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文化传承中的崆峒精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3:53 3

摘要:崆峒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崆峒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特质、特性、内在发展规律、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和贯通古今、远播中外的影响力。

崆峒文化传承中的崆峒精神

作者: 陆 春 潮

崆峒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崆峒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特质、特性、内在发展规律、独具魅力的文化品格和贯通古今、远播中外的影响力。

国家繁荣富强主要是依靠两种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都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崆峒文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崆峒的硬实力是指以崆峒山为代表,涵盖崆峒山的风景设施、自然风光、资源禀赋、周边环境、道路山川、交通条件等等。而崆峒的软实力是什么呢,这就是下面我们研讨的主题,而贯彻崆峒软实力经纬、维系崆峒软实力灵魂的就是崆峒文化。要研究崆峒旅游文化,必先研讨其本体——崆峒文化。

一.崆峒文化的时空观、民族观

崆峒的出现年代约在庄子一书记载的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时期。这和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的出现在同一时期,即约公元前26世纪初——约22世纪末,至约公元前21世纪初。至西周共和时(公元前841年)才有历史记载。始见之于史书的是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汉武帝登崆峒山而再次见于史册,这是崆峒见于史册的年代即公元前220年、公元前112年。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对此国内外学者意见较为统一,未见大的分岐。

对于崆峒的地域分岐较大。根据历史史料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地域应该包括北至朔方五原,西至北庭昆仑,南至天水、宝鸡,东至关中这一广阔地带。自周秦汉唐以至宋元明清三千多年间,这一广阔地带的地域、城池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多有变迁。就以平凉来说,比较固定的有乌氏、朝那、平高、固原、渭州等地名。前秦永兴二年(公元358年)苻坚设平凉郡。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72年),始设平凉县。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潘原县,而在此后,平凉的郡治设在了固原。唐之后的变迁实在太大,不再赘述。但崆峒这个山,却是五千年未变的,比如有唐一代,在我们现在平凉城的这个地方还是荒原一片的地方,崆峒山却演出了一出壮观的历史场景,唐太宗李世民到瓦亭(今泾源蒿店)巡视马政,给崆峒山明慧禅院御赐田宅,足见其繁盛壮观。

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由于长期的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有变迁。崆峒的所在地平凉有史以来的变迁也是十分巨大的,一直到明清以后才比较稳定下来,对于崆峒的时空观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对待,才能全面准确地加以把握。时间上要从上古以至到当代,地域上要打破现今的行政区划概念,要以发展的、历史的眼光予以掌控,地域上要广阔,要包容,要大度,要有博大的胸怀,不要拘泥于某朝某代,某地某时。

在崆峒这片土地上,既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陇头吟》)。也有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既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有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描述这辽阔地域的古诗词浩如烟海,都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就其所反映的地名来说,太原、西戎、犬戎、朝那、乌氏、河陇、关山、萧关、陇水、昆仑、青海、黄河、临洮、北庭、陇山、灵台、长武、泾州、陇东、陇西、玉门、固原、平高、安定、北地、朔方、原州、盐州、五原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崆峒,这在下节中有专述。就拿上述的诸多地名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只是某一地域名称,都有一种意像、象征含义,崆峒也是。在崆峒这个意像中,我们不能陷入只有孤证的浩繁考证,缺乏可靠的同代的文史资料和考古发掘,而要着眼于发展、现实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缘由。

有两个与我们崆峒文化相关的史实,一是古成纪和伏羲,朝那和皇甫谧。大量史料和考古证明,古成纪在我市静宁李店刘河村一带,划入秦安、天水是很晚的时代。但是由于行政的、经济的软硬实力、话语权等因素,天水市把伏羲、成纪做大做强,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全中华民族的大庆典。每年祭奠都有省领导及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经济实力、话语权等与天水五十年的不断大力宣传有关。

