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泛黄的老照片被重新翻开,当熟悉的面孔跨越 30 年岁月再度相聚,一场关于经典的回忆杀瞬间席卷而来。《老娘舅》开播 30 周年,众多演员齐聚一堂,这不仅是一次老友的重逢,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上海滑稽戏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滑稽戏,还能重回巅峰吗?
当泛黄的老照片被重新翻开,当熟悉的面孔跨越 30 年岁月再度相聚,一场关于经典的回忆杀瞬间席卷而来。《老娘舅》开播 30 周年,众多演员齐聚一堂,这不仅是一次老友的重逢,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上海滑稽戏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曾经风靡一时的上海滑稽戏,还能重回巅峰吗?
从那张珍贵的合照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熟悉又略显沧桑的面容。99 岁高龄的老舅妈,董慧芳、马莉莉老师,还有董大方、钱程,董小芳、倪迎春,阿德(毛猛达)、阿庆(陈国庆)、杜禄冠(姚祺儿)、美娟(骆文莲)、阿美(徐磊)、王阿姨(王文丽)、富贵嫂(刘敏)等演员悉数到场。只是,照片中独缺了李九松老师,令人唏嘘不已,而杜禄冠老师也已尽显老态。看到美娟的面孔,许多观众仿佛又听到了她那极具辨识度的声音,甚至“耳朵都开始痛了”,足见这个角色的深入人心。阿庆的模样变化不大,而姚琪儿、毛猛达等演员则能明显看出岁月的痕迹。
回顾《老娘舅》的辉煌岁月,不少观众仍记忆犹新。最精彩的当属在石库门拍摄的那几部,以及搬进复合式之后的部分剧集,那时的剧情耐人寻味,充满生活气息。对于很多人来说,初中、高中时期,每天到学校与同学们讨论《老娘舅》前一天的剧情,是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欢乐时光。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上海滑稽戏面临着诸多困境。从演员传承来看,老一辈的滑稽戏大师如姚周、杨华生、笑嘻嘻、范哈哈、双字辈、筱声咪、王汝刚、李九松、姚勇儿、钱程等,为上海滑稽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到了钱程之后,能拿得出手的年轻演员寥寥无几,仅有潘前卫、舒悦等少数人。有人认为,不是上海找不到滑稽戏的继承人,而是如今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苦,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基本功。毕竟,想要学好滑稽戏,扎实的台词功底、精湛的表演技巧都需要长时间的打磨,而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快速获取收益,难以静下心来沉淀自己。
从作品创作角度而言,当下的上海滑稽戏作品在文本上难以吸引年轻观众。传统的滑稽戏段子多是几十年传承下来的,虽然经典,但与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脱节。很多年轻人表示,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买票去看时不时夹杂着普通话单词的“沪语脱口秀”,因为这些脱口秀的文本能够与时俱进,反映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更容易引发共鸣。而真正上海话说得标准的滑稽戏演员,还在表演老派段子;那些文本新颖的表演者,上海话水平又参差不齐,这种矛盾的现状使得上海滑稽戏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难以打开市场。
不过,上海滑稽戏也并非毫无希望。在年轻一辈中,也有一些表现亮眼的演员,他们在演出中尝试将传统的表演套子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并且对“说学做唱”的权重进行调整,这说明观众对于滑稽戏这种艺术形式依然有着热情,对上海的笑文化仍有需求。如果东方卫视等平台能够增加老上海作品的播放,像《开心公寓》《老娘舅》,或是《放心娱乐》《七彩戏剧》等节目,或许能唤起更多人对上海滑稽戏的关注和喜爱。
若想让上海滑稽戏重回巅峰,培养新人是关键。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滑稽戏人才培养的投入,通过设立专业的培训课程、举办比赛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滑稽戏事业。同时,创作团队要深入生活,了解当下观众的喜好,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贴合时代的优秀作品。此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新兴的文化形式,比如邀请上海话为主的博主如 16 号线、徐祥等参与,甚至邀请胡歌、薛之谦、唐嫣等明星偶尔客串,扩大上海滑稽戏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30 年《老娘舅》再聚首,是回忆,更是新的起点。上海滑稽戏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记忆,它的辉煌不应只停留在过去。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变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上海滑稽戏重现昔日的光彩,再次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