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荷兰寒潮,夺走北境白琵鹭幼鸟的生命……生存,还是迁徙?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0:22 2

摘要:白琵鹭(Eurasian Spoonbill)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琵鹭,其踪迹遍及非洲东北部、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披着一身雪白的羽毛,当舒展双翼时,翅尖便露出墨染般的黑边,像是特意为白羽镶上的精致花边。白琵鹭特别喜欢在湖泊、湿地中觅食,经常成群活动。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纯瑶(北京外国语大学)

琵鹭(图源:郭耕,图文无关)

本文约3300字,阅读约6分钟

白琵鹭(Eurasian Spoonbill)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琵鹭,其踪迹遍及非洲东北部、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它们披着一身雪白的羽毛,当舒展双翼时,翅尖便露出墨染般的黑边,像是特意为白羽镶上的精致花边。白琵鹭特别喜欢在湖泊、湿地中觅食,经常成群活动。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2025年一篇发表在《鸟类学杂志》上的研究报告《探寻非繁殖分布区的北缘:一个关于白琵鹭冬季死亡率的案例》(Negotiating the northern edge of a nonbreeding distribution: a case of winter mortality in Eurasian Spoonbills)。这篇报告详细记录并分析了2021年2月在荷兰发生的一次白琵鹭死亡事件,多达8只幼鸟集体死于寒潮。接下来,小编将为读者们带来该研究的介绍,本文仅为编译信息,不代表平台观点。

事件回溯

白琵鹭通常在温暖的地区越冬,比如西非。然而,1990年到2010年间,随着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的改变,白琵鹭的越冬范围逐渐向北扩展。越来越多白琵鹭选择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等更靠北的地方过冬。但这也对白琵鹭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熬过严酷的冬天,承受大西洋风暴和刺骨的寒潮。荷兰泽兰省的肖文-迪夫兰(Schouwen-Duiveland)地区已经成为白琵鹭越冬的北缘。这种北扩趋势看似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成功案例,但寒潮的突然来袭,却暴露了这一策略的脆弱性。

一只优雅的白琵鹭(图源:J.M.Garg,CC BY-SA 3.0,图文无关)

首先,让我们来回溯这次冬季死亡事件的全貌。2021年2月,荷兰泽兰省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寒潮,气温从5°C骤降至冰点以下,并在2月9日进一步降至-5°C。伴随降温而来的是强劲的寒风,使得体感温度连续七天低于-10°C。恶劣的天气迅速导致淡水水体结冰,莱文斯特里德湿地(Levensstrijd wetland,一片重要的白琵鹭栖息地)在2月7日就完全失去了开阔水域。这种极端天气让白琵鹭的生存环境变得异常艰难。

研究人员在莱文斯特里德湿地观察到,2月6日下午,八只幼年白琵鹭在芦苇丛的背风处栖息,其中包括一只佩戴环志NBHP的个体。随着水面完全结冰,2月9日至11日,仅存活的六只白琵鹭依旧静止地站在芦苇丛后。尽管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但仍对周围动静保持一定警惕,当人类滑冰者靠近时,NBHP曾进行了一次约50米的短距离飞行,并用喙探索冰面。2月12日,三只幼鸟死亡。2月13日日出后不久,NBHP被发现平展着双翅,躺在冰面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特征。当天在仅存的两只幼鸟中,仍有一只看起来健康且具备飞行能力,但到了2月14日清晨,它们都不幸死亡了。

正在觅食的白琵鹭(图文无关)©付恺(Kai Pflug)摄影 |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授权使用

2月10日,在哈姆斯特德堡(Burgh-Haamstede)附近,仍有26只白琵鹭(以成鸟为主)在此觅食,该区域为尚未结冰的开放水域。研究人员仅于14日发现1只消瘦的成年白琵鹭尸体,15日发现1只幼鸟尸体。可见白琵鹭在开放水域的存活率显著高于结冰区。

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物种在高纬度地区的生存边缘呢?通常有两个因素,一是那里有没有足够的食物,二是该物种能不能在环境中维持体温。鸟类往往需要在食物水分充足,得以维持热量平衡的地方繁衍生息,这一生存要求在荷兰白琵鹭冬季死亡事件中尤为明显。

研究人员们对死亡的白琵鹭进行了详细的尸检,发现它们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度虚弱。尸检结果显示,这些幼鸟的体重仅为正常值的70%左右,而且体内几乎没有脂肪储备。它们的身体已经开始消耗蛋白质来维持生命,而这种能量转换进一步削弱了它们的生存能力。

幼鸟身体各部位在饥饿状态下呈现出明显不同程度的重量损失。其中,飞行肌肉以及心脏、胃、肠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的重量损失极为显著,达到了40%-65%;相较而言,其腿部肌肉的损失相对没那么严重,大约为20%。这一数据差异表明,当面临饥饿困境时,白琵鹭的身体会采取优先保护腿部肌肉的策略。这是因为在它们的生存机制里,腿部肌肉对于觅食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保留一定的腿部肌肉力量,有助于它们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找食物。

