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平南官村取得胜利后,清军暂时被压制。为了加速进军永安州,洪秀全在大同里对队伍进行了重新部署。他将原本的后队韦昌辉部调至前队,由萧朝贵统一指挥,同时辅以石达开、秦日纲、林凤祥、罗大纲等将领,带领主力从陆路进攻永安州。而原本的后队冯云山部则并入中军,负责保护重要
1852年,太平天国广西永安州(蒙山)之战
◎思恩编辑部(整理)
前篇可见:1851年,太平天国的广西金田之战
占领永安州
在平南官村取得胜利后,清军暂时被压制。为了加速进军永安州,洪秀全在大同里对队伍进行了重新部署。他将原本的后队韦昌辉部调至前队,由萧朝贵统一指挥,同时辅以石达开、秦日纲、林凤祥、罗大纲等将领,带领主力从陆路进攻永安州。而原本的后队冯云山部则并入中军,负责保护重要物资和老弱妇孺,随同洪秀全、杨秀清从水路进发。
水路军队从大同江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进。江上船队与两岸的陆军协同前进。抵达藤县三江口后,他们沿江北上,途中击败了平南、藤县的抵抗军,继续顺利前行。萧朝贵率领的陆路军则从大同里翻山越岭向东行进。9月20日,他们占领了藤县北面的大黎。大黎位于藤县、平南和永安州的交界处,四周环山,拥有广阔的平地。太平军在此停留了五天,萧朝贵发出命令,宣称所有信仰上帝的人均可前来共同进餐。此消息传出后,众多贫困农民纷纷加入太平军。同时,萧朝贵秘密派遣一支行动迅速、擅长攻坚的千人精锐部队,由熟悉地形的罗大纲指挥,他们翻越龙头界,穿越藤北的樟村,渡过湄水北上,迅速向永安州推进。
永安州位于广西东部的深山之中,处于浔江和漓水之间,地理位置重要。然而,该地区的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在金田起义之前,这里便是“土匪”活动频繁的区域。1850年冬天,数百名饥饿的农民曾发动暴动。尽管知州吴江调兵镇压,并处决了暴动首领何洪基,但民众的反抗活动并未平息。
当罗大纲率领太平军进军永安时,潜伏在古眉峡、六樟岭的暴动农民立即响应。在他们的协助下,太平军在9月23日顺利占领了州南的水窦。守军阿尔精阿部的400余人闻风而逃,退回州城。次日清晨,罗大纲率军逼近州城,在东门外的晒布岭上布阵,并架起了大炮。当晚,他们还出动马队围攻州城。守城的清军在黑夜中盲目放枪炮,结果自损惨重。
25日,太平军大队人马驻扎在州城的东门和南门外。他们采用了一个策略,即在东边制造声势,而实际主攻方向为南门。经过半天的激战,他们最终攻破了南门。此战中,他们击败了由苏保德率领的数百名团勇,并俘获了多名官员,包括知州吴江和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等人,随后将他们处决。这是他们从金田出发以来首次成功占领一座城市。
太平军战果显著
太平军成功占领永安州,给清朝当局带来了沉重打击,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清朝方面一得知永安州被攻占的消息,立即对几位高级官员进行了处罚。而洪秀全则在民众的热烈欢迎下,乘轿进入永安城,并向大家宣布:
“各位兄弟,我们打胜仗得到的好东西,不能私自藏匿,都应上交天朝的宝库,违者将受处罚。”
这一命令非常及时且重要,它有效充实了太平军的宝库。
洪秀全等人进城后,永安州成为了太平军的大本营。原州政府大楼被改造成洪秀全听取汇报、指挥军事和进行建设的地方。
太平军在永安州驻留了193天。期间,洪秀全和杨秀清领导民众团结一心,加强防御,以争取更多胜利。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与民众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对抗地主。太平军一进城就占领了州政府,捣毁了监狱,释放了囚犯,并将他们编入军队,共同对抗敌人。
为了赢得更多农民的支持,太平军严格遵守之前的纪律和规定。他们向民众宣布:“我们是来打敌人的,绝不会伤害普通百姓。”对于那些因统治者恐吓或不明真相而躲入山中的民众,太平军会尽力寻找他们,劝导他们回家正常生活。愿意加入太平军的,将得到衣食保障;不愿意的,只要不支持敌人,太平军也不会为难他们。太平军还呼吁民众提供粮食、军火和情报,并告知民众,只要在家门口挂上竹圈,就表示是太平军的“家人”,太平军将保护他们。
在永安,太平军纪律严明,与清军及其民兵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清军和民兵到处欺压百姓,滥杀无辜。例如,州城北边的新圩、古排等地,清军驻扎过的地方,村庄都被烧毁,惨不忍睹。
有人记录了当时永安附近清军和民兵的行为,称他们在洪秀全占领州城后,像蝗虫一样遍布乡村,高山上也到处是他们的身影。食物价格飞涨,兵勇到处抢劫,拆毁房屋抢夺财物。又遇上荒年和蝗灾,各县陷入混乱,盗匪横行。他们烧毁房屋、抢夺财物,连牲畜也不放过。还欺辱妇女,随意抓人杀人,男女老少都被抓走,无数人家庭破碎,民众纷纷躲入深山。
