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行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国外啥反应?日韩嫉妒,美国有点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9 13:49 2

摘要:2025年4月19日,中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作为“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一部分。这是人类与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同一赛道上进行21.0975公里的竞技,参赛机器人来自中国企业如Casbot和Magicla

2025年4月19日,中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举办了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作为“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一部分。这是人类与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同一赛道上进行21.0975公里的竞技,参赛机器人来自中国企业如Casbot和Magiclab,旨在展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

路透社(Reuters):报道称这场比赛是中国展示人形机器人技术进步的里程碑,旨在提升其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地位。文章指出,比赛因4月13日的强风天气推迟至4月19日,并提到人形机器人在强风中可能面临平衡挑战,暗示技术仍有改进空间。

其他媒体:如《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简讯提到比赛的创新性,称其为人类与机器人首次同场竞技,但未深入探讨地缘政治或竞争含义。美国主流媒体(如CNN、《纽约时报》)对该赛事的直接报道较少,可能因其更关注国内议题或认为事件的技术意义有限。

美国专家有看法:俄勒冈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艾伦·费恩(Alan Fern)在路透社采访中表示,机器人马拉松更多是技术展示而非工业应用的突破,指出相关软件技术五年前已开发完成,质疑其实际意义。

美国科技政策分析(如《POLITICO》)常将中国AI和机器人进展置于中美科技竞争框架内,专家担忧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赶超可能威胁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

总体态度: 美国媒体报道较为客观,但透露出对中国技术崛起的警惕和竞争心态。专家评论中带有质疑,可能因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如特斯拉Optimus)的公开进展尚未达到类似竞技展示的阶段,且担心中国通过此类活动抢占市场和国际话语权。

日本主流媒体(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NHK)对该比赛的直接报道极为有限,可能是因为其更关注国内机器人技术或对中国的高调展示持谨慎态度。

2011年,日本曾举办小型机器人马拉松(非人形机器人),显示其在机器人竞技领域的经验。日本《外交信使》(Diplomatic Courier)等国际媒体提到中日韩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但未具体涉及此次比赛的日本视角。

日本机器人学界(如早稻田大学教授藤江正克)过去表示,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传统优势正受到中国等国的挑战。摩根士丹利《Humanoid 100》报告指出,日本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中“销声匿迹”,仅占“亚太其他地区”18家企业的部分,与中国(35家)和美国(35家)差距明显,反映其在该领域的相对落后。

总体看,日本可能因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如发那科、安川电机)而对中国的高调展示保持低调关注。媒体报道的缺失可能反映出日本对自身技术自信或不愿公开承认中国的进展。潜在的“嫉妒”可能源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崛起,威胁日本的传统技术优势。

韩国主流媒体(如《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对该比赛的直接报道几乎未见,可能是因为韩国更关注自身机器人技术成就。例如,《Interesting Engineering》报道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四足机器人RAIBO2在2024年完成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耗时4小时19分52秒),显示其技术实力。

韩国媒体可能因中国比赛的新闻敏感性或国内优先级而选择低调处理。韩国机器人学界未见针对此次比赛的公开评论,但其技术界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发展。韩国在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上全球领先,显示其产业基础雄厚,可能对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保持警惕。韩国科技政策分析(如韩国国家外交学院教授金贤旭)常将中国科技进展置于区域竞争框架内,担忧中国在工业应用领域的潜在主导地位。

总体态度: 韩国对中国的机器人马拉松可能持观望态度,媒体报道的缺失反映出其更关注自身技术展示(如RAIBO2)。潜在的竞争心态可能源于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上的野心,如北京亦庄的规模化部署计划,可能对韩国电子和机器人产业造成市场压力。

美国、日本、韩国作为机器人制造大国,可能因以下原因对中国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感到“看不惯”或“嫉妒”:

2023年,中国安装了全球51%的工业机器人,预计到2030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4000亿元人民币(约546亿美元)。 北京亦庄计划两年内部署1000台人形机器人,价值近50亿元人民币,显示其产业化雄心。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快速进展可能侵蚀美国、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在工业机器人和电子产业的上游优势(如日本的半导体材料、韩国的存储器)可能受到中国中上游技术升级的挑战。

这场比赛不仅是技术展示,也是中国提升全球科技影响力的平台。南华早报指出,中国通过此类活动在与美国的科技竞争中谋求优势。 美国专家(如艾伦·费恩)的质疑可能反映出对中国抢占技术话语权的戒备。日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历史领先地位(如1973年的WABOT-1)正被中国超越,韩国则担心中国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区域主导地位威胁其技术形象。

中美科技竞争背景(如芯片限制、AI出口管制)使美国对中国的高调技术展示敏感。 专家担忧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可能应用于军事或工业自动化,进一步挑战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中日韩在电子、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如华为P30 Pro元器件分析显示中国本土占比38.1%,日韩分别为23%和7.7%)。中国的技术赶超可能削弱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日本作为“机器人王国”,日本对自身技术文化的自信可能使其难以接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姿态。摩根士丹利报告中日本的“消失”可能加剧这种心理落差。韩国对自身技术成就的自豪感(如RAIBO2)可能使其对中国的高调宣传感到不适,尤其是在区域科技竞争中。美国媒体和专家的质疑可能部分源于对中国技术展示的“宣传”性质的不满,认为其更注重象征意义而非实用价值。

来源:博学多才小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