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师生用卫星技术“种地”,3人“智”管5000亩麦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9 09:37 2

摘要:河南淇县的高标准农田,春风轻拂,5000亩麦田里的麦苗正茁壮拔节。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可不简单,它是武汉大学师生运用遥感技术打造的“智慧农田”。与此同时,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高空,武汉大学的遥感卫星“启明星一号”正密切注视着这片麦田,将小麦生长的每一个数据实时

河南淇县的高标准农田,春风轻拂,5000亩麦田里的麦苗正茁壮拔节。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可不简单,它是武汉大学师生运用遥感技术打造的“智慧农田”。与此同时,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高空,武汉大学的遥感卫星“启明星一号”正密切注视着这片麦田,将小麦生长的每一个数据实时记录。

武汉大学“谱慧麦收”团队学生在农田实践基地采样。

这是一片由尖端光谱技术赋能的高效农业示范田。武汉大学“谱慧麦收”团队立志“用遥感卫星种好中国田”,连续3年在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开展实验。指导老师赵文强向记者透露,团队师生深入河南省高标准农田调研时发现,尽管高标准农田在耕、种、收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但田间巡视与农事管理仍依赖人力。

“以往,5000亩小麦地依靠农民进行田间巡视和管理,至少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成本高昂,而且难以兼顾整个麦田。完全凭借经验管理,小麦的生长状况也难以保证稳定。”赵文强表示,团队将科技创新的重点锁定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高标准农田的精准化管理。

“启明星一号”卫星拍摄的河南省淇县植被长势专题图。

3年多来,麦子从播种、发芽,到拔节抽穗直至成熟的每一个生长阶段,团队师生都会奔赴高标准农田开展实验,实地采集作物生长信息,并研发出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人工智能算法,授权8项发明专利。

田间管理人借助遥感卫星,足不出户就可以精确获取作物的种植面积、品种信息、养分状况、病害情况及生长态势等关键数据,然后与作物生长模型进行比对,评估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实现播种、灌溉、施肥、施药和收获等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武汉大学“谱慧麦收”团队获金奖。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李德仁院士说:“过去种田靠农民,如今有了北斗系统,播种、除草、浇水、收割等作业都能通过各种无人机械完成。借助遥感技术,还能精准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武大师生在河南运用卫星技术试点的5000亩小麦地,仅需3人就实现农田的监测管理。当小麦籽粒含水量达12.5%时,品质和口感最佳,通过遥感监测便能实现精准收割。接下来,团队还计划将这项技术推广至山东、黑龙江等地。

来源:武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