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有两个俄罗斯留学生来书店里买了10多本小人书,她俩中文很好,和我聊了好一阵。”书香世家旧书店的主理人杨明君,和记者谈起与她年龄相仿的年轻爱书人时,眼里放光,嘴角不觉扬起笑意。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聂晶
“前几天,有两个俄罗斯留学生来书店里买了10多本小人书,她俩中文很好,和我聊了好一阵。”书香世家旧书店的主理人杨明君,和记者谈起与她年龄相仿的年轻爱书人时,眼里放光,嘴角不觉扬起笑意。
4月18日,在九龙坡区万象城启幕的为期三天的“蚂蚁找书·怀旧书集”活动里,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邂逅了10余家旧书书店的店主。在重庆这座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底蕴的城市,旧书市场正围绕“旧书新知”这一主题悄然焕发出生机。从古老街巷中隐匿的旧书店,到热闹商圈里新兴的旧书市集,旧书以独特的姿态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成为传承城市文脉、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
多元创新,点燃旧书文化新热潮
“蚂蚁找书·怀旧书集”(以下简称“蚂蚁找书”)活动,是“蚂蚁找书”在多方支持下,首次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地亮相城市公共空间。“蚂蚁找书”是在重庆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指导下,由重庆出版社建立的城市文化品牌,旨在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热情且具有怀旧情怀的读书社群。
正在万象城举办的“蚂蚁找书·怀旧书集”现场。
据“蚂蚁找书”活动执行总策划胡丽凝介绍,自2024年9月初至2025年3月底,“蚂蚁找书”怀旧书集共开展54场,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吸引着广大市民的参与。市集活动如同一场文化盛宴,先后在鹅岭公园、来福士商圈、龙湖礼嘉天街等城市地标举办,每一场都人潮涌动,累计吸引读者、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旧书交易交流1.2万余册。
旧书,是历史的记忆;新知,是时代的脉搏。在这里,旧书不再仅仅是泛黄的纸张与陈旧的文字,而是巴渝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以巴渝文化图书产品为核心,市集融合了巴渝文化大讲堂、民俗雅集、旧书漂流、连环画记忆、年代影像体验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非遗体验,让市民在淘书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巴渝民风民俗与重庆城市精神。
除了“蚂蚁找书”外,重庆在旧书文化推广上多点开花。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我市在促进旧书市场繁荣发展方面,开展了“乡助阅读·书旧情深”公益活动,实施“百千万”计划,通过100个捐书公益站点、1000名“乡助阅读公益传播官”,将10000本优质书籍送往乡村,搭建起城乡阅读的桥梁,助力乡村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同时,在重庆书城、时光里书店等实体书店设立旧书专区,开展2200余场“故纸情深”“经典荐读”活动,吸引20余万人次参与,让旧书真正走进市民生活。
年轻一代,钟情书页间的文化传承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重庆的旧书市场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既有坚守数十年的老牌书店,也有年轻的主理人成了旧书市场发展中的中流砥柱。
书香世家创办人刘伍碧在农贸市场里清理她的“宝贝”。
“每一本旧书都承载着前人的阅读痕迹与时代烙印,更是带着故事与你相逢的。”不满30岁的杨明君是经营了40多年的书香世家旧书店现在的主理人,她从母亲刘伍碧手中接过了这家旧书店。有趣的是,书香世家旧书店开在沙坪坝区渝碚路的南开农贸市场里,它的隔壁就是麻将馆。可以想象一下,嘈杂的卖菜声和安静的翻书声,形成了多么活色生香的烟火场景。“我从小就是以书为伴,甚至是睡在书上长大的。”她颇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咱的书店不是我们一家人的,是读者一起抽起(重庆方言,意为共同助力营造)的:书名是读者设计的、社交平台上的宣传是读者帮忙引流的、书店唯一的文创产品明信片也是读者帮我们画的。”
书香世家里的俄罗斯读者。
对旧书同样深有感情的蒋世明,不过三十出头,是“有呀有”“存在”两家旧书店的主理人。他顺手拿起书摊上的一本1982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法国作家左拉所著《梦》,向记者展示其扉页上的两位译者的亲笔签名,这本旧书当年的定价为0.68元,现在他准备以58元出售它。“有作者亲签的旧书,有着它独特的稀缺性,这些老物件有当年阅读者的情绪在里面,这样的沉淀感独具价值。”蒋世明如数家珍。
有呀有书店。