相比之下,太平军的好处更加凸显。清军和民兵的所作所为以及盗匪的祸害,使民众迅速认识到太平军的好处。太平军很快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拥护,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在州城附近的70多个村庄、方圆400多里的地区内,民众团结一致。
太平军在攻城时消灭了以苏保德为首的地主武装,进城后又宣布了“归顺有奖,反抗必斩”的政策。这给地主团绅带来了极大的震慑。因此,在永安,再也没有听说有哪个团练敢杀人报功的情况。地主团绅的势力被削弱后,太平军更容易发动贫苦农民与地主富户进行斗争。斗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没收地主富户的多余财物;二是抢收地主的庄稼。
没收地主富户的财物是从要求他们“捐钱献粮”开始的。太平军刚进城时,就派人指名要求捐钱献粮。但地主乡绅们大多不肯。因此,后来演变强制没收。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涉及太平军占领的70多个村庄。没收的东西多少取决于地主富户的态度。最普遍的是没收存粮(即“出谷子”),还有没收衣物、牲畜、银钱等也相当多。与此同时,拆房子、抓人或处死是对抵抗的乡绅的野蛮行径。太平军最终得到的粮食据说足够他们吃三四个月。贫苦农民也得到了好处,实现了“跟太平军走,有吃有穿”的承诺。这也为他们接下来大规模的“抢收地主庄稼”做了重要的准备。
“抢收地主庄稼”的行动是在没收地主多余财物之后紧接着展开的。这个“抢收”既是对土地所有权的打击,也是为了争取时间“多存粮食,以备军需”。“抢收”的范围相当广泛,太平军所到之处,甚至靠近清军驻扎地区的边缘地带,都出现了“一边打仗,一边抢收”的情况。
太平军先发动群众,特别是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与他们一起查清田地归属,然后在地主的田地里插上竹签,将稻田一分为二,一半由太平军收割,一半由租田的农民自己收。同时,太平军还宣布禁止地主再向租田的农民收租,坚决保护农民的收获。这样一来,太平军的粮食储备也大大增加。
1852年春天,姚莹向上级报告军情时透露,太平军的粮食自从去年抢收之后,储备就非常充足,足够他们吃到正月和二月。后来,谈到为什么没能切断太平军的粮食供应时,他无奈地报告说,虽然他们从去年秋天就开始严格禁止向太平军提供粮食,并抓捕了不少人,但实际上太平军的粮食接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他们的粮食主要来自于去年秋天太平军到来时,州里的农民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稻谷,这些稻谷全都被太平军收了,所以他们的粮食储备很充足。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太平军在永安州通过没收地主的财物和抢收地主的庄稼,对他们的军需供应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样做不仅沉重打击了地主和官员的反抗,稳定了社会秩序,还激发了群众的斗志,加强了太平军和百姓之间的团结合作。
太平军在永安的防守行动
太平军占领永安后,并未懈怠,而是立即着手加强城池的防御。他们在城内加固防守,同时在城外的莫家村、高堆村等地构筑了多处营垒和望楼,并挖掘了壕沟,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这些防御工事与城外的河流相结合,构成了一道强大的防线。
太平军在防御部署上,将精锐部队布置在第一线。据记载,罗大光率领三千余人驻守州城南门外,城内还有数千人。太平军的主要领袖都集中在城内,而水窦和莫家村也分别有千余人和二千余人防守。总体来看,城内外太平军及民众共计一万多人。
清军情报显示,太平军从大黄圩分两路进攻永安州,并在闰八月初一成功占领。随后,他们分散兵力进行防守,洪秀全等领袖留在城内,而其他太平军则分为四个营,分别驻扎在东、西、南、北四个门外,由萧朝贵、石达开、冯云山、罗大纲各负责一个营,与城内部队相互配合。
在永安州的防守战中,太平军的布局相当稳健。萧朝贵负责西边的防守,其大本营设在团冠岭西炮台,指挥着西边长寿河一带的战斗。他面对的是清军将领乌兰泰和向荣率领的主力军,因此战斗尤为激烈。秦日纲率军驻守在水窦中营岭,保护着州城的南大门。冯云山则率军驻扎在州南的莫家村,协助西、南两路的战友共同守护州城。韦昌辉和罗大纲负责城东的防守,而石达开则率军驻扎在州东的大塘,同时发动周边村民协助防守。