朝那和皇甫谧也是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朝那在魏晋以前有史料记载,在平凉西与今宁夏彭阳一带。最近有文章把曹操、朱熹、诸葛亮、李白、炎帝、黄帝生地之争中加上了皇甫谧。这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与硬、软实力有关。近年来,随着许多城市纷纷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名人故里”纷争日起,从炎帝、尧帝、舜帝、到老子、姜尚、皇甫谧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朱熹等,折射出当下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功利心态。

在崆峒旅游文化的研究上,我们要防止这种倾向。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比如我们本可以在龙隐寺和唐肃宗西行上做文章,宣传崆峒,弘扬崆峒文化。静宁的南宋中兴名将刘琦、庄浪的吴玠、吴璘弟兄外地的纪念文物、遗址不少,而我们平凉有多少人知道这三位中兴名将的事迹呢,岳飞抗金才三年,吴氏兄弟抗金十余年,血战百余,名留青史。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1935·10):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毛主席在这首词中将昆仑山“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的伟大气魄,我们怎能不汗颜。我们都知道“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旅游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我们能不能多点“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情怀,如果这些名人、胜地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何必那么笔戎相见,用几十亿的资金去争呢,共同利用,共同发展岂不更好吗,这股歪风邪气漫延,连李白、屈原也要成外国人了。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李白、杜甫来说,他们漂泊一生,周游九州,“江山留胜迹”,在各地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遗迹,当地人们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尊崇,立祠纪念,永垂不朽,也是人之常理,何必独此一家,为我独用。李白、杜甫岂止是中华名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人民永远纪念,也是应该的。在杜甫诞生1250周年(1962)的时候,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纪念。李杜名篇在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世界各地传诵,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何必这么小家子气。 联想到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从十几岁走出四川,一生从不回老家广安,这其中深刻的意义,我们应当悟出点什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转战一生,在延安、井岗山、西柏坡、六盘山等地都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当地人民以各种隆重的形式缅怀,建立遗址,永远纪念。和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态度也是一样。

在崆峒文化的地域发展及空间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有三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应特别注意。

一是六盘山,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路过的时候,是属于平凉。红一军团会师的地方单家集,当时属平凉隆德。

第二个是平凉(包括固原)曾是我国革命史上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平凉地处红白交界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第三,1936年,红军西路军失败后,有秦基伟、王建安等五十多位红军长征干部在我平凉地下党的接应下从四十铺上北塬到达延安,他们都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军。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将军还血洒泾川,这些史料都应纳入崆峒旅游文化的视野,六盘山和井岗山等一样进入毛泽东诗词,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完全可以丰富我们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的内涵,研究崆峒文化我们不能作茧自缚,割断历史,贻误良机。

在崆峒文化的民族观上,更有大量史料证明,平凉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从古至今生活在崆峒这一广阔地域的众多少数民族的共同建设、发展分不开的。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也是他们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研究中,我们尤应予以关注。

二、诗圣、史诗的千古不朽的形象代言

当今时代,旅游文化大多讲求形象代言,我们崆峒旅游文化也应该讲求形象代言。这就是唐代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是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杜甫生活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繁荣的唐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败、由强大走向衰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由于唐王朝在中期以后穷兵黩武,诛求无厌,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的大动乱,使人民生活陷于苦难的深渊。诗人杜甫的伟大,正在于他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以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篇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从而达到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后人因此称他的诗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杜甫本欲路过平凉,后因被俘押往长安与平凉失之交臂。但是在他的千古不朽的诗篇中,流传至今的咏颂崆峒的有十几处之多,在杜诗中占了相当篇什,他写过东岳、北岳、西岳等诗篇,多有名山,即使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比不上诗人吟颂崆峒的气壮山河,顶天立地。

1.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中华精神的写照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

烟氛蔼蝤崪,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

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

东笑莲花卑,北知崆峒薄。

超然侔壮观,已谓殷寥郭。

(《青阳峡》)

从以上杜诗中可知,诗人在这里赋予崆峒一种意象,一种象征,一种指代,一种气势。其中“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拄折”,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诗人把它比作撑天柱。历代注家都认为其寓言其触天柱等。这里为神话传说,共工氏头触不周山,折天柱。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柱的讲法。