这两位年轻的主理人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来书店的读者中有不少是外地游客,他们看到网上介绍后便自发导航而来。正如网友mawesome在书店的社交平台下留言:网红店逛多了,这种二手书店感觉蛮特别的,让人眼前一亮。其实想了解重庆,还可以去这些旧书店,有些书已经不是普通的书了,而是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藏着好几代重庆人的记忆。
时光里书店的主理人李柯成对此更有发言权,“相比于阅读电子书,旧书流通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阅读氛围,让读者进行一场跨时空对话和思想交流,唤起了人们对阅读纸质书的情感眷恋。”时光里书店就设置了共享书架,接受读者捐书、鼓励读者以书会友,有些旧书里还有藏书者珍藏的当年书信。
未来可期,绘就书香新蓝图
尽管重庆旧书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从市场规模来看还较小,截至2024年底,全市仅有47家旧书店(摊),且分布不均。同时,旧书资源整合存在矛盾,大量库存书积压与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部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足,旧书市场存在一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经营成本高也给旧书店(摊)带来生存压力。
马拉淘的旧书一瞥。
本土作家马拉已有40余年淘旧书的经历,他接到记者电话时正在晾晒一本1927年三联书店版郑振铎所编《文学大纲》,他认为重庆还缺少有标识度、有品牌特色的旧书市场和旧书店。有呀有书店的蒋世明建议,策划旧书市集可以提前宣传,建立各种社群,让参展书店联动宣传、提供特色看点。
这些问题正成为重庆旧书市场探索破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现如今,着眼于文旅商融合发展,重庆积极推动着旧书市集不断迭代升级。记者从相关主管部门了解到,重庆将借鉴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上海苏州河樱花谷旧书市集等国内外成功经验,推动旧书市场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比如,用好骨干书店、小微书店、公益基金、阅读机构这四类运营主体,形成多元协同的发展格局;发挥好商圈、公园、夜市这三类活动空间优势,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旧书活动场景;建设好“蚂蚁找书”这一全民阅读活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巴渝旧卷藏岁月,山城新知焕书香。衡量城市文明的尺度,不仅在于它如何对待新事物,更在于它如何安放旧时光。在重庆,旧书与新知相遇,历史与未来对话,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篇章。
【他山之石】
看各地旧书市集如何吸引读者
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旧书为何能成为“新宠”?看看各地举办的特色活动,怎样吸引万千爱书人去“淘宝”。
在北京,2024年的全市434家实体书店增设“旧书新知”专区,194家实体书店提供旧书回收服务。中国书店线下展销旧书12.6万种,年营收额5500万元。孔夫子旧书网古旧书年交易3000万册,交易额12亿元。以“旧书新知”为主题的交易交流活动多点开花,相关理念正持久影响着无数读者。
在天津,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各项经费近300万元,定制10个天津特色移动展车,建设30个固定销售展位,吸引了1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民营书店、个体摊主参与,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上海,旧书业包括旧书店、旧书市集、兼营二手书的旧货店、旧货交易市场、花鸟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在内的店铺摊点等共有159处。今年2月,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向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上海书城、复旦旧书店、博库书城、犀牛书店、渔书三到书院7家旧书店颁发了“旧书新知上海市特色旧书店”名牌。
在南京,已成功举办多场“旧书新知 书香南京”金陵旧书市集活动,其中在煕南里、南京大学的三场户外活动,累计“出摊”9天,吸引近20万人次参与,实现销售额近50万元。
在西安,“旧书新知·书香西安”繁荣旧书市场活动正式启动,本着“循环、绿色、共享、传承”的工作理念,运用“展览+集市+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带领广大市民朋友具象化感受岁月时光。
在成都,“旧书新知”活动通过沿街展销古书新卷、孤品书籍微展示、古旧书收藏家主题分享、古籍修复现场演示、精美旧书旧物现场抽签等活动,以“可淘、可赏、可听、可互动、可打卡”的方式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