在太平军稳固防守之际,清朝也急忙从各地调兵企图围攻太平军。9月26日,即太平军占领永安州的第二天,乌兰泰便率领6000余人进入永安,在州城西南的佛子村安营扎寨,成为清军的第一波主力。10月初,刘长清和李能臣又率领4000余名川、滇兵抵达州北的古排塘,形成清军围攻永安的第二波主力。此后,更多清军陆续加入。在北路,清军人数超过2万。而在州东,清军将领李瑞曾试图偷袭,但被太平军发现并击退。
至1851年底,清军投入永安战场的总人数约4.6万人,是太平军的两倍多。从实力上看,清军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对太平军形成了包围之势。然而,清军的围攻存在诸多破绽。首先,清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将领之间缺乏默契且存在内斗现象,导致士气低落。其次,清军部队被地形或太平军分隔开来,难以协同作战。同时,他们大多驻扎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且粮食供应困难。此外,清军将领之间对于战术策略也存在严重分歧,导致指挥不统一且行动不一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清军在战斗中的屡次失利。
双方在永安州的交锋始于9月28日,即太平军占领州城的第四天。此后的一个星期里,太平军三次出击,攻打最早进入永安西南的乌兰泰军队,成功地将他们阻击在佛子村一线。10月14日,南北两路的清军联手发起了首次所谓的“夹攻州城”战斗。乌兰泰的军队担任主攻,从佛子村出兵攻打水窦,而刘长清的军队则去骚扰龙眼塘,以配合乌军的行动。太平军也不甘示弱,从水窦、莫家村、龙眼塘三路出兵迎战,经过半天的战斗,清军被击退。同时,偷袭龙眼塘的北路清军也遭到太平军的埋伏,损失了一百多人。
当时,双方都在忙着调兵遣将、修筑防御工事、筹集粮草,尚未准备好进行大规模决战。太平军占领永安后,为了休整和补给,改变了战术,从以前的主动进攻转变为现在的以防守为主,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这一战术转变让清军将领姚莹感到担忧,他认为太平军现在守着营地不出击,等清军疲惫后再出击,这是非常巧妙的用兵之策。而清军则因为需要长途奔袭和战斗,感到非常疲惫,这是打仗时最怕的情况。
清王朝方面则急于“扫穴擒渠”,即在永安州将太平军彻底消灭。10月底,咸丰帝一再下旨,催促各路将领合力拦截或设伏消灭太平军,尽快收复州城。在桂林的赛尚阿也给永安前线的清军将领施压,并移营到阳朔加强指挥。因此,在11月上半月又发生了两次围攻州城的战斗。
11月2日的战斗中,南北两路的清军全部出动,人数达好几万。然而,太平军早有准备,凭借长墙、壕垒死守,待敌人深入后再反击。最终,清军阵脚大乱,互相踩踏,死伤惨重,以惨败告终。
11月11日,清军第二次大规模攻打州城。他们计划由北路清军主打,选在长寿河东岸开战,试图绕开太平军在龙眼塘和团冠岭西炮台的主力,攻打州城。然而,太平军依然采用老战术,先引诱敌人深入,再找机会出击。最终,太平军再次赢得了反围攻的大胜。
清军两次直接攻打州城都失败后,开始重视“先清理外围,再取城”的策略。随后发生了“十月乌都统攻打莫家村”的战斗,乌兰泰军队发起攻击但再次失败。乌兰泰对太平军的勇猛善战感到震惊,并承认了在太平军的坚固工事面前,清军盲目进攻的劣势。
事实证明,虽然太平军采取守势,但战争的主动权始终在他们手中。当时负责指挥的萧朝贵曾豪迈地表示:想成功就不能自在,越受苦越有威风。他所说的天父天兄象征着革命农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则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
清军多次败仗后开始大力增兵并重新任用向荣统领北路军队。他们以为自己人多钱多就能轻松“扫穴擒渠”。然而从1851年底到1852年初的战斗中太平军依然保持有效打击敌人的能力。面对清军的猛攻太平军主动调整防线并撤出部分军队以更有效地对抗敌人。两军对峙的形势日益紧张战斗随时可能爆发。清军急于求胜打得很盲目而太平军则坚守阵地继续与敌人抗争。这种艰苦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太平军破围北上的时刻。
挫败封锁与应对用间阴谋
在战场上,除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经济斗争也是重要的一环。清军试图通过经济封锁来制约太平军,意图使其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随着战事的加剧,清军的经济封锁也日益严密。太平军所占领地日益缩减,而消耗却持续增大,导致军需物资严重短缺,特别是火药、子弹和食盐等必需品变得极为稀缺。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太平军在战斗中不得不节约使用弹药,生活上也实行严格的物资配给,盐的供应也受到了限制。
