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与鲍威尔的博弈已从隔空喊话升级为实质性威胁。自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再次公开抨击鲍威尔“动作太慢”并暗示罢免其职位后,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持续发酵。
特朗普与鲍威尔的博弈已从隔空喊话升级为实质性威胁。自2025年4月17日特朗普再次公开抨击鲍威尔“动作太慢”并暗示罢免其职位后,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持续发酵。
尽管白宫官员随后澄清“无意行动”,但最高法院即将裁决的“特朗普诉威尔科克斯案”可能削弱总统罢免独立机构负责人的法律限制。若裁决支持特朗普,鲍威尔的去留将直接挑战美联储近百年的制度根基,而华尔街对这一风险的定价显然不足。
美联储主席的地位远非“政策执行者”那么简单。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制度隔离政治干扰,确保货币政策的专业性和连贯性。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鲍威尔果断启动无限量QE稳定市场,若当时美联储听命于白宫,可能导致通胀失控。这种独立性不仅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定海神针”,更是全球资本信任美元资产的基石。
然而,市场往往低估美联储独立性的深层价值。嘉信理财首席策略师Kathy Jones指出,若特朗普强行解雇鲍威尔,即便继任者政策与鲍威尔一致,市场对美联储的信任也会“不可逆地崩塌”。
这种信任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债收益率飙升、美元贬值、外资加速撤离——这些现象通常只在新兴市场出现,如今却可能降临全球最大经济体。
1. 美股流动性危机
若美联储独立性受损,投资者将重新评估风险溢价。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师Steve Sosnick警告,外国资本可能因“机构信任瓦解”加速撤离美国股市。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标普500指数已因政策不确定性回落15%,若鲍威尔被罢免,市场可能重演2020年3月的“流动性枯竭”暴跌。
2. 美债抛售潮升级
当前美债市场正经历“股债双杀”,10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4.5%,创1982年以来新高。若特朗普强行撤换鲍威尔,投资者对美债“无风险”属性的信仰将彻底动摇。日本、中国等主要持有国可能加速减持,迫使美国财政部以更高利率发债,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成本。
1. 制造业“失血”加剧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65年的28%降至2025年的8%,过度金融化是主因。波音公司因长期回购股票而非投资研发,最终陷入质量危机,正是金融资本短视的缩影。若美联储被迫配合特朗普降息,资本可能进一步流向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而非实体产业。
2. 金融体系“脱实向虚”
金融空心化的核心是资本脱离生产领域,转向投机。当前美国金融业利润占比达28%,远超制造业的22%。若美联储沦为政治工具,政策利率可能被人为压低,催生更大的资产泡沫。比特币价格2024年突破10万美元,正是资本逃离传统市场、追逐高风险投机的例证。
1935年“汉弗莱执行人”案确立了独立机构负责人的罢免限制,但保守派主导的最高法院可能推翻这一判例。若特朗普成功罢免鲍威尔,其影响将远超个人去留:
华尔街对特朗普的“认真对待但不全信”心态正在瓦解。解雇鲍威尔的威胁暴露了美国经济治理的深层矛盾:当政治干预凌驾于专业决策,短期政策红利将被长期制度成本吞噬。从制造业空心化到金融空心化,美国正站在系统性风险的悬崖边。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可能只是一次看似偶然的人事变动。
来源:夜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