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一种名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ovenous Anastomosis, LVA)的外科手术,正悄然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开辟新径。
在医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一种名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ovenous Anastomosis, LVA)的外科手术,正悄然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开辟新径。
近日,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副院长陈剑带领下,神经外科副主任魏乃礼为一位82岁高龄老人实施了LVA手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该手术的圆满完成及术后良好表现,标志着汕大医附一院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高龄患者术后效果显著
“手术后第三天,妈妈突然认出了他(陈奶奶老伴)是我爸爸,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哭了。”患者陈奶奶的女儿激动地表示。陈奶奶今年82岁,5年前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近年来病情持续恶化,出现严重记忆力减退、时间空间定向障碍、语言能力下降及尿失禁等症状,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子女照料。
家属辗转多家医院求医,但传统药物治疗仅能延缓病情进展,无法有效改善症状。汕大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团队经详细评估,认为陈奶奶符合LVA手术适应症。在完善术前检查并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后,手术于3月18日顺利实施。
术后第三天,陈奶奶的认知功能和日常行为能力即出现明显改善。她的记忆力得到提升,能认出部分家人,并能正确说出老伴的姓名和子女家庭关系,且小便失禁情况显著改善,术前夜间尿床的症状术后完全改善,术前常有的焦虑、易怒情绪也得到缓解,能与家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目前,陈奶奶仍在康复随访中,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将持续监测其长期疗效。
●LVA手术:从淋巴系统到脑健康
据介绍,LVA手术最初用于治疗肢体淋巴水肿,近年来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其治疗AD的核心机制在于改善脑部淋巴引流,促进毒性蛋白清除,这得到了多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支持。
2015年,神经科学领域迎来重大突破。美国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研究,首次证实哺乳动物大脑存在功能性“中枢神经淋巴系统”。这一发现颠覆了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豁免”的传统认知,揭示该淋巴网络可能参与β-淀粉样蛋白清除,其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相关,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理论框架,被学界誉为近十年神经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汕大医附一院相关负责人介绍,LVA手术通过在颈部或颅底建立淋巴管—静脉吻合通道,改善淋巴回流。其治疗AD的可能机制包括两方面:一是直接效应,增强颈部淋巴引流,降低脑内间质液压力,促进类淋巴系统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二是间接效应,减少淋巴淤积导致的慢性炎症,调节脑内免疫细胞(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改善脑微环境。
2021年,日本东京大学团队在Annals of Surgery发表首个LVA治疗AD的临床研究,12例轻中度AD患者术后6个月MMSE评分平均提高3.2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改善率达75%。“本例患者的快速反应与上述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汕大医附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学科协作突破手术难关
LVA手术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需在颈深部淋巴管与静脉间建立通畅吻合。本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医院领导的前瞻性支持和多学科团队的紧密配合。陈剑主刀团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精准吻合淋巴管与静脉,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实时评估通畅性。同时,麻醉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为诊断、评估患者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陈剑表示,AD治疗需要多模态干预,以LVA为代表的外科手段为综合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和新希望,“目前汕大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团队完全掌握了LVA手术,对于高龄的老人也从安全性方面做了流程化管理。在魏乃礼副主任和科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从病例选择到术后管理,我们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为后续病例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投入资源,推动这项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虽然该手术已经成功攻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长期疗效的验证。为应对这一挑战,汕大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正积极投身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致力于确立科学的患者筛选标准,统一手术技术的规范,建立长期疗效评估体系,通过纳入更多患者,科学、系统地评估LVA手术在AD治疗中的长期效果。
南方+记者 张晓宜
通讯员 符腾越 吴晋
来源:身体焕新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