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就相当于死过一次?手术麻醉时,身体经历了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11:11 2

摘要: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医师王海涛展示着麻醉诱导期的监测画面:患者心率从 72 次 / 分升至 85 次 / 分,血氧饱和度保持 98%,脑电波从活跃的 β 波转为平稳的 δ 波。这短短 8 分钟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医师王海涛展示着麻醉诱导期的监测画面:患者心率从 72 次 / 分升至 85 次 / 分,血氧饱和度保持 98%,脑电波从活跃的 β 波转为平稳的 δ 波。这短短 8 分钟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1. 药物编织的「意识黑洞」

诱导阶段:丙泊酚(俗称「牛奶针」)以每秒 2-3 毫克的速度注入静脉,患者会先感到手臂灼热,随后出现眩晕感。30 秒后,对指令的回应变得迟缓,如「请张开嘴」的指令可能延迟 2 秒执行。

意识消失点:当丙泊酚血药浓度达到 3 微克 / 毫升,脑电双频指数(BIS)降至 60 以下,患者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正式进入麻醉状态。此时轻拍肩膀、呼唤姓名均无反应。

肌肉松弛:罗库溴铵注射后,眼轮匝肌最先松弛(睫毛反射消失),随后是咬肌、呼吸肌,约 2 分钟后达到完全肌松,便于气管插管。

2. 术中的「无意识守护」

麻醉医生李薇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样的细节:

监测屏上的数值跳动:每 5 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一旦收缩压低于基础值 20%,立即调整血管活性药物。

体温管理:手术床下方的变温毯保持 36.5℃,防止低体温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每降低 1℃,苏醒时间延长 15 分钟)。

精准给药: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瑞芬太尼以 0.1-0.2 微克 / 千克 / 分钟持续泵注,确保切皮时镇痛完善。

二、全麻体验:千人千面的「意识旅行」

在知乎「全麻是种什么体验」的帖子下,2.3 万条留言勾勒出多元的感受图谱:

1. 「时间折叠」的普遍体验

程序员阿凯:做胃肠镜全麻时,感觉刚闭上眼就被唤醒,看手机发现过去了 40 分钟,「像被按了快进键,中间的空白怎么都填不上。」

产科妈妈晓雨:剖宫产全麻苏醒后,护士说宝宝已经出生 1 小时,但她对手术毫无记忆,「好像睡了一觉就从怀孕变成了妈妈。」

2. 特殊场景的感官残留

美术教师陈琳:因骨折手术全麻,梦里出现色彩斑斓的几何图形,「像在看一场无声的抽象画展,醒来后甚至能画出其中一幅。」

飞行员张洋:鼻窦手术全麻时,感觉自己在驾驶舱内经历剧烈颠簸,「双手在空中乱抓,术后护士说我扯掉了输液针。」

3. 苏醒期的「意识回归」

喉咙异物感:70% 的全麻患者苏醒后抱怨喉咙干痛,这是气管插管对咽喉黏膜的轻微损伤,通常 24 小时内缓解。

定向力障碍:45 岁的患者王师傅苏醒后误将时钟上的「3 点」看成「9 点」,护士引导他辨认家人照片后逐渐恢复。

情绪波动:22 岁的大学生小周全麻后哭泣不止,「突然觉得委屈,虽然知道手术成功,但控制不住眼泪。」

三、争议与真相:全麻影响智力吗?

在某三甲医院的麻醉门诊,每天都会遇到类似的咨询:「孩子做全麻会变傻吗?」「老人全麻后记性变差是不是后遗症?」这些疑问背后,是对麻醉安全性的深层担忧。

1. 儿童全麻:单次 vs 多次的博弈

动物实验证据:恒河猴幼崽接受七氟烷麻醉 2 小时,7 天后发现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增加,但持续时间不超过 1 个月。

人类观察研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追踪 3400 名儿童,发现单次全麻(

临床建议:美国 FDA 建议,3 岁以下儿童应避免重复长时间全麻,非必要手术可推迟至学龄期。

2. 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蝴蝶效应」

术后认知障碍(POCD):65 岁以上患者全麻术后,约 10-30% 出现短期记忆下降,表现为「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多数在 3 个月内恢复。

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全麻可能使携带 APOE ε4 基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基因)的人群发病时间提前 1.5 年。

防护策略:术前筛查认知功能,术中维持脑氧饱和度≥55%,术后早期进行认知训练(如数字拼图、回忆近期事件)。

四、麻醉前后:那些决定安全的细节

在华西医院麻醉科的术前评估室,护师刘敏正在为患者做最后检查:「昨晚 10 点后没喝水吧?假牙取下来了吗?」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都是麻醉安全的重要防线。

1. 术前准备:从禁食到心理建设

禁食禁饮时间:

清流质(如水、果汁):成人 2 小时,儿童 1 小时;

母乳:4 小时;

固体食物:6-8 小时(防止麻醉诱导时呕吐误吸)。

药物调整:长期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者,需停药 7 天;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术前需调整降糖方案。

心理疏导:播放手术室环境视频,讲解麻醉苏醒后的感受,可使患者术前焦虑评分降低 32%。

2. 术后护理:从苏醒到康复

PACU(麻醉后恢复室)监测:每 15 分钟测量血压、血氧,直至 Aldrete 苏醒评分≥9 分(满分 10 分,需能自主抬头、呼吸平稳)。

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如切口局麻 + 口服止痛药),使术后 24 小时疼痛评分(NRS)控制在 3 分以内(10 分为剧痛)。

早期活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 6 小时坐起,12 小时床边站立,可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加速麻醉药物代谢。

五、写在最后:当我们谈论全麻时在谈论什么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麻醉科普展上,参观者可以戴上 VR 眼镜体验全麻过程:看着虚拟的自己逐渐闭上双眼,监护仪曲线趋于平稳,手术室的声音被逐渐消音。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许多人放下了对全麻的恐惧。

林夏在术后日记中写道:「原来全麻不是『死过去』,而是被医学温柔地托住,暂时告别疼痛。那些关于变傻的担忧,在医生的解释和亲身经历后烟消云散。」她不知道的是,麻醉医生王海涛在她手术期间,曾三次调整丙泊酚剂量,确保她的脑电双频指数始终维持在 45-55 的理想区间 —— 这个细节,如同无数全麻手术中的隐形守护,默默保障着每个患者的安全与舒适。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