毛主席在他的两首诗词《渔家微·反第一次大围剿》、《十六字令》引了这个来自《淮南子·天文训》里的典故。《渔家微》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千,不周山下红旗乱”。《十六字令》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也有杜诗的意味。毛主席原注很长,我们只择其而录。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忽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地不满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忽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拆,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在杜诗上述关于崆峒的描述中,用比喻、夸张、拟人,用神奇的想象力对崆峒中流砥柱的形象作了艺术的概括,大有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大气包举,景象雄伟,这不正是五千年奔流不息中华民族历史的写照,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的民族精神的反映,不是五千年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惊天壮举的真实概括吗?我们哪能拘于文字堆中,经毛主席一席引语,我们的崆峒不是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吗?

2﹒中央政权、朝廷和中国的代名词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洗兵马》)

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陈留阮瑀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美,独能无意向渔樵。

(《赠田九判官梁丘》)

扈圣崆峒日,端居滟滪时。

萍流仍汲引,樗散尚恩慈。

(《夔府述怀四十韵》)

在上述各诗中的“仙杖过崆峒”,“崆峒使节”,“扈圣崆峒”,都是皇权、王权,唐代国家、朝廷、中央政权的代表,对内统称国家,将帅三军,对外抗御外侮,接受宗主国朝拜,处理外交、军事。这是杜诗崆峒中的又一内涵和外延。

3﹒千古传唱的崆峒尚武精神

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这首诗留传至有清一代,到了震古铄今的英雄林则徐、谭嗣同和毛主席的笔下,又获得进一步的阐发和宏扬。

且看林则徐诗《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首诗抒发了虎门销烟后的民族英雄报国热情和记述西部山川的山川边情,林诗豪放深沉,毛性刚烈而浪漫。毛主席特别偏爱这首诗,两位伟人跨越时空,颇多共鸣。他酣畅淋漓地手书这首诗,并把其中的“除是卢龙山海险”,改作“除是卢龙千古险”。林诗中,东西尉侯,往来通畅;博望星槎,笑凿长空;塞下传笳,长歌敕勒;楼头倚剑,欲接崆峒;长城饮马,寒宵夜月;古戍盘雕,大漠朔风。天文地理,大江南北,异域风情,尤其是给崆峒更以宏伟壮阔的意像。毛主席喜欢这首诗不是偶然的,这幅书法借原诗的气势,浓墨酣情,神采飞扬,经放大后至今仍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东墙上。可惜我们平凉只把“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两句勒石于崆峒山滹沱寺。

还有一首是戊戌变法的英雄谭嗣同写的《崆峒》。该诗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作者自湖南浏阳赴兰州途中路过崆峒而作。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祖国大地一片疮痍,民不聊生,苦难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清王朝腐朽没落,已入灭亡之时。中国大地正酝酿着一场震天撼地的大风暴。全诗为: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原。

这首诗中的“莽荡山河剑气昏”和杜诗中的“楼头倚剑接崆峒”实为姐妹篇。一脉相承,都是“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传承发扬。这那是写崆峒,这分明是1840年——1889年之间,中国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22年后的1911年,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32年后的1921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章。

4﹒长治久安,胜利凯旋之象征

叹惜高生老,新诗日又多。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主将收才子,崆峒足凯歌。

闻君又朱绂,且得慰蹉跎。

(《寄赠高三十五书记适》)

处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争年代,对于和平安定的企盼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满卷诗书喜欲狂。”兵强马壮,将相修和,战争结束,叛乱平定,胜利凯旋的喜悦,凝结成了“崆峒足凯歌”的千古名句,这是杜诗对崆峒精神又一高度概括。

5﹒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倡导和睦的民族关系

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侵临洮。

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

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

(《近闻》)

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

逆气数年隔路断,蕃人闻道渐星奔。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之一)

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

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二)

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

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三)

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

大历二年调玉烛,玄元皇帝圣云孙。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之五)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

