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在经历反复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形成一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最终选择放弃尝试,被动接受困境。---### 核心理解1. 起源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通过动物实验提出:- 实验:将狗关在笼中反复电击,狗最初会挣扎逃跑,但多次失败后发现“逃不掉”,即使后来笼门打开,也不再尝试逃离,而是趴下忍受痛苦。- 迁移到人类:当人长期经历努力却无果(如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反正做了也没用,不如放弃”。2. 与孩子学习问题的关联- 孩子可能因长期成绩不佳、批评过多,形成“我学不会”“努力也没用”的固化思维,进而对学习冷漠、逃避作业,陷入恶性循环。---### 典型表现1. 自我否定- 常说“我就是笨”“怎么学都考不好”。2. 逃避挑战- 遇到稍难的题立刻放弃,甚至不尝试。3. 归因偏差- 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差”(不可改变),而非“方法不对”或“努力不足”(可改变)。4. 情绪低落- 对学习表现出麻木、无所谓的态度。---### 如何帮助孩子打破“习得性无助”1. 创造“微小成功”体验- 布置孩子稍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如每天只做3道简单计算题),完成后立刻肯定:“你看,这3题全对了!你的仔细检查很有用!”2. 引导积极归因- 孩子犯错时,避免说“你怎么又错了”,改为分析过程:“这道题步骤是对的,只是最后计算粗心了,我们下次慢一点就能避免。”3. 拆分目标,可视化进步- 用阶梯图记录每天的小成就(如“连续3天作业自主完成”“错别字减少2个”),让孩子看到改变的可能。4. 关联兴趣,重启动力- 若孩子喜欢画画,可让她用漫画总结课文;若爱运动,用“闯关游戏”模式完成作业(如做完数学题解锁一个跳绳挑战)。---### 关键提醒- 习得性无助不是性格缺陷,而是长期负面反馈形成的心理保护机制。- 打破它需要持续的正向激励,重点在于让孩子重新相信“我的行动能影响结果”。- 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比批评更有效——哪怕孩子只专注了5分钟,也值得被看见:“刚才这5分钟,你一直盯着老师听课,这就是进步!”通过逐步积累“我能行”的体验,孩子会从无助感中走出来,重建对学习的掌控感。#青少年心理 #儿童心理 #孩子的内心 #从心理解孩子 #孩子的压力 #学习分享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在经历反复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形成一种“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心理状态,最终选择放弃尝试,被动接受困境。---### 核心理解1. 起源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
来源:汤姆猫不是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