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割不断的情怀(二)——老同事40年重逢话当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08:41 1

摘要:人生总有些忧伤,与其消极抗拒,不如面对现实学会释怀。何况大学毕业,从此告别泥潭,成为成百上千人仰慕吃上国家饭的公职人员。当兵那刻每个月只拿几元的津贴,而今,还未报到就领取了一个月的工资34.5元。想到这里,烦闷、忧愁的心绪似乎平复了很多。马上要开学了,家里人忙

w-208# 作者:刘光清 铁十三师 铁道兵战友网 2025-03-19

报到的第一天

人生总有些忧伤,与其消极抗拒,不如面对现实学会释怀。何况大学毕业,从此告别泥潭,成为成百上千人仰慕吃上国家饭的公职人员。当兵那刻每个月只拿几元的津贴,而今,还未报到就领取了一个月的工资34.5元。想到这里,烦闷、忧愁的心绪似乎平复了很多。马上要开学了,家里人忙前忙后张罗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出发时,勉励的话说了一箩筐。

报到的第一天,是我永远记忆犹新的日子。1982年8月30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温暖而柔和;微风拂过,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慢慢苏醒。这天我起得比往常早,拾掇拾掇行李,早饭后,告别家人。我知道,一个新的生活状态正悄然而至,带着一丝期待,一抹紧张踏上了人生的旅程。

帽子峰中学是帽子峰公社的乡办中学,地处南雄县的北部,北部共4个公社,全安、帽子峰、澜河、百顺,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山区公社,南雄人戏称“北山游击队”。帽子峰居中,距县城24公里。搭乘班车9公里到县城再转乘班车前往帽子峰。全线仅有两趟车,上午、下午各一趟。幸好我提前购了票。9.30时上了车,不一会车上挤得满满的,过道里水泄不通,座位38个,实际坐了至少60人。

人多得像一锅粥,空气似乎要凝固起来,整个车厢弥漫着紧张和焦灼的气息,让人透不过气来。发车了,通往北面的公路全是泥沙路,一路尘土飞扬,会车时更是惨不忍睹,灰尘与黄沙在空中横行乱舞,人走在路上便是遭殃,睁不开眼睛,身上落满了白花花的灰尘,从头到脚无不例外。大约行驶5公里,这里茅草树木明显增多,山上的公路盘旋而上,仿佛一条蜿蜒的银蛇缠绕在山腰间,伸向远方的天际。车上的人说此山叫“佛岭头”。山高路陡,车辆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不时发出呻吟声,车上的人也不再叽叽喳喳了。大家平心静气听着发动机发出的轰——轰——轰的嘶吼声。

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人们终于可以喘上一口气,紧张的情绪有了舒缓。接着是下坡路,下山数公里,紧贴悬崖峭壁,使人心惊胆战。我至今还记得:在一个急转弯处,对面突然来了一辆车,由于路窄,又没有护栏,为了让车,我们的车一退再退,退到了悬崖边。正好我坐后排,朝下看,悬崖峭壁。心想,再退一步必然坠入悬崖。好险呀!我不由自主地暗暗祈祷:上帝保佑!上帝保佑……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听到司乘人员喊叫:“到了!到了!帽子峰的乘客下车!”我急急忙忙从行李箱取出行李。“天那!这就是帽子峰公社,巴掌大,还没有我一个村庄那么大,那么开阔!”我自言自语地说。帽子峰坐落在一个山脚下,四面环山,中间一条河穿镇而过,两岸建筑物全是低矮的平房,楼房的影子都见不着。因为第一次来,询问当地人帽子峰中学所在地,好心人指向河对面那幢不起眼的建筑。顺着指定的方向走去,过了桥,左拐60米到了。我忽然惊叫起来: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一座庙宇!没有校门牌,大门是两扇用粗木头钉成的。

看得出来原来用红油漆涂过,经过岁月的沧桑,已经略显斑驳。走进校园,校园冷冷清清,见不着一个人,呈现眼前的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地面泥土地,高低不平,略显倾斜。四周为土坯房。教师住房、学生宿舍、厨房、办公室等一股脑儿安插在这里。穿过四合院来到第二幢,看得出来是课室,一共6间一字排开,同样为土坯房。走进教室,地面坑坑洼洼,黑板是用黑漆漆成的,仔细看,

