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花猫健康
编辑 | 花猫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糖是身体的“警报器”,一旦失控,后果比你想的严重得多。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3亿,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接近1.4亿,稳居全球第一。不夸张地说,每10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但好消息是,血糖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逐步改善的。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了下面这5个变化,很可能说明你的血糖正在朝着“正常”慢慢靠拢。
很多人吃完饭就犯困,以为是吃撑了。其实不是,这是血糖飙升导致的。当你摄入大量碳水,血糖迅速升高,胰岛素分泌量猛增,结果就是能量分配紊乱,大脑短暂“缺电”,你自然困得不行。
但如果你发现饭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不再昏昏欲睡,很可能是你的血糖波动减小了,胰岛素功能开始恢复。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说明你的代谢正在变好。
血糖高的时候,身体会试图通过尿液把多余的葡萄糖排出去,这就导致你晚上频繁起夜。一旦夜尿明显减少,尤其是从每晚3次以上减少到1次甚至无夜尿,说明血糖水平已经下降到了肾脏“无需报警”的范围。
这时候,你的肾脏负担也在悄悄减轻。根据《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夜尿频率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夜尿超过2次/晚的患者几乎都有血糖控制问题。
血糖异常时,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你可能一边控制饮食,一边还是胖。但当血糖开始恢复正常,胰岛素敏感性提升,脂肪代谢也会随之被“唤醒”。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体重没那么容易反弹了,甚至在不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也在慢慢下降。
这不是减肥成功,而是代谢系统开始正常运转的表现。如果腹围也在慢慢减小,那就更有说服力了,因为腹部脂肪和胰岛素抵抗关系最大。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典型表现就是手脚麻木、刺痛、灼热感,医学上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如果你最近突然发现这些症状在减轻,甚至消失,说明你的血糖控制已经开始对神经系统产生正面影响。
神经修复是个慢过程,但它一旦开始,说明血糖已经降到了“有利于修复”的水平。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血糖控制在HbA1c
高血糖会让血管变脆、变硬,尤其是微血管,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甚至小伤口都久久不愈。当你发现皮肤变得细腻、水润,伤口愈合得比以前快了,说明你的微血管系统正在恢复弹性,血液循环变好了。
这是身体“最外层”对血糖好转最直观的反馈。尤其是脚部皮肤,如果脱皮变少、颜色更均匀,那基本可以确定,血糖确实在改善,不是错觉。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把血糖值压下来,其实真正的恢复,是整个代谢系统的系统性改善。从胰岛素分泌、脂肪代谢、神经功能、血管弹性、免疫反应……每一个细节都要配合,才能让血糖真正“稳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从这些身体变化中去观察血糖的真实走向,而不是只盯着一个数字。
很多患者血糖虽然控制住了,但身体状态依旧糟糕,那只能说明控制方式出了问题。真正有效的血糖管理,应该是让你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吃饭后不困、晚上能睡、体重稳定、皮肤健康、伤口愈合快。
这些才是血糖正在恢复正常的“黄金信号”。如果你已经开始出现这5个迹象,恭喜你,说明你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最后提醒:血糖恢复是“缓慢的胜利”,别指望速成。别指望今天吃了个低GI晚餐,明天这些症状就都消失了。血糖的恢复,是一个缓慢但扎实的胜利。关键是:别走回头路。只要你每天都能比昨天更规律一点,血糖就会一天比一天听话一点。
资料来源:
①. 王丽, 李文辉.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6): 423-427.
②.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2023.
③.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④. 胡晓波.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防治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1, 60(4): 289-292.
来源:花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