这些血统党,舜始得以在尧的朝廷开口呼吸。——此外,二则,那是在“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之时。——看看吧,果然“三年考察期”才哪儿到哪儿啊?惟做了“摄政王”还须再过上二十年之后,始可与言“尧舜禅让”矣……

是的,舜一生的大事记其实这样的:

……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至此,舜因何而伟大?极粗糙地说,一曰太有德且太能干——太史公即斩钉截铁地说道:“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二曰太能忍;其三,即便舜的运气也是“天人”级别的,如几次化险为夷,如长寿……

湘妃竹折扇

同师友们一道读《五帝本纪》读到了这里,“尧舜禅让”及其所牵带出的无数无数的争议,当不再毫无头绪了。——一者,血统vs.贤才的古代政治状况已交代清楚了;继之,二者,舜有多不容易亦已比较清楚了。——所以呢?所以这一场政权传承当不是悲剧、闹剧、神话剧——任何剧,盖其就是一场存乎些“包装”的历史事件也已。其“包装”的部分,诸如: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什么“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啦,什么舜架不住众人拥戴大呼“天也”而慨然即位啦,皆《春秋》迄于太史公的“为尊者讳”矣——皆“包装”矣(《孟子》也如此记载)。——是:略失于“史事”而成就于“史德”、“史义”,亦无可厚非。

结合《汲冢古书·竹书纪年》及历代方家的意见,尤其基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血统vs.贤才”一项,则舜更有可能的即位过程有四步:1、尧及其近臣(“四岳”那些人)鼎力支持,是以有舜在尧时代摄政二十载而得以从容清理“不才子”等“血统党”。2、这一过程中,尧展现出了何谓顶级政治大师的“烧火艺术”——譬诸什么时候推出舜,什么时候历练舜,什么时候试探舜,什么时候把舜介绍给天下诸侯等等。此即尧一直总体上把握着舜即位之事的“政治火候”;乃至舜在执政的过程中,用人或推进新政皆如臂使指,亦必然有尧的默默支持……3、尧活着的时候便亲自主持了这场尧舜禅让,此后八年才去世(“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这更是对舜的直接支持。

然而:4、“血统党”作为一种古代政治必然的产物,清是清不完的——尧舜禅让前后,几乎必定会有人打着“嗣子丹朱”的旗号发难,乃至是丹朱本人亦参与了这场政变。——尧呢?实不方便出面,也不忍,故而躲起来了,则具体的平叛工作直接由舜来主持,杀伐斩绝……——这大概就是《竹书纪年》等典籍所照见的“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堰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等等的历史镜像。

孰是孰非?盖“是”中有“非”,“非”亦有“是”而已。——还是那话,“史书非历史,它只是一部梯子、一片窄窄的折射镜、一缕绵长不绝的叹息声”……

司马迁雕像

《史记》的“太史公曰”部分乃出了名的精彩,属于七彩华章之上又额外放飞了一支金灿灿大大的烟花。此《五帝本纪》的“太史公曰”亦犹如此,盖斯文也而为第一篇“太史公曰”——不仅精彩,且“一部《史记》,要领尽此矣”(清代牛运震点评这一段的话)。是录其全文如下: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谓:已经很久了)。然《书》尚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谓:古代文献普遍粗拙,连普通读书人都看不下去)。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谓:然而都没有深入考证),其所表见皆不虚(谓:虽考证不深,但值得参考)。《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1、何谓“一部《史记》,要领尽此矣”?盖太史公在这一段明白交代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曰: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余尝西至空桐”数句);修辞风格,曰:“雅驯”、“择其言尤雅者”;最要之要,这里完全交代清楚了史迁的“史德”“史义”——曰:传史传文传绝学(“儒者或不传”),尤其传德(着重点名孔子的《五帝德》),且不妄作论断。

以此:2、《史记》或的确是一部儒书,譬诸其涉嫌“包装”尧舜禅让之事过甚——其“一家之言”也已;但,这也同时是一部蒸不烂煮不透响当当的铜皮巨典——并孔孟那一等级的儒书,即不独为儒门而作的儒书,一齐不朽了……