还裂了好几道缝,桌椅也缺胳膊少腿。屋顶没有遮拦,窗户没有玻璃,春、夏、秋冬任凭风雨来袭。校园背后是运动场,说是运动场,其实就是很不起眼的篮球场。木质结构的球架只有一只,篮板掉落一块,篮圈下垂30度。操场同样泥土地,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有的还露出狰狞的瓦片和石块,看上去比麻子脸还难看。周边杂草丛生,有的高过膝盖……

眼前的一切完全超乎我的想象,让我身心疲惫,五味杂陈。返回校内,遇见一中年妇女。她个儿不高,1米5左右,皮肤偏黑,穿一件花格的确良长袖,胸前系一条蓝色围裙。我连忙上前与她打招呼:“阿姨,我是刚分配到这里的老师,姓刘,今天来报到。”“呵,刘老师,欢迎欢迎!”“我是这里的厨工,姓刘,自家人哟”。说完她领我去见校长。校长住东南面的角落。校长姓胡,名宝真。中等个儿,穿一件灰色长裤套白色背心,留一头男人再普通不过的短发。他住的寓室非常简陋,长长的单人房,既是卧室又是学校的接待室,说是接待室仅有一张木制尚没有油漆过的旧长沙发。卧室不是那种套间,一眼望去所有摆设一览无余。一张床,一个办公桌,一个报架。报架挂有数种报子,末端还堆放着学校杂七杂八的各类器材。

校长则不是邋遢那种。被子贴得整整齐齐,地面干净,办公桌的各类杂志书刊拾叠整齐,桌面垫上一块厚厚的玻璃,玻璃下面垫上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花以及家人近期的生活照。折射出校长生活俭朴,大公无私,以身作则,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见我进来,一边亲切地与我握手,一边接过介绍信,心情愉悦地说:“欢迎欢迎!刘老师,学校正缺你们这些有素养、有专业水平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来。”他招呼我放下行李,让我坐在沙发上,手里递给我一杯白开水。寒暄了几句便不紧不慢地向我介绍学校目前的状况:全校6个教学班,正常入学人数220人左右;在编教师17人,其中民办教师2人;大部分为本地教师;师资力量不配套发展不平衡;学校条件差,生活艰苦。以上介绍后,提出殷切期望: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乐于吃苦,砥砺奋进!

正当胡校长一五一十向我介绍时,对面厨房传来厨工人员的叫声:“老师们开饭了”!连喊几声。看看时间,十二点半。舟车劳顿半天的我,为了赶车,早上随便吃了一点对付,肚子早已“闹革命”。听到叫声,我赫然站起,大步流星朝厨房奔去。心想,今天是报到第一天,又是欢迎新老师的到来,学校一定盛情接待,四菜一汤,喝点小酒是免不了的。想到这里,我加快了脚步,不管三七二十一,填饱肚子再说。

可是,到了厨房,眼前的一切让我傻眼了:阴暗潮湿的厨房,没有餐厅、没有餐桌,更没有什么盛宴招待;两个大锅头,一个炒菜,一个蒸饭连着烧水池;灶下面的柴火尚未燃烧完,火苗尚在跳跃着,肆无忌惮地迸发出阵阵浓烟;烟雾缭绕,穿过喉咙把我呛住,一连几声咳嗽;穿过瞳孔两眼泪滴。厨房本身就暗,加上浓烟的缭乱,厨房一片漆黑,进来时就像在黑暗里摸索着希望的感觉。“刘老师,饭在这里!”靠北墙的一个长方形切菜板零零星星摆放若干盒饭。

我端了过来,刘阿姨随手从盆子打了一小勺不知名的小菜。咛咛地说:“刘老师受委屈了,帽子峰这个地方条件差,没有集市,学校又没有菜地,买不到农产品,不仅吃不上肉,蔬菜都难以保证。偶尔校长去县城开会,携带一点给老师们改善改善,平时就以干菜为主,这不,这点干菜还是我从家里黏手带来的。”听着刘阿姨的诉说,我不由心头一热,产生一种敬意:刘阿姨心地善良,大公无私,待人热情,可亲可敬。