面对这些挑战,太平军并未屈服。他们一方面节约使用现有资源,一方面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他们挖掘城内的盐馆泥土来提取盐分,还挖取老房子的墙土来尝试制作火药。同时,他们也寻求周围民众的帮助,鼓励他们协助运送物资。在战场上,他们甚至会回收敌人射来的子弹,再次利用。
除了正面的经济与军事斗争,背后还有一场隐秘的“间谍战”。清军收买奸细,企图通过各种手段破坏太平军的内部团结。例如,一名叫周锡能的太平军将领被清军收买,他返回州城企图刺杀太平军的领导。此外,清军还试图策反太平军中的重要人物。
太平军的领导层对这些暗害活动保持高度警惕。洪秀全发布了诏令,提醒全军提高警惕,防止被敌人渗透或破坏。这道诏令在全军的反间谍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并进一步加强了军队的团结。
封王建政,增订规制
太平天国早期,已设立了诸如军长、侍卫等职位,并根据个人专长或任务划分了多种官职,例如国医、典硝、典圣粮等。在领导层中,洪秀全在某地自称“天王”,并实施了全军主将制,同时开始考虑设立军师制。1848年,他们私下讨论了军师的人选,并初步确定了几个候选者。至1851年,杨秀清以军师身份发布公告,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确立了主将制和军师制。
在永安驻扎期间,太平天国对原有官制进行了增补和修订。1851年,洪秀全发布诏令,规定了新的封号和职责,如封几位重要领导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并明确了他们的管辖范围和职责。同时,也制定了与官职相对应的袍服制度。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因此反对随意使用上、帝、圣、爷等称谓,认为这是对神的冒犯。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洪秀全仍采用了“王”的称号进行治理。在天王之下,设有五位王,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等级差异。杨秀清在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权力。这种特殊的政权结构在永安形成后,一直持续到1856年的某个重大事件之前都未发生大的变化。袍服制度虽然在永安时已有所规定,但由于条件限制,并未完全按规定执行。直至1852年冬天占领武汉后,才开始较为正规地执行这一制度。
太平天国还制定了一种特殊的日历,称为太平天历。该日历一年有366天,单月31天,双月30天,与传统的阴历、阳历均不同。这一日历的制定旨在与封建王朝相对抗,因此被视为“罪大恶极”。然而,太平天国认为这一日历删除了旧日历中的迷信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长期受迷信影响的人们来说,这一新日历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永安期间,太平天国还进行了大量的书籍编写工作。洪秀全和冯云山认识到书籍的教育和宣传作用,因此早期就通过“抄书送人”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教派思想。在永安生活稳定后,他们开始组织人员编写新书、整理旧书并进行印刷。虽然具体印刷了哪些书籍尚不确定,但《幼学诗》、《太平礼制》等书籍被认为是在永安期间印刷的。这些书籍主要宣传拜上帝教的教义和思想,语言简单易懂,且包含大量客家话,以适应太平天国主要成员——贫穷的客家人的需求。
在领导层方面,太平天国强调男女分开居住、加强纪律,并实行共同的生活和战斗制度。天王洪秀全39岁生日时,人们还通过写诗、对联和演戏等方式进行庆祝。
太平军在永安州驻留了半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多项重要活动。他们团结到了民众,建立了新的制度和政府;并成功反击了敌人的军事攻击和经济封锁。这些活动为太平军提供了休息和补充的机会,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至1852年4月,他们能够大举北上并占领更多地方,最终定都金陵。
往期相关推送阅读:
971年,北宋统一广西(南汉)
1052至1053年,侬智高反叛全过程
980至1075年,宋朝与交趾越南在广西的百年纷争
1075至1076年,北宋和越南李朝的大战
977至1154年,宋朝和广西土官们的关系
1258至1277年,蒙古军队两次进攻广西全过程
1644至1656年,清朝统一广西的全过程
1673至1681年,“三藩之乱”在广西爆发的全过程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