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交汇的当下,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已超越传统手工艺保护的范畴,演变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命题。这种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资产化路径必须突破简单的符号借用,并构建起完整的价值阐释系统。当酒曲培育遵循“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当贮藏陈化体现
在工业文明与数字文明交汇的当下,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已超越传统手工艺保护的范畴,演变为民族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命题。这种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资产化路径必须突破简单的符号借用,并构建起完整的价值阐释系统。当酒曲培育遵循“生生不息”的生态观,当贮藏陈化体现“历久弥新”的时间观,文化遗产便不再是静态的工艺规程,而成为可解析、可传播、可体验的文明叙事体系。这种深层价值重构,为文化资产化奠定了精神内核。
中国白酒文化遗产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资产的现代转化还需要建立立体化的价值生成机制。在符号层,传统酿造技艺通过视觉符号提炼与仪式化再造,形成具有识别度的文化IP;在体验层,生产空间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场域,使物质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消费;在知识层,经验性技艺经由科学解码,形成可传播的技术话语体系;在价值层,生态智慧与哲学理念升华为普世性的文明对话资源。
这种转化过程以文化原真性为根基,确保技艺传承的纯粹性;以创造性转化为枢纽,实现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以价值共享为目标,构建生产者、消费者、传承者的价值共同体。其阶段性目标是文化遗产完成从地方性知识向全球性文化资本的蜕变。
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白酒的文化资产化面临技术话语的现代性表达与文明叙事的解释权缺失。尤其需要建立基于科学实证的技术标准,将传统概念转化为国际通行的生物工程技术语言,以东方智慧打造文化阐释系统,将酿酒技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上升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财富。这种话语体系重构将使文化遗产获得跨文化对话的现代性价值。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文化翻译,而是文明逻辑的创造性重构。
与此同时,在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动态平衡中,需建立“双螺旋”保护机制: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建档、传承人培养等举措守护文化基因库,另一方面借助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授权等工具激活遗产活力。这种保护性开发的本质,是在市场逻辑与文化伦理之间建立缓冲地带,避免文化遗产沦为资本符号的空洞消费。
尤其当酿酒技艺成为文化资产,既要防止技术异化导致的传承断代,也要警惕文化误读带来的价值扭曲。这需要构建起“活态传承”的动态保护体系,使文化遗产在创新转化中保持文化DNA的稳定性,在全球化传播中守护文明阐释的主体性。
在数字文明时代,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产化呈现新的可能性。酿酒技艺的时空维度得以突破物理限制:虚拟窖池中菌群代谢的可视化呈现,数字技术对传统工艺的模拟优化,区块链技术对文化资产的溯源确权,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这种虚实相生的资产形态,既延续了传统技艺的物质根基,又拓展了文化价值的创造空间。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文化生产关系的重构。当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真正触碰到酒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酒文化的传承便从单向度的保护转变为多维度的价值共创。
中国酒业的非遗资产化历程,本质上是文明主体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觉醒。这个过程既需要守护“古窖池里沉睡的时间密码”,也要培育“能听懂菌群语言的时代匠人”。当文化遗产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而成为流动的文化资本;当传统技艺不再局限于地域传承,而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白酒便完成了从商品到文化载体的质变。这种转化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是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编审 / 李林
撰稿 / 阑珊处
美编 / 林钰鸿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