因为刚来报到。居无定所,其他老师吃完饭后回到自己的卧室,我无处可去,只好找一个地方蹲着吃。仔细打量:菜,茄干炒辣椒,尝一下,干涩,没有油,特别辣;饭,老米,味道变质,明显品出一股霉味。顿时,一种莫名心酸涌上心头。想想,交通不便就算了,环境糟糕也罢,吃也是今后面临的难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吃不饱怎么能好好工作?一天两天还能对付,长此以往怎么受得了!难道我寒窗苦读,挑灯夜战,千辛万苦挤“独木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换来的是今天的结果……?我越想越气,越想越痛苦,越想越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以至于让我失去本能的味觉,眼泪不由自主地吧嗒吧嗒掉落下来,流入盒饭里……毕竟饥肠辘辘,我只好囫囵吞枣将这盒饭、莱、连同泪水一口一口塞进肚里。

下午4时,一起分配到本校的华明海、周才东也前来报到。我领他们俩去见了校长,递给介绍信,作了自我介绍。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随后我们从校长手里接过房门钥匙,找到属于自己的寓室。我们三人同分在进校门的西侧。打开房门:一股窒息难闻的味道扑鼻而来;单人间,床架、办公桌、办公椅各一张;地面杂物纸屑一地,细看还有老鼠屎……能料到调走的老师没有清扫。我们没有过多的责备。一不做二不休,找来清扫工具彻底清扫,消了毒,铺好床,放好行李,总算有了自己的定所。

晚上,我们三人凑合在一起,谈论初来乍到的印象与感受。一向寡言少语的周才东除了叹气还是叹气。我是直性子,有话则说,有屁就放,憋在肚里不舒服。把白天发生的事情一股脑地宣泄出来,尤其厨房阿姨的一席话:蔬菜无法保证,吃肉成了稀罕物,一日三餐干菜拌饭,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我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无法自拔。仿佛自己的烦恼也在不断地升温……。然而,一向沉稳,少年老成的华明海则持不同的态度。他语重心长地说:“光清哥,别说了。眼下学校条件固然之差,但再差也没有我当代课老师所在的学校差。我是校长、主任、班主任一肩挑。即当教师又当保姆。不仅管教学还要管生活。

山村小学一、二年级包班,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一天下来一个人筋疲力尽。但我坚信: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人、塑造人;人就像一块宝剑,越是在艰苦环境里磨砺,就越能锋利无比。”明海老弟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想起了历史人物勾践,被夫差当马夫、住陋室、吃粗粮,可他没有放弃。这种艰苦的环境就像磨刀石,把他磨成了一把绝世宝剑,最终他回国后卧薪尝胆,成就霸业。同样想起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却培养了邓稼先、朱光亚、钱学森等一大批“两弹一星”功勋,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学院的班主任刘清涌老师最初在粤北最边缘的连山中学任教,经过打拼,成长为韶关地区第一个特级教师,并做了教育学院的院长。

想到这里,我忽然感到汗颜:我一个堂堂退伍军人,受部队教育多年,思想境界、社会见解还不如一个青春年少,初出茅庐的小老弟。卸下思想包袱心里亮堂后的我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未来,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刘光清,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南雄市教育局退休干部;70年代服役于铁道兵13师,退役后参加高考,毕业于韶关教育学院中文系;站过讲台,当过公务员;擅长公文写作,90年代常有文章在地方报纸、杂志发表,在省级电台播报;2015年退休后,热衷于书法,多次获全国大赛“金奖”或“一等奖”;2020年下半年有幸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铁道兵文化网”等,投稿上百篇,全部获登,其中三篇文章分别获建党百年、3.8征文、难忘战友情“二等奖”“三等奖”。2021、2023、2024年度先后被评为“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优秀作者;2024上半年晋升为专栏作者;出版散文集《从军旅中走来》;《往事悠悠》正在出版之中。

来源:老铁情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