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芒市丨盛在黄泡里的记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9 16:34 4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芒市文联推出“时光里的芒市”专栏,旨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吹响文艺号角,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充分反映德宏芒市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期推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芒市文联推出“时光里的芒市”专栏,旨在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吹响文艺号角,凝聚奋进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充分反映德宏芒市取得的辉煌成就。本期推出《盛在黄泡里的记忆》。

盛在黄泡里的记忆

文/杨慧琳

四月的芒市,清明细雨还未消散,泼水节的水花又接踵而至。在这春夏交替的光景里,一种金黄色的野果正悄悄成熟着,当地人唤作“黄泡”,学名称为悬钩子或栽秧泡。在芒市人的印象里,黄泡总是与特定的时节纠缠在一起,当傣家的象脚鼓声响起,当清明祭扫的队伍穿梭山间,当田里的秧苗长高,黄泡便也如期而至。

在通往邦达村的弹石路旁,几株黄泡树舒展着枝条,灰绿色的卵形叶片实在算不得出众,缀满枝头的果实却格外惹眼。指甲盖大小的浆果颜色金黄,表面布满细密的凸起,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我惊喜地看向这许久未见的“稀客”,下车采摘,指尖传来熟悉的触感,刹那间仿佛又听见阿祖温柔的呼喊:“阿妹,摘黄泡要挑对着太阳的,轻轻一碰就掉的才甜。”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似乎看见了阿祖佝偻着腰,用布满老茧的手拨开荆棘的身影。

那年,我约莫五六岁,清明随阿祖上山祭扫,山路崎岖,我走得乏了,蹲在地上耍赖不肯起来,阿祖也不恼,只拄着竹杖往路边去。忽地,阿祖从身后拍拍我,摊开手掌——黝黑粗糙的掌心里,是一捧熟得金黄的黄泡。“快吃,罢给哥哥姐姐见着(zhuo)等哈来跟你抢呢。”她神秘地眨眨眼,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我囫囵吞枣,连细小的核都嚼碎了咽下去,酸甜的汁水顺着嘴角流下,阿祖一边笑着看我,一边扯起蓝色粗布缝的衣袖给我擦嘴,又牵起我的手,向山更深处走去。

年幼时我住在市里,只有逢年过节和寒暑假,奶奶才会带着我回到村里看望阿祖。阿祖没上过学,却懂得许多道理。有一次,我惊喜地发现邻居家挂着成熟羊奶果的枝条伸到阿祖家院子里,于是摘下一捧开心地和阿祖分享,不承想阿祖一改往日的温柔和气,立马严肃起来:“不是自己的东西,一颗米都不能拿。”说罢立刻带着我将果子送还给邻居:“小娃娃不懂事,你们莫怪。”小小的我抬头看着阿祖,夕阳照在她银白的发髻上,佝偻的轮廓在光晕中显得格外高大。这一幕好似一张被时光定格的照片,多年来始终清晰地烙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一次,我嫌果子太酸,咬了一口便扔到地上,阿祖却拾起,拍了拍灰放进嘴里:“老天爷给的东西,不能糟蹋。”她总是这样,用最朴实的言行教会我珍惜与感恩,教会我做人的道理。

二十年转瞬即逝,如今,阿祖的坟头草已萋萋。风过处,黄泡叶子沙沙作响,我小心地摘下几颗熟透的黄泡,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入口的一瞬,酸涩瞬间在舌上炸开,那滋味早已不似记忆中那般清爽甘甜。或许我怀念的从来不是黄泡本身,就像罗汉豆之于鲁迅,高邮的鸭蛋之于汪曾祺,黄泡不过是记忆的容器,盛着我记忆中清明时节的香火、泼水节的欢腾、栽秧季水田里倒映的云影,盛着阿祖手掌的纹路。

我们这一代,站在时代的门槛上,一边是大数据发展下的智能世界,一边是行将消逝的时代记忆。黄泡越来越难寻觅,就像童年和青春,被钢筋水泥逼退至记忆的褶皱深处。《诗经》言“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黄泡之于芒市人,大概也莫过于此。当新一代芒市人在竖起的高楼间怀念曾经时,他们想念的是某种味道,更是那味道承载的气息与温度。那些曾经看似平常的瞬间,却是最珍贵的馈赠,当酸涩褪去,留在记忆深处的,永远是爱的甘甜。

作者简介

杨慧琳,女,爱好文学写作,现就职于遮放镇人民政府。

来源:蒙自发布

相关推荐