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加快乘商跨界融合,进一步深耕欧洲市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9 10:49 2

摘要:当一辆印着“BYD”标志的电动大巴安静驶过伦敦塔桥时,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底盘里藏着与比亚迪汉EV同源的刀片电池。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商用车市场拿下6500辆订单,秘诀竟是“乘用车技术反哺商用车”的跨界打法。从匈牙利工厂的本地化生产,到为伦敦定制双层巴士,这

当一辆印着“BYD”标志的电动大巴安静驶过伦敦塔桥时,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底盘里藏着与比亚迪汉EV同源的刀片电池。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商用车市场拿下6500辆订单,秘诀竟是“乘用车技术反哺商用车”的跨界打法。从匈牙利工厂的本地化生产,到为伦敦定制双层巴士,这家中国品牌正用一套“欧洲适应性密码”,改写百年汽车工业的游戏规则。

乘用车的“基因”如何变成商用车的“王牌”?

“欧洲司机最常问的两个问题是电池能和乘用车一样安全吗?充电够快吗?”比亚迪欧洲商用车负责人透露。乘商一体化的“三电”优势,刀片电池双层底盘2024年5月伦敦首发的BD11大巴,直接移植乘用车刀片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提升30%,却把电池包厚度压缩到仅20厘米,让双层巴士多出12个座位;共享电控系统:与比亚迪唐同款的IGBT芯片,使12米大巴B12在-25℃低温下充电效率仍达90%,破解北欧市场心病;家族化智能驾驶在德国E-VALI轻型商用车搭载的DiPilot系统,正是汉EV同源技术,可自动识别欧洲窄巷行人。

欧洲标准的“暴力测试”

在欧洲德国的一家《商用车周刊》对比亚迪这样说道,在西班牙IDIADA实验室,比亚迪大巴经历过连续8小时45度爬坡(模拟阿尔卑斯山路);24小时盐雾喷射(对抗北海腐蚀性空气);每辆车2000次车门开合测试(超出欧盟标准3倍)。乘用车的技术冗余,反而成了商用车的可靠性加分项。

本地化匈牙利工厂+定制化

翻开欧洲地图,比亚迪的订单分布暗藏玄机,北欧——冰岛雷克雅未克的电动巴士队(需抗-40℃极寒);南欧——希腊雅典的12米大巴(配备大功率空调应对40℃高温);西欧——伦敦BD11双层巴士(右舵+低地板设计)。

比亚迪在匈牙利工厂的“欧洲心脏”布局,成本直降15%;本地生产规避22%欧盟关税;快速响应伦敦订单从下单到交付仅5个月(传统海运模式需9个月);就业牌工厂雇佣300名当地工人,间接带动2亿欧元产业链。

比亚迪人——比欧洲人更懂欧洲的“定制术”,伦敦BD11——车顶加装防雾霾涂层(应对泰晤士河潮湿气候);德国E-VALI——货厢高度精确匹配欧洲标准托盘(1.2米×0.8米);法国定制款——车厢增设自行车架(满足骑行接驳需求);“他们甚至为都柏林设计了雨天自动降速功能。”爱尔兰交通部官员感叹。

中国商用车出海的“高阶打法”

比亚迪的欧洲战报,揭示了中国制造出海的新逻辑,一是用乘用车技术“降维打击,当欧洲商用车还在用专有电池时,比亚迪直接共享乘用车规模优势。”《金融时报》指出,同源技术让研发成本降低20%;直是本地化不是建厂,而是“基因改造”,匈牙利工厂的涂装车间由前奔驰工程师主导,员工午餐菜单都包含匈牙利炖牛肉——这种深度融入,让欧盟“碳关税”铁拳打在棉花上;三是定制化≠讨好,而是“技术主权”争夺,当比亚迪为苏格兰高地设计长续航版时,同步申请了斜坡电池温控专利。如今,欧洲每10辆电动大巴订单就有1辆带着“中国定制”烙印。

写在最后,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附近,一辆比亚迪B12正载着各国官员驶向碳中和会议。车内听不到引擎轰鸣,只有德语、法语交织的讨论声。这个场景或许就是最好的隐喻,当中国商用车不再靠价格,而是靠技术适配性说话时,“欧洲标准”与“中国方案”的界限,正变得像那辆车的行驶噪音一样——微不可察。

来源:商用车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