白琵鹭。©付恺(Kai Pflug)摄影 |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获授权使用

然而,飞行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过度消耗带来了严重后果。飞行肌肉的大量损耗,极大地削弱了幼鸟的飞行能力,使其难以远距离迁徙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内脏器官的严重受损,则破坏了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在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下,这两种情况叠加,导致幼鸟的身体无法有效地维持体温平衡。随着体温不断下降,幼鸟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最终因体温过低而失去生命。

相比之下,在开放水域生活的成鸟却表现得更为幸运。这些成鸟可能因为身体状况更好,仍然能够依靠脂肪储备来抵御寒冷,并通过觅食补充能量。科学家们推测,幼鸟在寒潮开始时的脂肪储备已经非常有限,未能及时迁移到开放水域,最终陷入了饥饿和寒冷的恶性循环。

令人费解的是,莱文斯特里德湿地与哈姆斯特德堡附近的开放水域之间仅有8公里的直线距离,对于白琵鹭而言,完成这样一段距离的飞行本应不在话下。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些幼鸟却始终留在冰封的湿地中,直至生命终结。

三种解释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了三种解释:

第一,当脂肪储备完全耗尽时,幼鸟很可能会陷入一种“迟钝”状态,不仅身体缺乏能量,就连迁徙的动力和能力也一并丧失。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其他鸟类中也曾出现过类似记录。例如,科学家发现一只携带GPS追踪器的幼鸟在遭遇寒潮时,其身体机能迅速下降,最终浑身僵硬、无法动弹,无奈地死在冰面上。也许在极端环境下,脂肪储备的缺失会对鸟类的行动能力和生存意志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研究人员们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行为的假设,或许开放水域的成年白琵鹭群体会对其他幼鸟采取“专制行为”。成年白琵鹭可能凭借自身优势,攻击和阻止幼鸟加入它们的群体。这种行为使得幼鸟即便知晓附近存在更安全、食物更充足的栖息地,却不敢迁移,被迫留在原地。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幼鸟将无法获取更好的生存资源,最终只能在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

第三,由于缺乏足够的生存经验,幼鸟可能难以准确评估环境变化。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它们无法判断附近水域是否依然保持开放,也难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种对环境的认知局限,导致它们错过迁徙的最佳时机。在冰面逐渐封锁栖息地的过程中,幼鸟只能被动等待,却无法主动寻找生机,最终在寒冷与饥饿中走向死亡。

海洋与湿地 | 往期推荐:

400年来,白琵鹭首次在英国诺福克湿地繁衍

气候变化下的生存挑战:哪些树种将消失?小麦为何越种越“瘦”?| 绿会海湿组应邀参会

气候变化适应三十载:里程碑与进展

加州稻田为濒危候鸟提供生命线

2021年2月的这场寒潮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灾害,它清晰反映出气候变化对鸟类分布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许多鸟类的越冬版图正悄然向北扩张,这看似是在开拓新的生存空间,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代价。就拿白琵鹭来说,幼鸟往往是种群北扩的“先锋部队”,但它们同时也是整个种群中最脆弱的成员。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幼鸟的生存能力远远比不上成年白琵鹭,这直接导致了幼鸟的高死亡率,严重影响了白琵鹭种群的繁殖生存。

当前的生态系统正因为气候变化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人类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一方面,应持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及时、精准地发布预警信息,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引导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帮助它们更好地在新环境中生存繁衍,延续物种生存。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Piersma, Theunis, et al. "Negotiating the northern edge of a nonbreeding distribution: a case of winter mortality in Eurasian Spoonbills." Journal of Ornithology,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0336-025-02276-2.

“作者介绍”

王纯瑶,目前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大三,辅修法语,积极好学、热衷思考,在本科期间获得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对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法动态前沿发展非常感兴趣,并希望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思考题·拓展思维

Q1、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是否会成为限制白琵鹭等候鸟种群向更高纬度地区扩张的关键生态瓶颈?这种选择压力又将如何塑造这些物种未来的迁徙策略和适应性演化?


Q2、这个研究揭示了幼年白琵鹭在面临食物短缺时,为何未能有效利用临近的未结冰水域,是生理限制(如能量储备不足导致无法长途飞行)、环境认知不足(对潜在食物地的评估失误),还是社会行为约束(如成鸟的排斥)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幼鸟在复杂环境中的决策机制有何重要启示?


Q3、本研究中对NBHP个体的追踪,尤其是在其曾短暂出现在开放水域后又返回结冰区域的行为记录,对于我们理解幼年白琵鹭在面临环境突变时的决策过程有何独特价值?


Q4、考虑到幼年个体往往是物种分布范围扩张的前沿力量,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极端环境的冲击而大量死亡,那么,这种“先锋陷阱”式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于其他迁徙物种中?又该如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对这些脆弱的年轻个体造成的威胁,从而保障整个种群的长期生存?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纯瑶

审核 | Linda Wong

排版 | CY

【引用本文】

王纯瑶. 一场荷兰寒潮,如何夺走北境白琵鹭幼鸟的生命?海洋与湿地. 2025-04-18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背景图:北极科考期间,在格林兰西北部的北冰洋,划船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研究因纽特人传统的捕鲸文化(聚焦一角鲸、白鲸、弓头鲸和海豹)。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