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遗传规律:父母患这三种癌,下一代风险可能更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4:2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0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果父母得了癌症,你不是“吓自己”,你是真的该提高警惕了。癌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灾难”,很多时候,它就写在你的基因里。尤其是这三种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遗传性强得惊人。

你以为乳腺癌是“女性的事”?错。男性也会得,而且“遗传”是它背后最狠的一只手。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1年数据,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可使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升高到70%。

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或外婆得过乳腺癌,你不能抱侥幸心理。这意味着你体内很可能也带着“定时炸弹”。乳腺癌的遗传不仅影响女性,男性携带突变基因后代也有风险,只不过不容易被发现。中国人不重视基因检测,很多人直到晚期才知道,是“基因”早就发出过警告。

有个误区非常普遍:结直肠癌是“吃辣吃肉吃出来的”。这当然有道理,但你知道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的数据,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家族史患者的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到4倍。

更残酷的是,这种癌症年轻化趋势尤其明显。很多30岁出头的人查出晚期,追溯病史才发现,家里三代人都有肠癌,却没人重视。结直肠癌的遗传模式明确,一旦家族中有人确诊,一级亲属必须定期筛查,这不是建议,是必须。

中国是胃癌大国,全球一半的新发胃癌病例来自中国。很多人以为是吃泡菜、熬夜、抽烟喝酒导致,其实幽门螺杆菌和遗传易感性才是关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指出,如果一级亲属患有胃癌,下一代患病风险翻倍。

尤其是父母年轻时患癌,这种遗传型胃癌的可能性极高。你不是“运气差”,你是“宿命难逃”。更要命的是,胃癌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你“胃不舒服”,多半已经晚了。而你明明可以提前查,提前防。

有些人会说,“有基因不代表一定得癌”,这话没错。但你要清楚,遗传只是拉高了风险天花板,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你撞不撞上它。

比如,有BRCA突变的人,吸烟、熬夜、肥胖,等于在帮癌细胞“加油”。201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将高遗传风险人群的癌症发病率降低近50%。所以,遗传不是“命”,但你不能装作不知道。你越不查,它越早来找你。

很多人怕查,怕知道结果。但你要知道,基因检测不是为了“让你吓一跳”,是为了“让你多活十年”。特别是这三种癌,有明确的遗传通路,有明确的靶向预警。

比如乳腺癌携带BRCA突变的女性,可以选择提早做影像筛查;结直肠癌家族史患者应该20岁起就开始肠镜检查,而不是等到50岁。你不查,癌细胞不会放过你;你敢查,才有机会避开它。

很多人对家族病史讳莫如深,甚至觉得说出来“不吉利”。但医学上,家族史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你知道你爷爷因什么病去世吗?你妈妈有没有做过肠镜?这些都不是闲聊,这是你下一次体检该怎么做的依据。遗传性癌症不是灵异事件,是有踪可循的传递。

癌症的可怕,在于它“等你松懈”。而遗传性癌症,更像是“跟在你身后”的影子。你以为自己年轻、健康,没事?但如果你父母得过这三种癌,你的“健康”可能只是暂时的假象。不要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家里“好像也有人得过”,为时已晚。真正聪明的人,从家族病史出发,提前做筛查,主动做改变。

父母的病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你的命,但如果你不去面对,错就落在你头上。你不需要每天恐惧癌症,但你必须尊重它的规律。尤其是那条最残酷的遗传规律。

资料来源:
①.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2年版)[EB/OL].https://www.cancer.org.cn,2022.
②.李勇,陈晓莉.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11):709-713.DOI:10.3760/cma.j.cn311282-20220705-00546.
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Association of Healthy Lifestyle with Genetic Risk of Cancer. N Engl J Med 2019;381:2349-2358. DOI:10.1056/NEJMoa1907059.
④.王芳.乳腺癌BRCA基因突变与遗传咨询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06):441-443. DOI:10.13791/j.cnki.cjcor.2021.06.021.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