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对雨】)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采取魏征的意见,定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居乐业。中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有的中国,唐太宗对待各少数民族较为平等,因此,境内各族间少有战事,并且还有许多独立部落要求内附,称臣纳贡,来朝拜谒。

还有一件重要史实,公元七八七年,崆峒所在地的平凉,还作为唐王朝与吐蕃第二次会盟的所在地而名留史册。虽然这次会盟由于唐德宗和吐蕃头目各怀异心,使这次会盟失败。杜甫在其诗作中有大量反映汉族和少数民族和亲、和好、和睦相处的作品,自唐玄宗以后的中唐的衰败与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很大的原因。杜甫这种讲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永无战事的思想,难能可贵。杜甫在崆峒诗作中这种民族平等、团结、和睦相处的思想无疑对丰富崆峒旅游文化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6﹒化剑为犁,呼唤和平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诗成于天宝十一载752年。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田家望望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洗兵马》)

作于乾元二年(759年)。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

两军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

(《壮游》)

“崆峒杀气黑”,连年的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崆峒一带的陇东、陇右大粮仓即将丰收,人们祈求和平、安心生产,“布谷处处催春种”,作者寄语休战回乡的健儿勤力农事。

《洗兵马》的本意为弃甲归田,和平安居。作者在诗的末尾高呼“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把杜诗和崆峒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是一位体恤民生、大慈大悲的仁者,他渴望化剑为犁的和平、和解、和顺、和睦、和谐,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给崆峒一词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为两大主题,读杜诗我们倍感亲切,使我们更加珍爱当今和平发展的大好环境。

三、“世传崆峒勇”千古留传的尚武精神

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说: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有一点必须指出,将陇西和崆峒连为一地,“陇西人”,“世传崆 勇”,在这之前还有传世之语为“空同之人武”。

我们在研究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中发现,“空同之人武”、“世传崆峒勇”。正是我们崆峒文化的灵魂主脉,千百年来永续不断,相传至今。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勇”就是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正不屈。崆峒文化孕育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毅精神,是中华民族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崆峒文化研究》.陆春潮:《汉唐辉煌中的崆峒文化》)。当然这个“武”,这个“勇”是要有人来表现出来的。

且看:史言,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汉以前,据《汉书·地理志(下)》:“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将子选给羽林、期门,以财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西汉时的李陵、李广,东汉、三国时的梁氏家族、皇甫规家族。平定西凉建立平凉的苻坚。北魏、西魏、北周的李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贞观、开元之治世界上最强国家唐王朝的李世民及其麾下的一大批名帅、名将。李晟、浑瑊、李元谅等一批少数民族将领。宋朝的中兴抗金名将刘琦、吴玠、吴璘兄弟,庆历年间抗击西夏入侵的崆峒僧众、进疆抗击侵略的清帅左宗棠率领陕甘弟子,还有吼着秦腔赴刑场、万众皆惊,后又随左宗棠抗击侵略者,感震北疆,奋勇杀敌,回京后抗击八国联军、遭帝国主义列强痛恨的董福祥,在崆峒历史上这些英雄人物可谓群星闪烁,炳彪史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中,更涌现出了许多战将、战神,有的还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除了黄埔军校、保定讲武堂等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将帅及战将外,值得我们自豪的,在平凉还有西北军冯玉祥建立的平凉第二军官学校,在这里曾培养出了陕西省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李达。李达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36年西路军秦基伟、李志民、王建安等五十多名开国将军在我四十铺地下党组织的接应下回到了延安。

1930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平凉搞兵运、兵变,一大批崆峒子弟加入革命队伍,投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去。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过静宁六盘山,平凉、泾川大批崆峒子弟加入红军奔赴前线。

辽阔崆峒大地曾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955年的授衔的陕西籍将军有李达(陕西眉县)、闫红彦(陕西子长)、张宗逊(陕西渭南)等63位将军,甘肃有9位开国将军,宁夏有1位开国将军,他们都在崆峒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战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世传崆峒勇”。解放后的许多年,更得到了极大的传扬,代有英雄,后继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无数崆峒健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的长眠在了异国土地上。在这期间,灵台籍的扫雷英雄姚显儒,荣立特等功,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彭德怀总司令及金日成的接见,为家乡人民带来了荣誉。

