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源头”已发现,熬夜没上榜,前三名大家可能每天都在经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09: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2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胃溃疡的元凶,不是熬夜,而是你每天都可能忽视的几个习惯。我们总以为身体出了问题,是“熬夜”“压力大”这些老生常谈的原因。

确实,它们有影响,但不是最直接的“源头”。胃溃疡,这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里,而且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侵蚀”之后形成的溃烂。正常情况下,胃酸对外来食物很“毒”,但对胃自身不会造成伤害,因为胃黏膜有天然“保护层”。当这种保护被打破,胃酸就反过来伤害胃壁,最后形成溃疡。

胃溃疡不是小病,它可能引发胃出血、穿孔,甚至癌变。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我国胃溃疡发病率约为10%,部分高发地区甚至更高。

熬夜确实会影响胃功能,但它更多是一个“诱发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换句话说,熬夜是在已有胃黏膜受损的前提下,让问题更快暴露出来。真正的“源头”,不是它。

那么,胃溃疡的前三大元凶,到底是什么?

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胃溃疡最主要原因。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胃酸直接接触胃壁,引发溃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

感染后不一定有症状,但会长期“潜伏”在胃里,慢慢破坏胃黏膜。

传播方式多为口口传播、共用餐具、不良卫生习惯等。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

止痛药、退烧药、抗炎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很多人感冒、发烧时就吃一片。但长期或大量服用,会抑制胃黏膜的保护机制,让胃壁暴露在胃酸下,增加溃疡风险。

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因为用药时间长、剂量高,而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有研究显示,超过三个月使用NSAIDs的患者,胃溃疡发生率显著上升。

暴饮暴食、吃太快、长期高油高盐、重口味、三餐不规律,这些日常饮食习惯的破坏力被严重低估。

高脂肪、高盐饮食会刺激胃酸分泌,破坏胃内酸碱平衡。而长期不按时吃饭,让胃酸在没有食物“缓冲”的情况下直接刺激胃壁,也很容易形成慢性炎症,发展为溃疡。

最重要的是:这些饮食方式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人以为“吃不吃早餐无所谓”,其实长期空腹状态下胃酸过多,对胃黏膜的损伤是持续性的。

压力大、情绪波动会影响胃酸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但它们通常是“推手”,不是“引爆点”。

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尤其是在空腹饮酒、长期吸烟的情况下,溃疡风险显著上升。

这些因素常常与前面三大“元凶”联合作战,让胃无处可逃。

胃溃疡早期可能没有明显不适,部分人甚至在体检时才发现溃疡已经形成。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但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普通胃炎。

忽视早期症状,是胃溃疡恶化的最大风险。

尤其是中老年人,胃溃疡可能直接以“胃出血”或“黑便”作为首发症状,等发现时已经严重。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有三种:

呼气试验(非侵入性,准确率高)血清学检查(适用于初筛)胃镜+活检(适用于明确诊断)

国家卫健委推荐:凡是有胃病家族史、消化不良症状、或准备长期服用NSAIDs者,建议主动检测。

日常防护要点

1. 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风险。

2.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给胃一个稳定的工作节奏。

3. 用药谨慎,尤其是止痛药。有胃病史者应遵医嘱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药。

4. 少烟酒,控压力。不是完全戒除,但至少要做到适量、节制。

许多人一开始只是“胃痛一下”,习惯性吃点药扛过去,结果几年之后发展成慢性溃疡,甚至并发穿孔、出血。

一旦发现有消化道症状反复出现,特别是夜间疼痛、黑便、体重减轻,就必须尽快检查。

最后提醒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胃溃疡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每天一个小细节、一种坏习惯慢慢堆积的结果。

别再把“熬夜”当成替罪羊,真正的源头,其实每天就在你眼前。

资料来源: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诊治共识报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2年发布.

②.王素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