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海康、美的后,ABB宣布拟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1:26 2

摘要:4月17日,ABB宣布将启动相关程序,拟提交2026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决定对其机器人业务单元实施100%分拆,目标于2026年第二季度,推动该业务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启动上市交易。

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ABB拟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在机器人圈子掀起轩然大波。

4月17日,ABB宣布将启动相关程序,拟提交2026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决定对其机器人业务单元实施100%分拆,目标于2026年第二季度,推动该业务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启动上市交易。

高工机器人注意到,头部企业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ABB已不是首例。2024年9月,美的在港交所上市时宣布计划在上市后三年内分拆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相关业务。

追溯更早,海康威视于2022年6月宣布将控股子公司海康机器人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3年3月,海康机器人向深交所创业板提交IPO申请并获受理。

2025年3月31日,海康机器人因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审核进程被中止。(注:目前海康机器人IPO进展到问询阶段)

“内部战略+外部环境”双轮驱动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高工机器人调研时表示,全球大型集团将个别业务分拆独立上市已是趋势,而这一动作也是企业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好的发展战略。

该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行业现在大热,当前外部环境、市场发展、企业内部发展都已时机成熟,所以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也是为了更好地释放机器人业务潜能。

的确,无论是内部战略优化需求,还是外部市场环境推动,都是头部企业选择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的主要驱动因素。

从企业内部来看,ABB集团首席执行官马腾表示:“ABB机器人业务是行业领导者,与集团其他业务单元之间的业务与技术协同效应有限,且面临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特征。我们相信,此次分拆将有助于ABB集团及专注于机器人业务的独立公司实现价值创造。”

同时,分拆上市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ABB集团董事长傅赛表示:“董事会认为,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将优化两家公司在客户价值创造、业务增长及人才吸引方面的潜力‌。更聚焦的治理架构与资本配置将使双方受益‌。ABB将凭借在电气与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继续推进长期战略‌。”

海康威视方面也表示,通过本次分拆,将海康机器人打造成为公司下属从事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业务的独立上市平台,并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海康机器人在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海康机器人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此外,美的方面则明确表示,通过分拆和独立上市,相关业务实体将能够通过自有的股票激励计划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样一来,高级管理层、技术团队以及员工都将能够从该业务的持续增长中获益。

而从外部因素方面来看,机器人行业竞争加剧是重要原因。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判断,在整体需求没有大幅复苏的前提下,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仍将延续白热化态势。从竞争格局看,TOP10厂商份额有望提升,同时跻身TOP10的国产厂商数量有望增加,预计2025年,行业分化与断层现象将更加凸显,意味着,行业洗牌和出清的阀门将加大。

而头部企业通过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能提升业务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不管是ABB,还是美的,又或是海康威视,它们的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后可以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

此外,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业务的青睐也促使企业分拆上市。独立上市能让机器人业务以更直接的方式接受市场评估,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海康机器人,此次IPO,其拟募集资金60亿元。若能成功上市,按募资计划推算市值可观,可使股东获得更高回报,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机器人业务“经营水平”亟待突破

近两年,内外资企业分化加剧。外资企业方面,ABB、安川、发那科等企业在华营收同比下降,内资企业则持续发力,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看,工业机器人增量市场的匮乏导致行业被动进入存量博弈的竞争模式,内卷化价格战的直接结果使大部分机器人厂商都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作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ABB机器人业务是同行业中名副其实的佼佼者。ABB集团首席执行官马腾称,ABB机器人在2024年占据全球第二的市场地位。

据ABB介绍,在采用ABB Way垂直化运营模式后,其机器人业务自2019年以来的多数季度中均保持两位数的利润率,展现出其业务韧性。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ABB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业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9.2亿美元、45.1亿美元和23亿美元。

对于2024年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业务销售收入出现大幅下降,ABB解释,由于工业自动化需求放缓,加上机器制造商在过去供应链中断期间的预订量高于正常水平后调整订单,机械自动化业务单元订单下降。此外,机器人业务订单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投资减少,不过物流和一般工业领域的增长势头良好。

再看美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美的旗下的库卡集团是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按2023年的销量和收入计,也是全球第二大重载机器人公司。美的也透露,在重载工业机器人领域,美的库卡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1.5%。

在经营业绩方面,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2024年,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0.53亿元和287.01亿元,在总营业收入的占比分别为8.35%和7.05%。

对于2024年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营收出现下滑,美的集团解释称,受行业需求周期性波动影响,如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光伏、锂电行业产能调整等因素,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短期承压,导致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

海康威视的机器人业务以海康机器人为主导,聚焦机器人视觉、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领域,近年来在行业内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根据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2020年-2023年6月,海康机器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25亿元、27.68亿元、39.42亿元、22.78亿元,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509.64万元、4.82亿元、6.41亿元、4.12亿元。

虽然海康机器人经营业绩保持增长,但其毛利率却有所下滑。根据其第二轮问询涵显示,2023年上半年,海康机器人机器视觉业务、移动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5.73%、34.84%,同比下滑2.73%、0.44%。

其中,移动机器人业务毛利率自2019年度的49.95%连续下滑至当期的34.84%,主要因素包括市场竞争激烈、部分战略性业务毛利率较低、解决方案业务中配件及服务占比增加等。

如此来看,头部企业相继宣布计划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某种程度上也是迫于经营业绩压力。

机器人行业竞争或将更激烈

回顾2024年,全球制造业和工业生产表现疲软,主要国家面临高通胀和低增长的局面,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层出不穷,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导致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需求放缓。

GGII预测,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有望重回增长轨道,预计增速在5%-10%区间。同时,企业间的分化态势仍将延续,部分外资厂商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或将主动降价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这无疑将加剧中国市场的内卷化程度。

为了争夺更多市场份额,ABB、美的、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通过将机器人业务分拆独立上市,获得更多资源和更强的自主性,从而加速拓展市场、提升技术等。

以海康机器人为例,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此次IPO,其拟募集资金60亿元,并计划将其中的8.31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新一代移动机器人平台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将7.77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新一代机器视觉感知技术与产品研发项目,将7.62亿元募集资金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软件平台研发项目。

ABB通过独立上市,也将拥有良好的投资状况、稳健的现金流、以及本地化的生产运营布局(其在欧洲(瑞典)、亚洲(中国)和美洲(美国)设立的区域性制造中心)。

届时,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也将会进一步加剧。

强者恒强。可以预测,头部企业的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后,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头部机器人集中,行业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高工机器人采访时感叹,行业竞争太激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小结

总体来说,ABB、美的、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是机器人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些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既是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也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选择。

而通过分拆上市或收购,企业能够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本配置、吸引人才,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这也将对机器人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行业竞争格局重塑、技术创新加速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来源:高工机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