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的江苏理工学院武进绿建区协同创新园建设现场,清运工李师傅将一斗建筑垃圾推送至一台形似集装箱的设备前,倒入进料口,按下操作键,设备立即开启“智慧处理”模式——金属类物料被精准分拣,其余垃圾迅速搅碎,转化为再生涂料,相关信息同步上传至智慧管控平
在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的江苏理工学院武进绿建区协同创新园建设现场,清运工李师傅将一斗建筑垃圾推送至一台形似集装箱的设备前,倒入进料口,按下操作键,设备立即开启“智慧处理”模式——金属类物料被精准分拣,其余垃圾迅速搅碎,转化为再生涂料,相关信息同步上传至智慧管控平台,施工现场首次实现了建筑垃圾“即产即销”的闭环处理。
这项“黑科技”,由常州智砼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是全国首个建筑垃圾减量化分布式资源收集利用系统。
对建筑工地来说,处理无机非金属垃圾一直是行业难题。以往,面对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砌块组成的大体积、低价值垃圾,多采用大型渣土车统一装运至垃圾场的传统方式。频繁的运输不仅导致扬尘污染,处理效率也不尽如人意。如今,这套对建筑垃圾进行现场收集、现场处理、现场资源化利用的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局面。
在江理工项目现场,共设置了7个分布式收集点,由新能源牵引车带动的设备巡回收集建筑垃圾,成功实现建筑垃圾“零填埋”。不仅如此,被搅碎的建筑垃圾形成再生骨料,可作为回填料、道路垫层、制砖原材料、透水材料等就地利用。“我们现场处置的垃圾自用率达到90%,其余10%被附近工地采购,全部实现就地就近利用。”该项目总工程师陈俊杰介绍。
“这套处理系统由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目前拥有6项发明专利和4项软件著作权,江理工项目是首个应用现场。”常州智砼公司总经理杨建华的言语间满是自豪,他介绍道,通过智慧管控平台,后台数据也一目了然。截至目前,项目减少运输车次超2000车、节约二氧化碳排放1600多吨,节省建筑垃圾处理成本两三百万元。当前,企业正联合高校开展深度研究,计划利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结合固碳微生物矿化技术,制备全再生低碳混凝土制品。这些产品将制作成景观砖、路沿石等,用于江理工项目中。
成立于2021年的常州智砼公司,与武进绿建区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瞄准在建工地建筑垃圾处理领域,杨建华带领团队耗时两年,融合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开展技术攻关。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乱堆偷倒、外运成本高的行业痛点,更在不增加项目成本的前提下,创造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数字效益,为政府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凭借出色的技术成果,2023年全省绿色建造试点观摩会上,常州智砼公司受邀展示解决方案,获得住建部及省住建厅的认可并被建议推广,该方案还成功入选2024年《常州市绿色建造试点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如今,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浪潮中,常州智砼公司持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我们的分布式建筑垃圾处理设备已更新至第三代,软件平台也在不断优化升级。”杨建华表示,未来将加大技术推广与研发力度,助力打造绿色建造“常州样板”,让建筑垃圾处理的“智砼方案”走向更广阔天地。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