解放初,驻扎平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和西北野战军一道,为解放平凉,平叛剿匪作出了贡献,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驻扎在平凉的9021部队、骑一师等英雄部队吸收了大量崆峒健儿,他们在戍国卫边、新疆建设中献了青春献子孙,为新中国贡献出了宝贵的一生。

1962年的中印边境反击战争,涌现出了庞国兴等一批战斗英雄。1968年,一位年轻人到平凉驻军63师187团当兵,四十年后,他就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的女婿,曾任空军副政委,后又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委的刘亚洲将军。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世传崆峒勇”,在邓小平及我党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的英明领导下,得到了不断的弘扬光大。

七十年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崆峒健儿英勇参战,奋勇杀敌。有一位庄浪籍的英雄受到了军委主席邓小平的嘉奖。其中数十位我崆峒健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一师一团服役。有十多位老英雄至今仍战斗在平凉的各条战线上,担当重任,再立新功。

在崆峒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今的军事序列中有两支与平凉有着紧密联系的英雄的部队,21集团军和47集团军,特别引人注目。这两支部队是我军老一辈开国将军韦国清、张爱萍、张震等创建。在新时期又走出了王克、傅全有、钱树根、刘亚洲、刘冬冬等几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将军。中国人民解放的军委各总部,各大军区几乎都有这两支部队的干部。现今服役的陕甘籍将军中更是将星闪烁,人才辈出。陈秀中将、兰仲杰少将等更是土生土长的陇东人。

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年代,“世传崆峒勇”,更得到加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其中的“庄浪梯田”、“庄浪精神”、“泾川精神”、“静宁速度”等,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更加发展、丰富了“世传崆峒勇”的崆峒文化、崆峒精神。

四、崆峒旅游文化的崆峒精神传承

崆峒文化是崆峒旅游文化的灵魂主脉。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发展,崆峒的硬件设施、崆峒的硬实力比较完备,现已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比周边的天水早了五六年,在全省名列前茅,崆峒山还获得了几十项国家荣誉,而在人文崆峒、崆峒文化和崆峒旅游文化方面,即崆峒的软实力方面,要在已有取得的成绩上,更加努力。

1、对崆峒文化、崆峒旅游文化要拓宽时空观

既要讲历史,也要讲发展。既要讲古代,更要讲当代。地域上要广阔,不拘泥一时一地。不陷入无谓浩繁的考证中去,眼望星空,脚踏实地,搞好自己的事,不争不抢,不搞争论。要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去研讨崆峒的地域内涵、人文内涵、时代内涵。既讲秦汉武登临崆峒,更讲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人士登临崆峒,不厚古薄今。

2、共同研讨崆峒文化,共同开发崆峒旅游资源

我们应该联合宁夏、陕西、青海、新疆,以及周边天水、定西、庆阳、宝鸡、固原、吴忠、咸阳、银川、西安、兰州学者共同研讨崆峒文化,和上述地省、区、市旅游部门共同开发旅游景区,共同繁荣,共同发展。随着平凉及周边地、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飞机、铁路、高速路的快速发展,这个地球越来越小了,麦积山、六盘山和崆峒山应打破行政区划,联成一片开发,才更有其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会倍增。

3、放大名人效应,选好形象代言

当今社会,讲求名人效益,在这方面我们做得不够,毛泽东主席的一首《六盘山》词,使六盘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美名,六盘山旅游从而发展成一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其效应比在中央台一套黄金时段做十年广告作用还大。中国十几亿人,凡是念过小学的人无人不知。杜甫诗中的“崆峒”一词千古传唱,其内涵和外延,我们宣传的还不够,发掘得还不深。唐肃宗去灵武住过的平凉龙隐寺,我们就没有很好的发掘开发,其名人效应未放大,更未转化为经济效益。即便是毛主席手书林则徐一诗,我们还没有把它放到应有的高度,我们为何不把无限钟情于崆峒的诗圣、诗人,给予应有的回报,立诗碑纪念,以加大崆峒的人文内涵。

