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益瑶作为旅日著名的中国画家,其佛教水墨题材作品在整个亚太地区独树一帜,具有多方面值得深入剖析与高度评价的特质:她的佛教题材水墨作品巧妙融合了中日两国艺术精华元素。从中国传统绘画角度看,继承了水墨画注重笔墨韵味、意境营造的特点,线条灵动且富有表现力,用墨层次丰
傅益瑶作为旅日著名的中国画家,其佛教水墨题材作品在整个亚太地区独树一帜,具有多方面值得深入剖析与高度评价的特质:她的佛教题材水墨作品巧妙融合了中日两国艺术精华元素。从中国传统绘画角度看,继承了水墨画注重笔墨韵味、意境营造的特点,线条灵动且富有表现力,用墨层次丰富,如传统山水画中皴法擦点染的技法被她灵活运用于描绘佛教景物、人物服饰等,传递出古朴典雅的东方气质。在日本艺术影响方面,吸收了日本绘画对细节精致入微的刻画风格以及对自然与精神世界微妙关系的独特理解,将日本佛教艺术中静谧、幽玄的氛围融入画面,使作品成为跨界佛教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拓宽了佛教水墨题材的文化内涵边界 。
傅益瑶《祖道传东图》之道元春行图
傅益瑶佛教水墨作品蕴含着对佛教世界深刻的感悟与虔诚的情感。她笔下的佛像慈悲祥和,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传递出超越尘世的宁静与智慧,让观者仿佛能感受到佛性的光辉与普世的悲悯。在描绘佛教故事场景时,整个画面充满张力,人物动态、环境渲染都展现出故事情节应有的章节。用色方面,既保留水墨淡雅清新的主调,又适时融入一些明快鲜艳的色彩元素,如描绘佛光时的金色、表现佛国净土花卉时的绚丽色彩,打破了传统佛教水墨相对单一的色调,为画面增添活力与神秘氛围。
傅益瑶《二十五菩萨来迎图》
除了宏篇巨制外,傅益瑶的佛教作品还带有历史性题材特点,和其父—傅抱石一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元艺术创作和文化加工,这样使得作品本身具有可读、可想、可看的视觉效果。尤其轰动日本的长篇巨作《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用了25幅水墨画生动还原了中日佛教友好交往的历史上,一段值得被纪念的故事。这组作品描绘了公元835年,日本第18次遣唐使团来中国学习佛法,圆仁作为随行之一怀抱着前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朝拜巡礼、求法交流的初心,历经艰难险阻、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前往天台山,却因缘际遇游历了半个中国,行迹遍及江淮、齐鲁、河东、关中等地,包括长安、扬州等当时热闹非凡的大都市,在旅途中也见识了官员、商人、村民、僧侣等社会各阶层。留下了一部与《马可•波罗行记》齐名的伟大旅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该组作品一经问世即被日本视为艺术瑰宝而加以珍藏。
傅益瑶《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之法难长安
细究其因,这也应验了艺术无国界的原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通过艺术纽带,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一、从艺术创作的独特角度来看,傅益瑶大部分作品选择了“障壁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创作的突破口。并且,傅益瑶目前是整个亚洲区域唯一能提供完整佛教题材作品的水墨画家,她对“障壁画”的探索和运用,为当代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方向的选择以及形式创新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思路和实践范例,有助于启发更多艺术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尝试与突破。
傅益瑶《天台山国清寺》
二、在文化传播的层面,我们通过对傅益瑶创作的另一幅史诗级绘画作品—“佛教东渐图”在日本所引发的重大反响进行深入剖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的接受程度。目前,中、日、韩三国对傅益瑶佛教主题绘画作品都极为重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海外受众对于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理解和喜好,也为中国佛教文化艺术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傅益瑶《佛教东渐图》局部
三、从人物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傅益瑶关注“圆仁入唐求法”这一历史人物的原因以及她对“圆仁”的独特评价进行深入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圆仁”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维度。通过她的视角和解读,我们能够从艺术创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理解“圆仁”在佛教东传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在创作过程方面,傅益瑶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在创作“圆仁佛法东传”系列画作时的心得感悟以及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些作品可作为母版衍生出歌舞、动漫、音乐、游戏、甚至电视剧及电影等系列艺术表现形式,为生动还原历史事件,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奠定基础。
日本“国宝”级寺院—延历寺主持与傅益瑶合影,身后为寺庙“障壁画”佛教东渐图
四、回顾傅益瑶的创作之路,她所积累的体会和感悟对当下的艺术创作具有显著的反哺作用。从傅益瑶的“圆仁入唐求法巡礼图”系列画作所引发的思考和实践出发,能够为中日两国通过艺术这一桥梁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傅益瑶《涅槃图》
来源:未来美学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