孔子雕像

好了,我们也总结一下吧,就着这段“太史公曰”,就着本文开头的那几个问题:

1、五帝并非最古,太史公何必要从黄帝等五位“非典型性鼻祖”写起?即便是从他们写起,五帝的版本已多,太史公何必专门选择这五位呢?个中缘由或并不复杂,盖自太史公看来:五帝者,其事可察,其德可鉴,其义足可传世——此尤以五帝皆大一统之君,更值得后世君子并我们今天十几亿国人,切切怀之,追比之……五帝何必自黄帝始?还有一种说法,因汉初颇崇“黄老”,故而太史公著黄帝事迹以迎合之(陈曦、周旻引);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说,是太史公刻意把《五帝本纪》之中的黄帝写成“最高的人”,以反对时人的怪诞不羁之风——而“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才是大道(清代李邺嗣、蒋士学等)……总之,听听则可,似不当是史迁如此写的主要原因。

2、争议最大的“尧舜禅让”是怎么回事儿,太史公难道没听过别的什么说法吗,何必写得他们如此“长厚而似伪”(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语)?一者,无须讳言,这里的确有史迁父子一己的局限性,盖人皆不可能同时选择几种价值观或审美偏好——更无从选择自己所处的时代。二者,我们其实也看得到太史公在竭力对抗这种局限性——前文做出的所有推断即尽皆来自《史记》字里行间留下的线索……

所以,三者,还是比较有理由相信尧舜禅让之事的确存在。——盖千万古难得的尧就那么活生生遇到了千万古难得的舜,盖“血统”之思终究战败于圣王“尊贤”之思,盖公心终究战胜了私心。——这在整个人类史上并不罕见,盖文明初期,生存压力太大,实在办事的领袖的确乎更受欢迎;这在我国历史上亦不罕见,近者如长征时代的周总理曾主动让权给毛主席……

但,尧舜禅让也的确应当比史迁所记载的复杂得多、凶险得多,盖矛盾是永在不休的——于我国古代政治而言,“血统党”与“贤才党”的矛盾是永在不休的……

长征时代画意

3、《五帝本纪》彰显着什么样的史家精神?以及,它对《史记》全书乃至我整个文明,又有着怎样深刻的塑造?此尤见于“太史公曰”,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毛主席语);其:“雅驯”为文,严肃对待历史的精神;其:传事,传德,兼传义——再杜撰一词——“三传精神”(上文已杜撰了一词“浅贬深褒”)……——至于《五帝本纪》对《史记》全书的影响,即亦由此三项。

那,《五帝本纪》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文明呢?——且看五帝那都是什么样的德啊!是:艰苦奋斗之德、不卑不亢之德、亲民爱民之德、中庸有度之德;最要之要,是矢志不渝大一统之德已哉。——您说这些怎么影响着我们的文明?但其实……还用说吗?——譬诸您本人会允许任何人打“台湾牌”“分裂牌”吗?倾其毕生光华于大一统事业的黄帝尧舜他们会答应吗?

最后之最后,以我深心爱之的辛稼轩的一阕《汉宫春》结束这篇小文章,词曰: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蓴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主要参考文献】《尚书》,《诗经》,《论语》,《孔子家语》,《左传》,《孟子》,《庄子》,《韩非子》,《楚辞》,司马迁《史记》(陈曦、周旻等注)引《竹书纪年》、李邺嗣、蒋士学等,《大戴礼记》,班固《汉书》,《逸周书》,裴骃《史记集解》,范晔《后汉书》,司马贞《史记索引》,刘知几《史通》,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刘恕《通鉴外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柯维骐《史记考要》,毛主席《毛泽东选集》,柳诒徵《国史要义》,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袁珂《中国神话通论》等。

#春日生活打卡季##史记##像史记的《五帝本纪》靠谱吗?#​​​​

来源:愚鲁的诗词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