2012年将是杜甫诞生1300周年,我们建议,与周边天水、宝鸡、咸阳、西安、固原、庆阳及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和有关部委一起,邀请国内外文化名人,在崆峒山举行“诗圣杜甫1300周年寿诞,”以纪念这位世界文化名人对崆峒文化的杰出贡献。

4、要有民族观点、世界眼光

对待崆峒文化,发展崆峒旅游文化搞清楚来崆峒山都是那方面人,来的目的,这样我们才能认真做好崆峒旅游文化宣传,更好地搞好崆峒旅游开发展定位。随着国内外交流的力度加大,国内外旅游者一年年增多,我们的崆峒文化、崆峒旅游文化宣传也要与时俱进,对于三教合一的崆峒山在弘扬道教文化的同时,不忘宣传儒释两教。找出共同的东西、精髓。崆峒山是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崆峒旅游文化中要融入红色旅游元素。千百年来,崆峒文化在不断的发展扩容,崆峒旅游文化也应发展充实。静宁界石铺的红色长征纪念馆,邓小平、刘伯坚从五原过平凉的住宿处及线路,平凉第二军官学校遗址,张学良北门外的遗址,红25军军长吴焕先牺牲地,红四方军从平凉四十铺上北塬去延安的路线、五十几位将军的纪念史实,平东游击队遗址。还有63师军师馆,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各位英雄人物都可汇总开发,庄浪梯田、泾川绿化都可成为为崆峒文化、崆峒旅游的一部分。

5、发展旅游要有龙头

要以崆峒山为龙头,把我市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要把崆峒旅游这个事业做大,带动上下游100多个产业发展。然后把市区内所有旅游景点连成一片,共同发展,这方面平凉已开始行动。把平凉旅游放在全国这个大盘子中发展规划。建立平凉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将旅游业六大要素的各职能部门事权划归统一,减少部门利益,统一谋划,指导旅游事业发展。做好跨省区旅游协调发展,搭车发展。

6、健全崆峒文化研究机构

建立、健全峒旅游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整理出版崆峒文化典籍,开展崆峒文化多学科广领域的研究开发,加大崆峒山人文内涵。在重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同时,眼睛向内,要以平凉本地专家学者为主,健全崆峒文化研究机构,加大其经费、人员支持,改变过去硬件上去,不看软件、软实力的缺点。本土人士为奠定崆峒文化、崆峒旅游文化,有的人为之奋斗了一生,应重视他们的研究成果。

7、崆峒旅游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系

平凉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平凉历史文化底蕴就是经杜甫等概括几千年形成的崆峒文化。崆峒山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是山水景观,人文景观就是建筑及其我们论述的崆峒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这一切都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件。要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必须把崆峒文化的发祥地,崆峒旅游的载体——平凉建设好发展好,使平凉成为一个景观优美、底蕴深厚、个性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发展崆峒旅游业的根本是促进平凉经济发展,相反,平凉经济发展了,城市的软硬实力都强大完备了,崆峒旅游才能更加发展,崆峒旅游文化、崆峒旅游的发展还得益于平凉城市文明、社会文明、市民文明等系统工程。

8.崆峒精神是“海纳崆峒,

竞取平凉”平凉精神的灵魂 综上所述,崇勇尚武、反对战争、抗御外侮、热爱和平、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发展生产、热爱祖国、精忠报国、自强不息、愈挫愈勇、顶天立地的崆峒文化和崆峒精神,正是我们五千年不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灵魂。正是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崆峒在平凉,是中华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经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弘扬光大。崆峒文化、崆峒精神彪炳中华史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宝库,成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崆峒文化、崆峒精神,是“海纳崆峒,竞取平凉”精神的核心。通过崆峒旅游文化的发展,“海纳崆峒,竞取平凉”的平凉精神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2010年5月1日

来源:农民工文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