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处祁连山北麓的凉州区南部山区,从“黄土漫天”到“绿浪翻滚”,从“鸟不落脚”到“野禽安家”,正在形成一条不断延展的绿色生态廊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的理念,努力打造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以绿妆锦绣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汹涌浪潮里,凉州,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且歌且行。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凉州区南部山区,从“黄土漫天”到“绿浪翻滚”,从“鸟不落脚”到“野禽安家”,正在形成一条不断延展的绿色生态廊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的理念,努力打造涵养水源、促农增收、助力“双碳”的“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以绿妆锦绣,以心绘丹青。
厚植生态根基,催生绿色希望。植绿,是凉州区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的开篇之笔。自2022年起,凉州区怀揣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以无畏开拓者的姿态,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等地,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先锋树种,开启了大规模的植绿行动。截至目前,已累计营造碳汇林3万多亩,235万株树木织就生态屏障。全区各单位、乡镇、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纷纷积极响应,组织开展春季植树、夏季管护探访活动和不定期义务浇水活动。众人齐心协力,以汗水为甘霖,精心照料着这片绿色家园的每一处角落,让绿色梦想在凉州大地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古人白居易以播绿为荣,在忠州城东坡地栽种花草树木,留下佳话。而在当代凉州,也有着众多“播绿人”。凉州区创新“我在南山有棵树”志愿植树模式,设立军人林、爱情林、生日林等主题林区,以募捐、共植并行,凉州儿女以树寄情,以绿明志,让植树从义务升华为文化仪式,将“独木不成林”的谚语升华为“众志可成森”的实践。凉州人以树为纽带,重塑着对土地的敬畏与深情。
绿由源头来,风景变“丰景”。以碳汇林为舞台,“绿之源杯”山地自行车赛激活青山绿水间的“速度与激情”。参赛者驰骋于林间赛道,看云杉列阵、山杏含芳,生态之美与运动之乐交融,恰似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却更添一份动感与活力。“林 — 禽(畜)— 花 — 游”观光产业园模式,正在南部山区的绿浪中舒展画卷。春有花信为序,夏有绿荫作跋,秋有果香注脚,冬有雪韵留白。曾经的荒山沟谷,如今车辙相连、笑语相闻,让每个驻足者都能在草木荣枯间,读到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平仄相和,逐步形成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踏雪”的四季诗笺。
倘若古人张恒再访凉州,定会惊叹,“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的春日凉州,如今因南部山区碳汇林更具魅力。那连片的云杉在春日暖阳下愈发葱茏,与明艳的杏花一同,构建出凉州生机勃勃的春日盛景,彰显着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从扛起铁锹栽下树苗,到“云端”捐赠种下约定,从劳动尽责到捐资尽责,爱绿护绿早已成为凉州儿女的深情守望,化作守护青山的行动自觉。近年来,凉州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在全社会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汇聚众力、久久为功,以实实在在行动和成效交出一份靓丽答卷。(文:张珊珊;手绘:袁佳丽)
来源: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